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言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故乡的关系,早已引起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以往国内学者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和资料掌握情况,对海外华侨华人影响中国故乡,也即是在关于侨乡社会的形成和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而有关中国乡土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心态、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神户华侨与广东侨乡的关系分为近代和当代两个时期 ,指出近代神户华侨社会与广东侨乡关系的四个特征 ,认为近代神户华侨与广东侨乡的关系是以火柴贸易和生产为中心的关系。改革开放后 ,虽然神户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的关系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这种关系缺乏坚实经济关系的基础 ,是一种“根”在神户的关系 ,而不像新中国成立以前那种“根”在中国的关系 ,这是神户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在近代时期和当代时期的主要差别 ,这种差别的产生主要是神户华侨华人社会本身变化———即落地生根的结果。不过 ,未来新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的动态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明溪县的华侨村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华侨回国担任村官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和个人因素。认为中国农村选举制度的普及是该群体产生的社会制度性因素,地方政府的动员推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个体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及传统的"衣锦还乡"追求,则是华侨村官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在动力。华侨担任村官后,运用自己曾在国外务工经商的经历优势,对国内与国外的资源进行动员,在侨乡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华侨村官对侨乡的社会治理是中国乡村治理的一种特殊类型,对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具有借鉴作用。不过,随着在侨乡成长的第一代移民的老去,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对家乡日益陌生,乡村回流人口必然随之减少,侨乡社会治理模式的未来走向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4.
许金顶 《史学集刊》2012,(3):24-30,98
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和不同的区域,华侨与侨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状况。基于普通华侨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考察了近代旅日闽侨与侨乡的多元联系及其演变形态,认为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华侨,与侨乡社会保持了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逐渐成为侨乡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拓展了侨乡社会的外部发展空间,倡导今后运用历史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探寻其联系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以期拓展日本华侨史研究的学术视野,深化对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论文介绍了民国时期广东四邑侨乡地区的匪情及其产生的原因、海外华侨参与四邑侨乡治匪的方式和举措;分析阐述了匪患期间华侨护乡的效用及其影响因素。从民国广东四邑地区治匪的个案来看,侨乡与华侨社会之间存在较为频繁的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跨国流动,海外华侨的积极参与在治匪护乡活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华侨这种外部力量对侨乡社会的作用时,不能忽视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对侨乡社会的影响。尽管华侨在四邑侨乡具有一定地位,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力量无法与中国乃至四邑的腐朽势力相抗衡,结果致使其维持治安的效用有限。  相似文献   

6.
广东华侨历史学会3月24日至25日举行了第一次广东地方侨史工作座谈会。何肇发教授和黄重言副教授在第一天的座谈会上作学术讲课。何教授着重谈了华侨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华侨经济模式的变化,华人社会的发展以及怎样研究华人问题。他提出了“世界华人共同体”的概念。黄副教授谈了有关侨乡历史和侨乡调查问题。他的报告共分三部份:一是侨乡  相似文献   

7.
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国外华人社会、历史和当前侨情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海外华人社会的过去和现在,以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华侨华人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对国内侨乡的研究,即通过调查访问,了解侨乡的形成、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海外华人与侨乡的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多重网络的内容、结构及其在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多重网络是侨乡和华侨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形成于两者的互动关系之中,且在互动中渗透和扩张.正是这种多重网络的存在和活跃,促使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的关系更紧密、更持久.  相似文献   

9.
《神州民俗》2010,(9):1-1
华侨(含华人与侨乡)是我国的重要社情,她有近千年的历史,我国各地都有华人华侨在国外,世界各国均有华人华侨之所在。无论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或者在国内的侨乡与归侨侨眷,他们都是炎黄子孙,由于他们有着特殊的海内外关系,因此便形成了一群特殊的人群与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侨汇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达先生就在《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一书中讨论了南洋华侨汇款与侨乡建设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在林金枝教授的带领下,厦门大学的一批学者对福建和广东两省的侨汇和华侨投资事业又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2]在海外,日本的山岸猛和滨下武志先生侧重于对侨批网络的研究及其对近代中国和亚洲社会经济的影响。[3]这些研究无疑拓展和加深了我们对华侨、侨乡以及华侨与中国联系的认识。但是,上述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对汇款的考察上,而对那些与汇款相伴而来的书信,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在汇款的同时,华侨也常常附上长短不一的书信,或报平安,或问家事,或安排汇款的使用等。这些书信被统称为“侨批”或者“银信”;国内的亲人收到汇款后,也往往会寄出一张简单的“回批”,作为对收到汇款的确认并表达简单的叮嘱。可以说,汇款和书信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一同编织了一个把侨乡和海外华侨社会联系起来的复杂和持久的跨国网络。  相似文献   

