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及塔工程已进行实质性征地拆迁阶段.一批与大报恩塔的相关地名将随着拆迁的进程而消失。它们分别是:宝塔山、宝塔顶、南宝塔根、北宝塔根、南山门、北山门.北山门后、宝塔山十一巷,宝塔山四巷、宝塔山三十八巷、宝塔山六十六巷、锅底牢等。这些地名的产生与形成来自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大报恩寺建成以后.产生了南山门、北山门、锅底牢地名;第二阶段是晚清咸丰年问寺毁塔倒。大报恩寺成为一片废墟,百姓在此建房居住形成宝塔山、宝塔项等地名;第三阶段是解放初期,随着外来人口增加,以某门牌号码形成的巷。如宝塔山11巷、4巷、34巷、38巷等。  相似文献   

2.
<正>胡同,旧称衚衕,在《说文解字》,对"衕"解作街。《中华大字典》说,衚衕即街道,省作胡同。《辞海》对胡同解释为衚衕的简写,为巷、小的街道。今北方尽称胡同,南方则称里、弄。每条胡同都要有个名字,一如人之有姓名、山之有山名、江之有江名一样。当每条胡同形成之后,都要为之命名,它一旦有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方志》2004,(2):17-17
《光明日报》12月11日报道,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即将编纂《北京志·胡同志》。据报道称,2002年北京新增地名:380个,注销地名66个,注销的地名几乎全是胡同名称。如果按这个速度继续100年,北京的胡同就所剩无几。北京现存胡同只有约6000多条,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胡同的故事     
缎库胡同西起南池子大街.东端曲折向南,止于北湾子胡同。明朝时这里是小南城的一部分.是皇宫禁地。清朝在此设户部所属的缎匹库.宣统时称缎库,民国后仍沿此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缎库前、后巷,迎祥里、迎春里、鸭蛋井并入,统称缎库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载:“户部所属缎匹库在南池子东,与大库、颜料库通谓之三大库”。皇帝及后妃等人穿的袍服都是  相似文献   

5.
与科举有关的南京地名袁里南京地名,种类繁多,而一部分地名,则明显与科举有关,如贡院街、下江考棚、三元巷、沈举人巷、焦状元巷、朱状元巷、状元境等等。这些地名大都关联着一段故事或一段史料,说来饶有意趣。位于夫子庙的贡院街人人皆知,是因为江南贡院在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绚烂的文明,地名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地名记载了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地名包含历史和文化信息,成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筑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此称为"爽爽的贵阳"。贵阳地处黔中高原丘陵地带,海拔落差大,且是典型的岩溶地貌,不同环境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不仅风景独具,而且物产丰富、动植物繁多,因而形成的地名多与物产、动植物有关。因物产而名的地名枣山路自黔灵山公园门口起,至延安西路中段止,全长650米,1958年道路扩建后因为老地名枣山坡、枣子山得名。松山路自罗汉营路起至彭家湾路止,全长1320米,1986年因路旁山上松林得名。梓木巷长约570米,因该地曾有梓木而名。山花巷长约600米,在富源南路中段,因为此地通往山花开放的山坡,于1986年命名山花巷。山楂巷长约200米,在八鸽岩路,因有贵州特产山楂树,于1986年命名。白果巷自北横巷起,至  相似文献   

7.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独独八大胡同闻名中外。因为当年,这里曾是烟花柳巷的代名词。"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其实,老北京人所说的"八大胡同",并不专指这八条街巷,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因为在这八条街巷之外的胡同里,还分布着近百家大小妓院。只不过当年,这八条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  相似文献   

8.
肖复兴  赵铁林 《中华遗产》2007,(10):106-114
按照一般约定俗成的说法,八大胡同一般指的是:陕西巷、百顺胡同、石头胡同、韩家潭、王广福斜街(现棕树斜街)、胭脂巷、小李纱帽胡同(现小力胡同),以及皮条营(现东壁营、西壁营)。当然,还有不同的版本,比如将皮条营换成青风巷,胭脂巷换作朱茅胡同,或换成其他地方。这些胡同都依然健在,据说,韩家潭最近要拓宽为9米到12米宽的道路,那样一来,八大胡同的风貌肯定受损。所以要去看八大胡同,还是要早,如今拆迁的速度比我们想像的快。  相似文献   

9.
提起北京的东交民巷,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百年来我国外侮的耻辱史。这条巷的变迁,和我国近现代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早的商业街——东江米巷明代时,这条巷是白家栅、花子营、洪厂胡同、台基厂、卖羊肉胡同、水獭胡同等组成的3里长街。起初因为这里有不少卖江米的铺子,所以就叫“东江米巷”。江米是用来做芙蓉糕、江米条、江米酒、江米藕、元宵、粘糕、凉糕、粽子等食品的;因而这一带食品铺、小吃店很多,逐渐地发展成了一条商业街。  相似文献   

10.
<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近我在从事地名普查中发现苏州不但环境优美,连地名都是美食,随便罗列一些苏州地名,就是一桌很好的苏帮菜。有荤、有素、有菜、有汤、有点心。苏帮菜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苏州地名静谧、安逸、文气、洁净。跟着地名去买菜在苏州,买菜有买菜的地名。南出坝上巷、北至潘儒巷的徐菜园弄,有徐家大菜园。白塔东路北侧的张菜园弄,有张家大菜园。  相似文献   

