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淮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2):38-51
明朝对西藏的经略始于洪武初年,至洪武八年(1375)基本确定了对西藏的全面统治和管辖.永乐时期的明朝,以西藏为中心阻断蒙古、西域之间的联系,使西藏成为明代“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终明一世,西陲晏然的景象.西藏与明朝之间明确政治管辖关系的形成,既体现出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层面的强烈需求,也包... 相似文献
2.
明际中、日、琉球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对此后的中日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廷在前期以及中后期对琉球的一系列不当政策导致了琉球与日本联系以及日本对琉球控制的加强.日本对琉球由此前的陌生、淡薄转化为对它的积极进取与控制.随着明末国家实力的衰落,以及明廷对琉球采取保守的宗藩政策,日本在琉球的优越地位日益上升.这一地位的上升是日本在东亚执行对外积极扩张政策的开始.日本正是以琉球为起点开始走上奴役东亚邻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中期以后,在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的背景下,中原地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商道。这些商道多以开封为中心向河南各地及周边省区辐射,为中原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商品生产有了较大增长,商业都市愈加繁荣,商业城镇不断兴起,集市贸易渐趋活跃,各地商贾纷纷前来进行交易。这其中,商道的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中原地区的许多城镇分布在商路沿线,按其类型可划分为水陆兼备型、陆路型和水路型,这又从一个侧面表明便捷的水陆交通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2004年春夏之交,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展,其中的一件展品铜酿酒锅(图一)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后来有机会在内蒙古博物馆同仁的帮助下,仔细观察了这件酿酒锅。 相似文献
5.
Zujie Yua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07,2(2):181-212
As soon as Zhu Yuanzhang, the founder of the Ming Dynasty, assumed the throne, he and his Confucian assistants imposed a system
of clothing regulation on the court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create a hierarchical power structure.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clothing system functioned to form a social hierarchy, to regulate people’s activities, to harmoniz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people, and finally to make a stable society under the close control of the state. The state control
in the Ming remained effective until the reigns of Hongzhi (1488–1506) and Zhengde (1506–1521), when commercialization released
people’s consumption desires and economic dynamics and caused deregulation of the Ming clothing system, which eventually undermined
the state authority.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从传统向近代急速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关于明代锦衣卫的研究上,民国时期的史学研究呈现了从传统叙事向近代分析、从赞颂帝制向反对帝制的转型过程。明代史籍对锦衣卫的记载,虽然应用了编年、典制、史志和笔记体的不同体裁,但叙事的性质则完全相同,官史多从正面予以陈述。民国对锦衣卫的研究,形式上出现了研究论文和章节体专著、讲义;内容上以理论分析为导向、直击锦衣卫"特务机构"的性质以及其为专制独裁服务的实质。当然,民国学者批判锦衣卫时,似乎亦取径于明代野史对锦衣卫的负面评价,说明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不仅受到来自西方分析史学的影响,同时也受惠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某种滋养。 相似文献
7.
张丹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4(1):56-66
文章对明清时期东北边疆城镇兴衰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明在辽东兴建了大批城镇 ,但至明清之际 ,因后金 (清 )采取了“毁城迁民”的政策 ,明代以来在辽东地区兴起的城镇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至康熙中期 ,辽东城镇仍未恢复元气 ,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量人口的外迁和清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相似文献
8.
关注历史时期城镇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不仅有助于传统慈善事业研究的深入,也是城镇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占有各种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完整展现了明末至1936年间天津慈善组织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对其时空特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明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局面。这首先表现为研究队伍日益扩大,论著数量空前增加。其次是思想解放不断深化、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皇权政治、农民战争等一系列历史问题的评价变得越来越理性和客观。再次是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领域日益拓展,史学观念、问题意识和研究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社会史的兴起尤其值得关注,不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对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研究也产生了深刻的渗透和影响。尽管明史研究形势喜人,成就巨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如选题重复、内容肤浅、对国内外研究状况不够了解等。 相似文献
10.
日本现藏有多种稀见明人诗文别集,有些别集附录有词作,其中陆釴《春雨堂稿》、费釴《费钟石先生文集》、李瓒《闻诗集纪》、刘世伟《后溪文稿》、周诗《与鹿先生集》、曹大同《玉芝楼诗稿》、沈演《止止斋集》、陈言《陈布衣集句》等8家凡载词作74首,其人并词《全明词》均未收录,足补《全明词》之未备。 相似文献
11.
晚明词人梁云构(1584-1649),作词甚夥,然《全明词》仅录其词2首。日本国会图书馆和内阁文库分别庋藏有明刊本《豹陵集》和《豹陵二集》,这两种稀见的梁云构别集都收录有词一卷,凡110首。去其重复,可补《全明词》未收之作109首。 相似文献
12.
