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家川“花儿”是我国世界级非遗“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独具特色,成为地域标志性民歌。文章在对张家川“花儿”深入调查基础上,就其传承与保护中由于“城镇化”进程造成的时代挑战和生存困境等问题加以梳理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作者认为,活态传承与自我革新、产业转化与旅游产品开发、培育公众文化自觉是改善张家川“花儿”传承与保护困境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2.
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尊重和保护民间艺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以及支持和保障民间艺人传承活动的开展,是各级政府、文化单位乃至教育部门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以赫哲族传统民间文化与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与节庆活动。在当代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散存于民间并面临濒危之际,"乌日贡"大会已成为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抢救、保护和传播赫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黑龙江史志》2012,(12):28-29
本文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针对目前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的缺失,提出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即:建立传承人生存状况评估体系、法律保护和创新保护。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市场化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而微妙。2010年海南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国际旅游岛,从而使海南的各项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通过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新时期海南"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特殊意义、海南城市化进程中"非遗"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海南"非遗"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梳理,探索海南城市化快速发展与"非遗"保护传承之间切实可行的双赢策略。  相似文献   

6.
“花儿”艺术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花儿会”反映了所传唱地区的文化、历史,也是当地的特色民俗之一,不仅具有很高文学、音乐、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以及作为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古老的艺术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严重萎缩。本文通过对“花儿”在当地居民中传承现状、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践调研,结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对旅游业发展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关系作出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以实景舞台剧、艺术博物馆等旅游开发模式来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南宇 《丝绸之路》2012,(4):66-67
古丝绸之路东起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在我国西部有4000多公里。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区所蕴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在华夏民族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的文化观、价值观的冲击,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区多元的文化内涵,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必然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8.
9.
吴大清 《神州》2013,(32):38-3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为社会大众所世代相传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思维活动,是构成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的基因,对于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加以分析阐述,以期给相关部门改进自己的工作以有益借鉴,进而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朱新贵 《神州》2013,(13):39-3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聪明智慧、博大胸怀和勤劳勇敢善良的高尚品格的结晶,是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延续,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实现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昌吉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袁佩凤 《神州》2013,(33):31-31
"非遗"工作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新课题。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焦点应该集中体现在"活态"上,这种特殊的"活态"传承是必需完全依赖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环境而生存的,它以典型的口传心授为特点,所有技艺全都是以人的相互依存为延续的。因此,在保护其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如何对其进行"传承",是保护与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袁洁 《旅游纵览》2022,(13):105-10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旅游作为休闲放松的方式,这为旅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作为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象,其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却在逐渐加剧。因此,如何解决二者间存在的矛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共同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分析如何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同时实现对其的传承与保护,以期能够为旅游行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乔秀艳 《满族研究》2013,(1):111-113
蒙古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蒙古族文化的民族聚居区,现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多样性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呼吁要注重全面普查工作、鼓励民间参与、落实和保障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以及加大人才培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因其高度的文化原真态、浓缩的民族性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本文结合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就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业发展的有机联动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建  于坤 《神州民俗》2009,(8):41-43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机制,是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非物质丈化遗产的中、小学教育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高校教育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理论研究,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政府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导向的宏观指导和财政支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注重对孩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口传身受”、“言传身教”;还要开发网络教育,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安长华 《神州》2011,(8):17-17
在文物收藏方面来说,博物馆是最重要的收藏机构,对于文物的研究、收藏、传承和保护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为主要介体,把文物的收藏、保护和宣传集为一体。如今经济的腾飞和网络科技的崛起,大量的民族文化已经逐渐被消失、被取代,使得民族文化的魅力随着这些新事物的冲击,而逐渐式微。而博物馆在这一系列的冲击中。以其独特的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收藏和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如何发挥自身功能,更好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护航,是我们仍需研究的课题,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安长华 《神州》2011,(17):17
在文物收藏方面来说,博物馆是最重要的收藏机构,对于文物的研究、收藏、传承和保护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为主要介体,把文物的收藏、保护和宣传集为一体。如今经济的腾飞和网络科技的崛起,大量的民族文化已经逐渐被消失、被取代,使得民族文化的魅力随着这些新事物的冲击,而逐渐式微。而博物馆在这一系列的冲击中,以其独特的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收藏和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如何发挥自身功能,更好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护航,是我们仍需研究的课题,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湘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了解其传承与保护的现状,笔者走进湘西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文揭示了湘西龙山县和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实境况,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赵乾恩 《神州》2012,(18):1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弱势文化,亟待保护和挖掘,笔者以宁波市北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为基础,阐述了北仑区非遗工作的现实依据,取得成绩以及面临的难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形势也日益严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程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保护地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现实参考作用,同时也将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新媒体视角出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例,探析在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承与保护的新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