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军事防御的思想意识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鲧禹时期即已发明和掌握了城郭建造技术.夏代早期注重局部的军事防御.后羿代夏的惨痛教训,迫使夏王朝建立可靠的国家军事防御体系.少康、帝宁之后,通过加强都城及其外围地区的安全,建立一系列军事重镇和方国等举措,最终构建起以都城防御为中心,都城外围自然山河关隘为屏障,周边地区军事防御为重点,多重防御设施和手段相互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夏代末年,有莘、薛、有缗等方国叛夏从商,韦、顾、昆吾等具有军事重镇性质的方国相继被商汤拔除,致使夏国家军事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被突破;加之因自然灾害造成伊洛河军事防御功能的减退,以及夏桀对军事防御的消极应对,最终导致夏国家军事防御体系的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2.
论扬州宋三城的布局和防御设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扬州城的历史沿革论述了扬州宋三城的城市布局和防御设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沿河城现状,明朝时期沿河城战略地位上升的过程和防御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山川形势分析了沿河城防御体系的得失,为长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地理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燕下都是战国中晚期的燕国都城,为保障其安全,构建有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既有保卫都城安全的城墙及附属设施、护城壕、人工河道,也有周邻地区拱卫都城的军事据点、军事城堡及燕南长城,更充分利用了天然屏障北易水、中易水、太行山脉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紫荆关,具有方式多样化、体系多层次化、防御重点突出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2014,(1):86-89
作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政府为了解决该地区民族矛盾而建设的军事防御工程系,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的建设时间跨度纵贯明清,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战争防御和聚落形态角度讨论防御设施的军事和社会意义。环壕设施在聚落的基本防御单位中是最好的防御体系。另一方面 ,社会集国不断的扩张和防御体系逐渐复杂化 ,方形或长方形城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共有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垣围护。由于东京城地处中原,无山险可守,因而统治者极其重视军事防御,除派40万禁军常驻京城、加强对城墙和城门的管理外,还多次对城池进行增筑修葺;特别是对作为军事防御第一道屏障的外城,不仅修建得城高壕阔,而且仿照边城之制于城门之外增置瓮城,于城墙之上密置楼橹、敌楼、马面、女墙、战棚等,使军事防御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座屹立于中原大地上的军事堡垒。  相似文献   

8.
2007年,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队在调查乌兰察布一呼和浩特段明长城大边时发现一处石刻,刻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主要记述了兴筑石刻附近长城的时间、修筑者、所修长城的起止位置及长度等,为研究这段明长城的修筑史提供了一份价值极高的文字资料。同时,明代洪武年间北边防御体系的建立与这段长城关系密切,长城与沿边卫所共同构成了点线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永乐时期,明朝调整了北边防御战略,北边防线南撤,这段长城的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
铁岭境内的明长城,位于辽东镇长城的最北端,地理位置属辽东山地和辽河平原的交汇地带,是辽东镇长城中线路最长、构筑方式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段落之一,从修筑伊始,就因地形而用险制塞,或山险、山险墙、石墙、土墙、河险,以及多道墙体与壕堑平行的布局,形成了以北路开原为中心,辅加以卫城、堡城与星罗棋布的敌台、烽火台等一系列设施和防御体系,为保卫明朝北部边境的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民族间的碰撞、融合与交流,也见证了铁岭作为长城地带,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的彼此消长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海报 《文博》2010,(1):44-48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楚、秦、魏、赵、燕等诸侯国为了各自的防御需要纷纷修筑长城,而在各国的长城中,秦昭王长城最为著名。它不仅是战国时期最长的一条,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构筑方式及防御设施在中国长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构筑方式方面,秦昭王长城不仅采用常见的夯筑和石砌法,更是开创性的使用独特的三道堑构筑方法;防御设施方面,其墩台、烽燧、障城的构筑都有很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君士坦丁堡曾是地中海世界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于君士坦丁一世时期奠基为帝国的首都。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的众敌环伺的危局以及君士坦丁堡所处的战略位置是君士坦丁一世在确定离开罗马、在东地中海建立新首都之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其选址标准在本质上根植于晚期罗马帝国防御体系重建的内在逻辑之中,君士坦丁一世的个人作用有其地位,但不是根本原因。君士坦丁堡落成之后,帝国各地资源倾注于此,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堡的政治地位也逐渐上升,并成为东部地中海世界的新中心。  相似文献   