明代宦官在东宫教育和帝王日讲、经筵乃至日常生活和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明人亦强调宦官对于帝王历史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明代宦官经由内书堂和自我学习接受历史教育,其在历史教育实践中与帝王之间表现出某种趋同性特征,并转而影响君主。受中国古代"明君德政"历史教育模式的影响,明代儒臣透过"贤宦良政"和"恶宦劣政"的历史举说或历史书写,推行宦官历史教育,既于内书堂教育中注入历史训诫,又编纂以古今类型化宦官传记史事为内容的专门史鉴书籍。历史教育成为明代儒臣、宦官与帝王三者之间交互沟通和影响的纽带,以历史教育为中心的史学经世致用取向构成明代中后期史学史的时代性内容。 相似文献
13.
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铜器腐蚀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水环境中含有大量氯化物,海洋出水铜器在出水前已发生腐蚀,生成铜的氧化物及氯化物等。本文以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的22件铜器残片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荧光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分析其腐蚀产物和矿物组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主要为铜的碱式氯化物,如Cu2(OH)3Cl和Cu(OH)Cl等,与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类似,但Cu(OH)Cl在国外海洋出水铜器腐蚀产物中并不常见。 相似文献
14.
明代贵州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中央政府既有大同思想,对贵州各民族施行怀柔政策,希望天下归心,形成四海一家的气象,又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和大汉族主义情结,坚持汉族正统地位,“明华夏之别”、“谨夷汉之防”。外来移民到贵州求生存谋发展而又疏高贵州,生活在贵州却又有着强烈的故乡情怀;依托贵州而又有傲慢之态,与贵州少数民族相依相偎而又心存排斥。贵州土司迫于政治形势接受开发,却又竭力维护既得利益;下层广大民众热心学习中原封建文化和生产技术,但是在基本生存权力得不到保障时被迫反抗。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推动着贵州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又使开发出现停滞或破坏。 相似文献
15.
明代宫廷画家的官职、称谓不一,任职混杂,史料记载零散、简略,给宫廷画家身份的辨认造成一定的困难。从宫廷内部管理状况来看,画家的官职多样且分散,涉及多个职官体系,官职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虚职,在具体管理方面权归内廷太监。本文力图从明代职官体系和内廷隶属等方面切入,区分辨别宫廷画家的官职与称谓,从而进一步认识明代宫廷画家的身份定位,了解明代宫廷绘画创作的运作状况。 相似文献
16.
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7月,对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沉船进行发掘。发现的船体纵长约27米,有17道隔舱板和16个隔舱。发掘出水各类遗物1万余件,以漳州窑青花瓷为大宗,应为漳州窑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产品,沉船所属年代与此大致相同。南澳Ⅰ号沉船的发掘为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7.
The Pairizhang (day-to-day accounts) found in Huizhou were mostly written by the pupils in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They seem similar to
a dairy in some way with the activities of family members (mostly male) as the main contents. However, they differ from modern
diaries in many ways. It was a common practice in Wuyuan County to keep day-to-day accoun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analyzing the 5 accounts found there, many underlying facts can be revealed, such as the time allocation
of the main labor forc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easant’s family economy,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roductive activity and
the days and ranges of their outdoor activity, etc. All these findings can help u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easants’
life in Huizhou at that time.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Li Dan from Jindaishi Yanjiu 近代史研究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2008, (2): 119–124 相似文献
18.
明代起居注制度时兴时废,但明代初期及后期历朝均有起居注存在,而且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起居注的设置和废寝,对《明实录》的编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影响:前者使实录生动而真切,后者使实录平实而枯燥。明代起居注制度的兴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家意识形态与君主专制制度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媛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08,(4)
祭文是祭祀仪式过程中使用的祝祷性文字。明代史籍中保存了大量国家公祭文,按内容可分为常规性祭文与临时性祭文两类。祭文在公祭仪式中被宣读、呈案、焚烧或掩埋,此为祭祀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公祭文文本传递出重要的文化内涵:首先,它以言辞形式传达出祭祀主体之意图,沟通了人神关系;其次,对祭祀主体之身份和统治之正统合法性进行反复强化;再次,表达祈福弥灾,规约官民,震慑鬼类的意图。此外,祭祀文中的各种对象关系展现出时人复杂而微妙的天、神,君、臣、人、鬼观。在祭祀仪式上使用祭文使上述内涵得到彰显,进而增强了群体意识中的“神圣”体悟。 相似文献
20.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考察明清时期“宗族”的历史 ,应该超越“血缘群体”或“亲属组织”的角度。华南地区宗族发展是明代以后国家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宗族的发展实践 ,是宋明理学家利用文字的表达 ,改变国家礼仪 ,在地方上推行教化 ,建立起正统性的国家秩序的过程和结果。文章概括讨论了宗族意识形态通过何种渠道向地方社会扩张和渗透 ,宗族礼仪如何在地方社会推广 ,把地方认同与国家象征结合起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