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全明 《民俗研究》2022,(1):119-130
民间小戏是中国戏曲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小戏研究长期滞后于传统大戏研究。在以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民间文艺学领域,神话、故事、史诗研究巍巍壮观,民间小戏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民间小戏研究自民国以来经历了从文本层面的小戏转变为语境层面的小戏和生活实践层面的小戏的认知过程,形成了文本作品研究范式、文化语境研究范式和艺人实践研究范式。民间小戏研究范式的转换与演进受到社会文化思潮、学科建设发展、代表性学术论著和研究方法应用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民间小戏振兴及民间小戏研究提供了机遇,在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中,民间小戏的艺人实践研究范式仍然是民间小戏研究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2.
郗存德 《神州》2013,(5):217-217
一、二人台的历史渊源 二人台俗称“玩意儿”,是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基础上吸收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治意志开始强势介入到民间小戏,进而渗透到乡村社会。边区政府对民间小戏的改造成为国家的政治诉求,本该再现乡村社会的多元图境和反映乡村民众真实想法的民间小戏在革命话语的主导下其结构及内容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小戏的娱乐功能开始向政治教化功能转变。本文以抗战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了革命话语下民间小戏改造及其功能的转变,以期揭示政治、民间小戏及乡村社会三者互动图境。  相似文献   

4.
黄旭涛 《民俗研究》2009,(2):131-142
传统时期,祁太秧歌的传承过程贯穿在民众生活中,家族、村落、自乐班是其主要传承空间。长辈的熏陶和村落艺人的影响是艺人学艺的最初动因和初级渠道:自乐班里的师承,是艺人出师成名的重要途径。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使秧歌表演传统在乡土社会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活力。社会变迁带来民俗文化生态的改变,民间小戏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建立适应现代文化生态环境的生存机制,继续民间小戏在民众生活中的传承,或许是民间小戏活态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孙丽 《丝绸之路》2013,(12):49-51
衡州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主要流传于衡阳、衡南等地,以呐子伴奏而出名,在湖南花鼓戏中可谓是一支别具特色的地方分支流派。衡州花鼓戏的表演内容大多来源于民间生活趣事,其音乐已具备相对完整的体系,语言通俗易懂,唱词生动活泼,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衡州花鼓戏语言艺术特色及传承的探讨,结合当代衡州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对今后衡州花鼓戏的发展做出设想和建议,以期实现发展和弘扬益阳花鼓戏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正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观。它不是外在于我们生活的"高山流水",而是源于一定地域和历史人文环境的产物。戏曲中不少小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著名地方剧种之一。淮海戏流行于苏北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  相似文献   

7.
庐剧     
<正>庐剧,是安徽地方剧种,旧称"倒七戏",稻季戏,俗称小倒戏、小戏。因其主要流行地区在古庐州府治内,故1955年7月1日更名为庐剧。庐剧的形成,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  相似文献   

8.
民间小戏,作为草根文化的代表,其产生、发展、兴盛与乡村社会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图景。抗战爆发后,政治的强大力量渗透到乡村社会,对乡村戏剧的改造就是其中之一。处于战争话语下的民间小戏在结构和内容方面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娱乐功能的主导地位被政治教化功能所取代。政治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到民间文艺中,融入到乡村生活中。本文以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战争话语下草根文化在内容、形式和功能方面的转变及其与政治在乡村社会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石芳  王文仁 《丝绸之路》2010,(18):50-51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曾是中国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唱响着《西凉乐》的遗音,流溢着敦煌乐舞的神韵,更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小戏。河西民间小戏以敦煌曲子戏、民勤小曲戏、凉州半台戏、秧歌戏、木偶戏、皮影戏和眉户戏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所谓宗教仪式剧,是指缘起于各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或民间法事活动、以祭祀神灵、祈福禳灾、许愿还原为目的的戏剧演出,这种戏剧演出至始至终是与宗教法事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我国传统的宗教仪式剧是早期戏曲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初始形态的戏剧类型,在戏曲艺术发展演化过程中,各种宗教仪式戏剧一直于之相生相随,或向着戏曲艺术转化,成为新兴剧种,或吸取戏曲的艺术养料,丰富自己在法事活动中的戏剧演出。戏曲是在说唱艺术、学、歌舞、武术以及宗教音乐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也与宗教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不同的剧种、声腔有着各自的历史源流,不可一概而论。仅从四川一些戏曲剧种形成发展的历程来看,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宗教仪式剧对一些民间小戏得以形成并广泛流播曾产生过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川剧这样的大剧种能够在清代中叶迅速流布全川也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下面试作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1.
花鼓灯     
正花鼓灯,是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有歌、有舞、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的简单小戏,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舞蹈动作洒脱,瞬间舞姿复杂多变,是比较系统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2.
张宝婧 《神州》2013,(23):41-42
在多元文化格局的时代中,府谷二人台作为一种地方小戏,近几年成为活跃在黄土高原上的一支艺术奇葩,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带来的影响力,被国内外艺术界与观众认可,但如何继承和发展才能将这一璀璨的地方艺术发扬光大已经成为我们艺术工作者值得重视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分析总结府谷二人台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进程,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下府谷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六、黄梅戏舞台艺术的初步积累黄梅戏在安庆地区广泛流行,形成为“怀腔”,距离它最初出现两小戏或三小戏阶段,有百来年的历史。在这一百来年中,黄梅戏的舞台艺术有了初步积累。剧目方面,已经产生了“大戏36本,小戏72折”的说法。当然黄梅戏的剧目不可能固定在不变的数字上,但在艺人中还—直流传着这个习惯的说法。从我们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搜集、挖掘情况看来,早期在黄梅戏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是接近这个数字的。  相似文献   