12.
水利建设和军事防御是影响明代宁夏动态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尚未对二者的关联作用形成专题探讨。在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水利建设是宁夏平原农业发展的必要基础,农业发展作为军事防御所需的粮食、税收来源,又是巩固军事防御的经济基础。水利建设通过对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而成为影响宁夏军事防御的关联因素。同时,在宁夏平原军事防御需要的不断推动下,水利建设的军事属性得到强化,军事防御对水利建设的军事影响十分显著,水利设施的军事价值和战术影响也应运而生,担负兴利、绝寇的双重作用。然而,在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水利建设与军事防御的关联作用必然会存在消极方面,构成水利建设对军事防御的制约效果。总之,宁夏平原水利建设与军事防御存在“利害相倚”的关联效应,是明代历史演进过程中人地关系互动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3.
通过明长城资源调查,天津市明长城本体的分布、构成、体量均有了翔实、科学的记载,天津市明长城虽然很短,其防御体系却很完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明长城防御体系一个具体而微的代表。本文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剖析,以物见人,以物证事,结合文献,以长城墙体、敌台、烽火台及关城、寨堡等设施为载体,将天津市明长城防御体系划分为侦查预警、前线防卫、信号传递、增援策应、前线指挥、后勤保障六大部分,并揭示了有明一代"边有墙、墙有关、关内有堡、堡内有兵"的防御思想.形成了从侦查预警到前线防卫、从信号传递到增援策应、从前线指挥到后勤保障的一整套以防为主、防守兼备、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完整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4.
羊马城是唐宋时期流行的城池外围防御设施,产生于战国,发展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普及于两宋,元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字城则是为了加强江河侧畔城池的防御设施,其基本特征是在主城与江河之间修建的一道或两道城墙,主要见于宋元之际前后的南方,明代还有使用,以后就基本绝迹。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学者开始对雅典的国土防御问题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雅典进行国土防御作战可选择的战略和战术上。具体体现在为以下三方面,探索雅典城邦战争期间的整体战略和国土防御作战战略;从军事地形学角度分析雅典乡村军用工事的作用和意义;探索古典时期雅典国土防御作战战略战术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河西长城     
河西走廊的汉、明长城是中原政权为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而构筑的边境防御设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城墙从原始聚落时代的壕沟发展而来,目前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城墙出现在大溪文化一期。至汉代,继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春秋战国时代两次筑城高峰之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三次筑城高峰,筑城活动十分活跃,城墙的修筑规模亦不断扩大,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城墙防御体系,为以后各代城墙防御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堡寨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合当地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土、石、砖等材料垒筑围合形成的军民聚落。明朝在河西地区设置卫所,大量修筑以防御为主的堡寨。清代大一统局面形成,河西地区军事地位减弱,堡寨的防御功能弱化,形式上逐渐向村堡转变。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堡寨功能的变化,折射出统治者对河西地区经营策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辽东地区是明朝经营东北的核心地带,承担着重要的边防任务。洪武初年,明军北渡进入辽东,旋即进占重镇辽阳城,明朝在辽东的边防建设由此展开。辽东的城镇建设以洪武朝为始,正统朝基本完成。边墙修筑稍晚于城镇,自正统朝开始,成化朝基本完工。明中期以后,城镇与边墙在功用上实现了结合,共同构成了辽东防御体系。在整个体系中,辽阳、广宁二城分别成为统筹辽河东、西防御的核心城镇,也是抵御蒙古、女真各部内犯的重要堡垒。随着边防需求的变化,辽东防御体系先后形成两个核心,在战略上逐渐呈现出重河西而轻河东的倾向,在战术上防御要点由边墙转向城镇。  相似文献   

20.
大同作为明代北方边境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以京师防御为中心的北边防御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明政府一直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大同地区的防御系统,从而更好的防御来自蒙古势力的南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