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内蒙中南部东周时期遗存中的腰带具的形状和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据此可将新店子、忻州窑子、小双古城三处墓地及水泉墓地东西向墓葬分别断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春秋末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早段、战国中期晚段。上述墓地的陶器也可验证这一断代认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清涧县李家崖东周秦墓进行了重新分析探讨,认为墓地以战国晚期为界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墓地性质为晋系文化遗存。第二阶段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墓地性质为秦文化遗存。这一考古现象与文献记载也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郑州地区东周时期郑韩陶器墓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墓葬所出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依据器物共存关系,参考以往研究成果将其分为六期十一段;第一至六期分别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除春秋早期外,其余五期还可进一步划分出早晚两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东周时期郑韩墓葬的陶器组合变化,以及考古学文化表现出的保守性和发展阶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2003~2004年,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新乡市火电厂251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墓葬,出土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大型铁制生活用品、铜器等遗物.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将墓地分为五期,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为研究中原战国至汉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周边及中原地区的汉代匈奴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属蒙古人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屡有记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匈奴文化遗存是在内蒙古杭锦旗桃红巴拉的匈奴墓群,时代相当于春秋晚期。匈奴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墓葬为竖穴土坑形制。葬俗方面表现为随葬马、牛、羊的头骨和蹄骨。随葬品  相似文献   

6.
东周西戎文化"马家塬类型"主要分布于陇山西侧地区,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以偏洞室墓为特征,随葬品以北方系青铜器为主,其文化面貌与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分布于河西走廊东端的沙井文化"三角城类型"具有极强相似性。东周西戎文化"马家塬类型"应来源于沙井文化"三角城类型"。  相似文献   

7.
战国楚墓独具特征,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其来源和形成过程,过去却很少涉及。近几年来,随着春秋楚墓的不断发现,已为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目前发现的春秋楚墓主要有:河南淅川下寺二十五座,时代属春秋中期至晚期;淅川毛坪二十七座,据发表的材料,M18可定为春秋  相似文献   

8.
2014年5月至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襄阳市卸甲山墓地,抢救性清理了一座战国中期墓和十一座战国晚期至西汉墓葬,为进一步研究渭水河流域东周至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一批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至今为止,《日书》一共出土以下7批。共9种: 一、1981年5月湖北江陵九店砖瓦厂楚墓(春秋晚期~战国中晚期)一种;二、1986年4月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战国晚期~秦始皇三十年)两种;三、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战国晚期)两种;四、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西汉初期)一种;五、1985年秋和  相似文献   

10.
濮阳高城在仰韶文化晚期时开始有人居住,分别在龙山时代早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殷墟早期、东周时期间歇使用。其城墙始建于龙山时代早期,后经龙山时代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春秋中期、战国中期等多次增修,到战国晚期彻底废弃。下七垣文化时期和殷墟早期商人曾利用高城城址的城防设施在此居住;春秋中期,卫国迁都于此,一直到战国末期为秦所灭。  相似文献   

11.
江苏淮安黄岗村墓群是一批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的中小型墓葬群,均为土坑竖穴木椁或木棺墓,以单人葬为主;还有少量合葬墓,合葬墓中又有同穴合葬和异穴合葬两种。墓葬形制多样,出土遗物较丰富,排列呈现出一定的早晚规律,年代基本上下承袭,为研究淮安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墓葬的分期、丧葬习俗和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试论楚国铁器的使用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出土的早期铁器大都集中于楚国,目前出土的楚国早期铁器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10余件增加到40余件,时代上限从春秋晚期上溯到了春秋中期。楚国最早的铁器发现在今鄂西,开始使用的铁器主要为农具,还有一些小型利器。至春秋晚期,楚国已有了锻造的铁器。楚国铁器,从战国初开始容器变大,刀剑变长,新器形大量出现。到战国中期,精工铁器和铜铁合铸的铁足铜鼎流行。楚国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冶铁、用铁,到春战之交,社会已进入了铁器时代。  相似文献   

13.
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地点刊布了二层下墓葬资料。通过对墓葬随葬品的类型学分析,根据器物组合及形态特征将墓葬分为五组,年代范围从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第二期墓葬是目前成都平原所见楚文化因素年代最早的一批材料,反映出楚文化自春秋中期以来的向西文化扩张,其形成背景可能与开明氏来源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吴伟华 《考古》2012,(1):72-81,1
山东出土铜(钅和)可分为两型、五期。春秋时期流行椭圆腹(钅和),战国时期流行圆角方腹(钅和)。春秋早期流行单环耳(钅和),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流行双环耳(钅和)。春秋早期偏早铜(钅和)产生于鲁北地区,其原型为陶罐;春秋早期偏晚传播到沂沭河流域。春秋晚期铜(钅和)的分布范围南达湖北、江苏,北达河北,西达甘肃,至战国中期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5.
楚雄万家坝墓群及万家坝型铜鼓的年代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雄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东距昆明市120余公里。1974年,在其东南的万家坝发现了古墓群。发掘报告的作者将墓葬分为早晚两期,分别属于西周至春秋早期、春秋晚期至战国。关于万家坝墓群的年代,已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笔者也认为,对万家坝墓群的年代、性质及其与滇文化的关系,万家坝型铜鼓与石寨山型铜鼓的关系等,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03年5月,新乡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新乡县后高庄遗址,发现了属于春秋早、中、晚期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三座灰坑,出土了一批丰富的文化遗物。这是新乡市近年来首次对东周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为以后此类遗存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早期蜀文化分布在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包括了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两个阶段,年代相当于商代、西周、春秋。这是相对晚期蜀文化而言,晚期蜀文化指相当于战国、秦至西汉初年。  相似文献   

18.
东周时期的部分墓葬中出土了一种带盝顶的青铜方座,盝顶中央有青铜管柱,时代从春秋早期前段延续至战国早期。楚式"镇墓兽"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楚墓中常见的漆木类丧葬器物,其器形一般为带盝顶的方体底座,其上榫接人、神或鸟兽躯首,绝大部分头顶插鹿角。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器形、纹饰、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特征,结合相关铭文资料,认为随葬青铜器座为东周时期跨族群的大区域文化现象,该器物的使用从春秋早期前段延续至战国早期。春秋中期晚段,楚人吸收这一文化的部分因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楚式"镇墓兽",楚式"镇墓兽"的基本构型可能渊源于青铜器座,二者有着相同的功用,即引载墓主人的灵魂升天。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中原地区的一种主战兵器。据目前所知的考古资料,青铜戈始见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以后历经商、西周、春秋,至战国晚期渐趋衰落。青铜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在三峡库区重庆忠县崖脚墓地D区发掘出土了一批战国中、晚期楚文化墓葬。这是迄今为止在三峡地区发现的分布位置最偏西的楚墓。这批墓葬规模较大,文化因素较单纯,为研究战国中、晚期楚的疆域、楚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