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是又一个民族文化浓厚的节日。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内容极其丰富。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中国古历二月初二,又叫春龙节、龙头节、青龙节等。很多习俗都与龙有关。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在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不许动剪刀,说是怕剪断了"龙脉"。明清时代还盛行家家户  相似文献   

2.
<正>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诗人徐志摩有个存放文稿和日记的小提箱,人称"八宝箱",也叫"文字因缘箱"。这个箱子在徐志摩生前,曾由他亲自交给自己最信任的朋友凌叔华保管。在徐志摩遇难以后,围绕"八宝箱",却惹出了一场轩然大波。时至今日,"八宝箱"中诸如内容、下落等方面,仍然如同卞之琳所说的"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4.
爱在滋味     
正这个城市更为可贵的是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亲切而随和。抽象的爱情总要在现实落脚,在体验完两情相悦的充分精神享受后,恋人们更需要一个合适的地方安放生活:吃吃饭、喝喝茶、看看电影、买买东西……老民国的贵阳,似乎一切都为恋人们准备好了——这可是一个连烟熏火燎的小吃,都可以用"恋爱"来命名的城市。这个小吃,叫"恋爱豆腐果",今天依然遍布贵阳街头。不过因为现在吃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不太引人注目,可放  相似文献   

5.
刘元亮  薛克 《环球人物》2013,(21):66-67
仅晋中市已建起630处生态庄园采摘、钓鱼、吃农家饭……山西正在兴起的"庄园经济",吸引了大量市民携家带口前去休闲、消费。这是山西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新景象。随着山西经济从煤炭、冶金等行业转型,揣着大笔资金的老板们开始投资农业、高科技、旅游等产业,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也为扶贫做出了贡献。7月19日,山西召开了"实施百企千村产业  相似文献   

6.
"吃鼓藏"叫吃鼓,祭鼓。苗话叫"诺纽"努牛"等,"诺"是吃,"纽"是鼓,汉译为"吃鼓"。贵州从江苗族吃鼓藏是一项重大的祭祀活动,仪式过程复杂烦琐,神秘肃穆,娱人娱神(鬼),而且延续时间长、规模大,其文化内涵包括了苗族的哲学、历史、宗教、传统文化等。  相似文献   

7.
正小朋友们盼望的夏天来临了,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来我家过夏天了!那天,骄阳似火,火烧如云,一阵敲门声从我耳边响过,开门一看,哦!是齐天大圣!我兴奋不已。而猴哥呢?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递给我两个桃子,然后对我说:"我……我要浮瓜避暑!"啊?浮瓜避暑?这么落后的习俗现在居然还用?我吃了一惊。我就对猴哥说:"哎!猴哥,你就吃冰淇淋吧!"猴哥也吃了一惊,对我说:"我才不吃那个叫什么凌的东东!我可没吃过!"我拿出两个冰淇淋,猴哥一看,  相似文献   

8.
夏季乡味     
<正>桑果归来桑葚,我们叫它桑果。那真是裹在岁月里的果子,小小的,不起眼,但特别吊人胃口,如同我们穿梭在桑林间的童年。桑葚让我们在唾手可得中得到了感官抚慰。满唇的紫红,满嘴的酸甜,慷慨与友情就在这一颗颗、一把把桑果的咀嚼与传递中,大肆渲染。那时的我们,昵称"小伙伴"。小伙伴吃果子,不似孔融让梨讲礼让,也不似王戎识李道旁不摘。我们是见到就摘,摘到就抢着吃。好在桑果"贱",密密匝匝缀满枝条,情形恰似一群麻雀扑椤椤集结树冠。桑树不  相似文献   

9.
正有句俗语叫"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为有志气的人一旦做出了决定,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走回头路,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魅力。其实这个观念有失偏颇,容易误导人,尤其是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年轻人,更容易上它的当,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马即使再好,也是需要吃回头草的。那些为了事业能屈能伸、能忍能让的人,实际上也是强者,同样受人尊敬。正因如此,"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能成为经典名句,"浪子回头金不换"才  相似文献   

10.
东极印象     
十多年前去舟山朱家尖岛游玩,大海是原生态的,不收门票,玩水、挖蛤、听涛、弄潮……住在渔民家,他们很客气,愿给多少房钱就给多少,门不上锁,还让我们自己随便煮饭烧菜吃。我们就在沙滩上挖了许多蛤子,炒着或做汤吃。除了晚上的蚊子很大也多得惊人而让人生厌(呵呵,也是原生态),真叫天然趣成。当时"原生态"这个词汇还没出现,现在知道这个意思了,却很少有"原生态"景点了,连朱家尖也没了"原生态",早已建起了飞机场。那次的朱家尖之旅成了一生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11.
散叶     
<正>蒋介石爱吃"庐山三杯鸡"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庐山美庐居住时,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庐山三杯鸡",并且这道菜还是蒋夫人用来招待贵宾和政界要人的必备菜。1949年,蒋介石离开大陆去台湾后,一直没有忘记"庐山三杯鸡",并把三杯鸡的做法在台湾加以改进,加入一种台湾当地盛产的叫"九层  相似文献   