11.
正华侨文化是由于华侨出国、侨居异地,将中国文化与侨居国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华侨文化具有国内和国外两个源头,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的特点,处于内外两种或多种地域文化边缘,是一个特殊文化系统。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华侨文化拥有自己的文化优势。在国内侨乡,民性外向、开放、包容、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敏感,通过他们言行举止,反映西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非侨乡民性明  相似文献   

12.
粤闽侨乡的经济变迁——来自海外社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侨乡独具特色的社会资源,海外华侨华人长期以来是侨乡社会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变量,使粤闽侨乡社会呈现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演进历程。1949年后30年的封闭过程中,这一重要资源的缺乏使侨乡出现制度性断层,直到改革开放20年来,源自海外的社会资源重新加以弥...  相似文献   

13.
程希 《民族译丛》2006,(5):30-37
在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中,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是基本的出发点和主要的关注点。在考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时,侨乡是考察和理解华侨、华人“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参照坐标。这不仅因为侨乡是华侨、华人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域,是海外移民影响祖籍地社会、文化的“独特风景线”,还因为侨乡研究是透视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实证性研究。虽然海外移民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但侨乡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外移民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深受海外移民的制约和影响。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海外移民在推进侨乡现代化的过程中,强化了原有的乡土社会文化传统。本文通过考察闽南华侨的跨国生存状态、侨乡社会权势的转移及侨乡社会文化的传承,探讨近代闽南侨乡的国际化与地方化进程。所谓国际化,是指闽南侨乡的社会经济中心不断外移,海外华侨成为闽南侨乡的地方精英,海外世界与闽南侨乡的联系日益密切。所谓地方化,是指闽南侨乡的政治权力中心不断下移,侨乡建设与地方公共事务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地社会文化传统得到了更新和延续。深入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探讨全球化时代地方传统的发展前景,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87年12月15日,广东华侨研究会在广州成立。该会宗旨是组织会员就华侨、华人社会和广东省侨乡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今后侨乡和侨务工作发展的趋向,向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服务。80多名专  相似文献   

16.
侨办工业村是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侨乡农村独资兴办的工业村的统称。与华侨华人在祖籍地投资创建的工厂、农场、开发区等各类型投资组织形式相比,侨办工业村是一种有着不同特征的新型投资组织形式,其特点为:(1)由海外侨华华人独资兴建与管理;(2)是一种综合性的土地成片开发区;(3)沿侨乡农村的自然村落而建。侨办工业村在中国侨乡出现的时间很晚,且数量也少。究其原因,除有早期国家政策的约束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侨乡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华侨华人资本要在条件不如城镇的乡村独自建立具有多种产业构成的工业村,…  相似文献   

17.
地处浙南山区的青田县,有众多的华侨商人,是个著名的侨乡。青田华侨与省内的宁波华侨、兄弟省的闽粵华侨相比,有其独特之处,自成一种类型,即小商贩型华侨。这种类型的华侨,作为华侨总体的组成部分,无疑也成为侨史研究的对象之一。青田华侨  相似文献   

18.
华侨妇女问题的研究,是一片亟待开拓的园地。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呼吁加强对这一似乎被遗忘角落的重视,以便对华侨史研究作重要的补充。作者不揣浅陋,拟就华侨妇女出国及其对华侨社会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作一历史考察。若有挂一漏万之处,敬请指正。一早期华侨妇女出国,是中外关系不断发  相似文献   

19.
侨批是指海外华人华侨寄回国内的简短家书和汇款,经营这一行业的民营机构就称为侨批局;水客是替海外华人华侨带钱带物的个体从业,其产生的时间要早于侨批局,批局是在水客业的基础上发展而产生的。侨批是侨乡特有的事物,近年来,随着大量的侨批实物的被发现,使得这一侨乡特有的化现象引起学界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国际移民与婚姻挤压——以战后四邑侨乡为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战后四邑侨乡社会婚姻挤压的形成、战后四邑侨乡社会婚姻挤压下的社会调适等方面,对战后四邑侨乡社会重建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战后四邑侨乡社会的婚姻挤压是特殊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战争时期的兵燹、饥荒、瘟疫疾病、侨汇中断与国际移民网络丧失等一系列突发性的历史事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造成了侨乡社会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动;战后时期,美、加等国移民新政扫除了侨乡社会向海外华人社会跨国婚姻自由迁移的政策障碍;中外交通的恢复、国际移民网络的重建、巨量侨汇的涌入与华侨残破家庭的重建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市场的挤压程度。面对日益严峻的婚姻挤压问题,四邑侨乡社会在普通民众追求个人生活幸福的理性选择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文化规范,衍生出一系列应对婚姻挤压效应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