11.
汉口的观音阁,又称大观音阁,遗址在今中山大道与红燕巷相交的转角处.观音阁也是汉口的古老地名之一,今已不用.它是红燕巷的前身.现在的地名,一般有街、巷、里、路的后缀词,以前并非都是如此,有的老地名“就地取材”,借用具有知名度的庙宇名称来命名,除观音阁外,还有玉皇阁,老官庙(今利济路的中段与南段的前身)等等.  相似文献   

12.
<正>地名是文化现象,文化有文野雅俗之别,这种区别只是文化类型不同,无所谓优劣高下。不过,怎样给地理实体取名,同一地理实体有若干个名称,人们常用的地名是什么,也就是选择的倾向怎样,却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泰州城区街巷的专名,以街巷中或紧邻街巷的寺观祠宇及其他大型建筑的名称为常见,如北山寺大街、关帝庙巷、彤华宫巷、坛场巷、义学街、鼓楼街、钟楼巷、河泊所巷等等。也有不少用街巷中的作  相似文献   

13.
庄勇 《福建史志》2020,(2):62-64
三坊七巷是唐代福州城向南扩建过程中以罗城为中心逐步形成,并吸收中原坊巷街区的形制而发展起来。三坊七巷地名是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期间,三坊七巷地名曾被更名,割裂了三坊七巷的历史和文化。三坊七巷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被努力守护并传承。  相似文献   

14.
老北京的帅府胡同有两处,一处在东城区王府井,一处在西城区太平仓。两条胡同都得名甚早,各有来历。四百年前明朝人张爵在其撰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里已有记载。  相似文献   

15.
“我的家被拆了!住了50多年啊,我当时心全空了,就在那一年我开始画胡同。”杨沛在北京爱泼斯坦90地名遗产胡同保护工程的研讨会上,很激动地说了这段话。在这个研讨会上大家都觉得对北京的胡同遗产保护有自己的话要说,那份真情实感源自于一种对家乡的眷恋和执著。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从1915年自日本留学回国后来到北京,到1927年4月遭奉系军阀杀害,在北京居住时间长达十余年,曾居住过8处居所。即:西单皮库胡同,朝阳门内南小街竹竿巷(现名竹竿胡同),闹市口回回营2号(今闹市口南街),石驸马大街后宅胡同35号,宣武门内铜幌子胡同甲3号(今铜光胡同),邱祖胡同(后改邱子胡同,现  相似文献   

17.
祁建 《神州》2008,(3):74-75
李大钊烈士自1915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来到北京,直到1927年4月遭奉系军阀杀害,在北京居住时间长达10余年。曾居住过8处居所。即:西单皮库胡同,朝阳门内南小街竹竿巷(现名竹竿胡同),闹市口回回营2号(今闹市口南街),石驸马大街后宅胡同35号,宣武门内铜幌子胡同甲3号(今铜光胡同),邱祖胡同(后改邱子胡同,现已拆除),府右街后大坑朝阳里4号(今后达里),东交民巷18号。皮库胡同  相似文献   

18.
黔中屯堡人多指认自己的祖籍是“南京应天府石灰巷”,家谱族谱中可看到各省都出现“石灰巷”的地名。在对南京自明代以来地名考察后发现,这是清代以后才出现的地名,兼与云南移民指认家乡为“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相比较,我们认为屯堡后裔通过对祖先“调北征南”光荣使命的颂扬,下意识地将调北填南、充军放逐等“次等来源”进行改造,“征南将士”被看成这一族群的“共同血统”,这种身份意识强化了屯堡人的祖宗崇拜。帝辇之下的“南京应天府石灰巷”,就成为屯堡人的“共同家乡”,它更象是一个由话语构建的“精神故乡”。  相似文献   

19.
我在伪满时期的学生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学生时代是在伪满统治下的大连度过的。当时,大连的街道不叫胡同、巷,而叫“町”,我上的小学叫“土佐町”小学,“土佐”这个词就是从日本的地名沿续过来的。小学的校长、班主任,都是日本人,但老师和同学都是中国人(除教日语的老师外)。 开学第一堂课学的是“人”、“口”、“刀”、“工”、“手”,可是第二  相似文献   

20.
正南通地名精辟有趣,文化底蕴丰厚,不少带有数字的地名,加上典故寓于其中,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闲聊话题。曾受《总而言之》的传播,孩子们学唱童谣时变成借助的母语,无愧上传下袭,能够延传至今。一人巷位于城西和平桥下的花圃旁,原在南通市人民广播电台大楼下的一条小巷,因巷子实在狭窄,大家趣称它为"一人巷"。相传从前有对乡下阔佬夫妇,千里迢迢搬到这条不知名的小巷居住。老夫妻间为了点鸡毛蒜皮小事,常常吵闹数日,泼妇骂街,指桑骂槐,周围邻居送她一个"闹嘶鬼"的外号,并相继巧砌院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