14.
任评  余春凤 《神州》2012,(30):9-10
弥渡花灯是云南地方戏曲品种之一。弥渡花灯是在民间花灯歌舞小戏基础上发展后形成的戏曲剧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本文拟通过论述弥渡花灯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和对弥渡花灯舞蹈个性特征及其表演性花灯的分析,并结合史料进行探索研究,解析弥渡花灯的审美价值,提出对弥渡花灯保护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文化格局的时代中,府谷二人台作为一种地方小戏,近几年成为活跃在黄土高原上的一支艺术奇葩,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带来的影响力,被国内外艺术界与观众认可,但如何继承和发展才能将这一璀璨的地方艺术发扬光大已经成为我们艺术工作者值得重视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分析总结府谷二人台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进程,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下府谷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海城喇叭戏     
《文史月刊》2014,(6):F0002-F0002
<正>海城喇叭戏广泛流传于辽宁省海城一带的汉族地方小戏剧种。早期的民间艺人,因受条件的限制,仅头戴一顶圆毡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带以扮演戏中各种人物,因此又称"大布衫子"戏。由于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唢呐在当地俗名"喇叭",故称"喇叭戏"。海城喇叭戏,以当地汉族民歌为基础,吸取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兼收并蓄,形成了诸腔杂陈的民间喇叭戏声腔体系。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爆高亢,节奏性  相似文献   

17.
<正>戏剧满族的戏剧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两种:宫廷戏剧和民间戏剧。清初,宫廷内节庆时表演的主要是歌舞。后来受到汉族戏剧艺术的影响,满族戏剧艺术逐渐有了进步和发展,宫廷戏剧也随之发生了发展。宫廷中凡遇节庆都要演戏,其形式不一,花样繁多。有连台本戏、单出戏、小戏花唱、大本戏等。  相似文献   

18.
临沂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洪腔"、"拉花腔"、"拉后腔"、"拉河腔"等名称,均系由一个名称衍化而成,是地地道道的地方小戏,它起源于临沂市的兰山、郯城一带,在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广大地区流传了几百年。柳琴戏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它以优美悦耳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表演、纯朴生动的语言、乡土气息浓郁的剧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黄梅采茶戏的特点之一,是载歌载舞,特别是其中的百余出小戏,大部分是歌舞并重,它在萌芽、发展阶段,就吸收了民间舞蹈不少的营养,可以说民间歌舞是孕育黄梅戏的土壤和摇篮。故在传统的戏时节日,当农民们表演民间舞蹈时,采茶戏艺人也能配合表演,而农民们逃水荒到鄂赣皖毗邻地区时,表演戏中的片断歌舞,作为逃荒谋生的手段,也传播了采茶戏。与采茶戏有历史瓜葛的舞蹈,有龙舞、狮舞、采莲船、高跷、跑竹马、蚌壳精、打连厢、台阁、悬条(又名天故事)、推车等。上述民间舞蹈在《夫妻观灯》、《张先生讨学钱》、《闺女自叹》、《懒烧…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的杂技艺术左成杂技或称杂耍。起源于我国古代祭神、敬祖、敬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远古时期至今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种游戏之合,它的起源和发展之早不但远于任何一种体育和艺术,而且它的发展和变化还孕育着许多后来盛行于世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艺术流派。例如现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