12.
由于"天灾人祸",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人民经历了解放后三年的艰难困苦生活。那时物资极缺,吃、穿、用的主要物品,还有一些很普通的生活用品如洗衣的肥皂等,都按票证限量供应。黑市上有点卖的,普通百姓也买不起。真是吃不饱,穿不暖,缺医少药……当时的这种生活,我们叫做"过苦日子"。  相似文献   

13.
杂谈与画鼠     
焘如 《文物天地》2020,(1):14-22
一适逢猪年将去……我最喜欢的动漫就是一个穿着工装裤子的小猪,寒冬腊月的站在街上吸溜冰棍儿。有人问它:"小朋友,大冷天的吃冰棍儿,留神吃坏肚子……"小猪不慌不忙的答非所问,说:"我奶奶一百零三岁了……"那个人显然是被小猪的这句话打动了,说:"哦?你奶奶一百零三岁了,也是这么大冷天的吃冰棍儿吗?"小猪依然不慌不忙的答非所问,说:"我奶奶从来不管闲事!"从来不管闲事的人指定长寿,但是爱管"闲事"的,未必就不长寿。  相似文献   

14.
卜卦者满江     
满江,是个颇大气的名字,人却长得,取名"满失望"还差不多。但他招女孩子。这是个不得了的事情。我们认识那会儿还在青春期,看到女孩那眼都是绿的。这小子貌不惊人,怎么就……后来琢磨出门道了。也没什么神秘的,他会算命,且不是一般的段位。所以我们开始叫他"妖人",后则改称"大仙"。  相似文献   

15.
<正>现在的方便食品种类繁多,简单快捷,但吃多了,对健康不利。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方便食品,下面推荐几种,准保让您大饱眼福!清朝有一种方便食品叫"耐饥丸",做法如下:半锅糯米,炒到发黄,倒石臼里晾着。再用半锅红枣,蒸熟后,去皮去核,也倒石臼里晾着。  相似文献   

16.
陶易 《文史天地》2022,(4):61-65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将"吃"看作是天地间的头等大事. 儒家五礼之一的"嘉礼"是调和人际关系的礼仪,其中几乎处处离不开宴饮.传承至今,生日宴(唐代叫"汤饼会")、结婚宴、升学宴(古代科举每进一级都有名目各异的宴饮)、谢师宴(唐代有大相识、次相识、小相识之别)、升职宴(唐代叫"烧尾宴")、乔迁宴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7.
著名老作家马识途先生在《重返红岩随笔》中说“……就低桌子,坐高凳子,脚踏桌横子,赤着膊,豪吃豪饮豪言豪叫,才真叫吃重庆火锅。”这是旧重庆街道火锅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古代文明"这四个字在我心目中就是我们的长城、兵马俑,直到某一天,突然看到有人说:"到过埃及之后,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妄自菲薄",于是,开始向往这个古老的国度……  相似文献   

19.
正苏轼被贬至岭南时曾写过一首诗(节选):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藷芋,荐以熏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这首诗描述了他对岭南饮食的见闻感慨。一代文豪也可算是位"食家",喜欢吃猪肉,还发明了东坡肉。但到了岭南,五天吃一顿花猪肉,十天才能吃一次鸡粥。猪与鸡很少有得吃,但是熏鼠肉和烧蝙蝠倒是可以顿顿有,从刚开始听到"蜜唧"就觉得恶心想吐,到后来连海鲜、青蛙都可接受,东坡先生对岭南的饮食也是越来越习惯了。诗中提到了许多岭南特色"美食",已经足以让人惊讶,其中还有一种"蜜唧",它又是何种美味呢?其实是指刚出生还没睁开眼睛、  相似文献   

20.
<正>在嫩江流域两岸生长着一种植物,叫柳蒿芽儿,达斡尔族人把它叫做"苦木勒",每年春天,当草儿在风沙的吹打中破土而出的时候,柳蒿芽儿也像是被召唤着醒来,在春风春雨中拔节似的疯长。柳蒿芽儿并不开花,只是绿茵茵的,当长到两寸来长的时候,达族人就把它采回来,做成鲫鱼汤,就着稷子米饭吃;过了这个季节,达族人又把没有吃完的柳蒿芽放在冰箱里速冻起来,逢年过节当成家珍一样地拿出来吃;每当有朋自远方来,也会拿出来款待客人,在他们看来,柳蒿芽儿无疑是上等的佳宴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