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初期,"民军"实际并非革命党军队主要称谓。上海光复之后《民立报》、《申报》迅速以"民军"取代之前使用最广的"革军",其中《申报》政治转向尤为明显,暗含对新成立的上海军政分府及其宣称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之承认。伍廷芳被推举为民军议和总代表后,"民军"才正式成为各地革命党军队统一名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民军"又成了民国军队的统称,其政治意蕴值得关注。南北议和时期"民军"屡次出现于清方文献,其意义在清帝逊位诏书中得到充分体现。研究"民军"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清帝逊位诏书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因法、史学科的交叉融合,辛亥革命史研究新见叠出。一种意见援据日本人有贺长雄的观点认为,《清帝退位诏书》授权袁世凯组织共和政府,以"禅让"方式实现了"主权转移",民国主权的合法性由此得以实现;由于清帝拥有"天下共主"地位,诏书的颁布使中华帝国得以避免同期奥匈帝国似的分裂命运,促成了"五族共和",因而诏书是中华民国建国的纲领性文件,作用堪比《临时约法》。本文认为这种意见错漏甚多。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是对立的政治制度,法理上,两者绝无权力授受关系;事实上,中华民国系革命建国,即便是袁世凯的总统权力,也系民国政府授予;至于说诏书避免了分裂,更是与事实不符。从根本上讲,"主权转移"说无视辛亥革命在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既乖法理,又违事实,碍难成立。  相似文献   

3.
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逊位诏书,确认统治权完整地从皇帝转移到民国,建立"五族共和",并委任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本文认为,这一系列诏书确认了民国对于清朝全部疆域的完整继承,对于建构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系列诏书与接下来的南北融合并没有为新生的共和政治奠定坚实基础,却为民初"正统性"争论埋下了伏笔。试图说明一个中国式"光荣革命"宪政传统做法并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清帝退位诏书》是谁起草?起初,传说是阮忠枢草拟的。“当时所有重要的奏章,甚至是谕旨,几乎都出自阮的手笔”。可是诏书公布前,《大公报》说:“逊位之诏,皇太后已命徐太保拟定”,于2月8日“将草案交由袁内阁核阅”。诏书公布后,《申报》又说:“此次宣布共和清谕,系由前清学部次官张元奇拟稿由徐世昌删订润色”。但是,徐不愿承担“逼宫”之名,根本不肯插手《退位诏书》。在清皇退位已成定局以后,张锡銮曾托人拟过一稿,交叶恭绰修改。叶认为为时尚早,未即动笔。2月7日左右,南方代拟稿电达北京,此稿就在叶处作废了。但至今未见有原文。现在看到原文的有内阁民政大臣赵秉钧的亲信秘书洪述祖草拟的《退位诏书》。该诏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清代历史的研究,近年多尝试从社会史、宫廷史、物质文化史等多角度出发,特别是宏观史学的大历史观,以综合纬度展开论述。常建华《清朝大历史》(中华书局,2020年)即是在宏观史学和社会生活史视域下对清朝管理和民生研究的著作,立足国家认同,从大历史观论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领域细节。该书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以"国家认同"为政治统摄上的一个支点,探讨清朝统治内在规律,结合朝廷与民众,涉及清朝政治文化、社会人口、矿业、民族等综合内容。  相似文献   

6.
《新中华》杂志是由中华书局在抗战初期编辑出版的,这一时期恰是我国"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极大传播和深入发展的时期,该杂志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新中华》杂志作为"公共话语"平台,以"新中华"为刊名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担当和认同.其所刊文章深入揭示了抗战初期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内涵,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全面探讨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在当时舆论界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新中华》杂志的宣传和引导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他们也参与到复兴话语的讨论中,表达了自己的认识.《新中华》杂志对民族复兴思想的阐释和传播,体现了报刊界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公共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7.
英格兰地方志的编撰始于16世纪70年代,以威廉·兰巴德的《肯特郡志》为标志,后又有约翰·斯托的《伦敦城志》、托马斯·纳什的《雅茅斯城志》、威廉·伯顿的《莱斯特郡志》、威廉·达格代尔的《沃里克郡志》等一批优秀的作品问世,由此,地方志特别是郡志的编撰进入繁荣期。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地方志的撰写增加了"自然史"的内容。这一时期编撰地方志的主体是乡绅阶层,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是法律学者,或是纹章官,或是古物研究者。作为民族国家命运共同体一员的地方志史家,修志行为既反映了他们的民族情感和对国家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乡绅强烈的地方认同感,由此形成"乡绅修志"现象。产生"乡绅修志"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十六七世纪既是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地方认同和郡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时期。"乡绅修志"即是地方认同和民族认同交织在一起的文化体现。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4,(1):I0008-I0008
<正>《中华书画家》杂志是由国务院参事室主管、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大型艺术类学术期刊,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于2009年7月创刊。《中华书画家》杂志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刊,以传承和复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弘扬经典、推崇大家"为宗旨,引领当代,培养新人。为挖掘新人、发现新人,《中华书画家》杂志决定常年面向全国征集"书画新人"栏目稿件。为全国非知名、具有创作潜力的书画创作者提供展示平台,以创作水平为依据,从投稿作品中择优刊登。并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历来对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毁多誉少,一般的都认为它是满族统治者对具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实行镇压,替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辨护的产物,更有的认为,是替他的咸丰以后的子孙创造了向帝国主义投降的理论根据,也替现代蒋介石之类的各国地主资产级级反动派创造了向帝国主义投降的理论根据。”(《文汇报》1963.2.3日)今天,我们依据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用民族平等的观点,唯物的分析评价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不平等现象,对《大义觉迷录》加以重新认识,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继承其优秀的思想成果,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是在处理曾静、张熙这桩重要的文字狱中产生的,因而给后来读史者留下一副凶神恶煞的专制主义者的面孔。  相似文献   

10.
清朝汉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理论问题,北岳祭祀的儒家政治文化属性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视角。通过解读《三晋石刻大全》等与恒山北岳祭祀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这一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政治、民族及文化等层面,均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展,北岳祭祀的历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的汉化意识和汉化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清朝,雍正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独裁统治,借用文字杀人,《大义觉迷录》就是一例。《大义觉迷录》乃雍正钦定,目的是为了“教育”有反清复明思想的汉族知识分子。不料到了乾隆时,该书竟成了禁书,不准世人阅读。而这一些的起因,是缘于湖南的曾静投书案。  相似文献   

12.
今存关于"十八家《晋书》"的最早文献乃唐贞观二十年所颁布的《修晋书诏》,但诏书仅列十四家之名。谢沈《晋书》和裴松之《晋纪》虽不见于《隋书·经籍志》,但均居诏书所论十四家晋史之列,唐修《晋书·谢沈传》和《南史·裴松之传》亦皆称二人所撰晋史"行于世",二书初唐见存当不容置疑。王韶之《晋纪》又称《晋安帝纪》、《崇安纪》,《史通》、《新唐书》均将其列入杂史类,而《隋书·经籍志》却将其误置入"古史"(编年体史书)之列。"十八家《晋书》"本指《隋书·经籍志》所列除王韶之《晋纪》之外的十八家晋代"正史、古史"而言。谢沈《晋书》和裴松之《晋纪》二稀见本在唐初并未亡佚,颁布《修晋书诏》时,存世晋史实有二十家。《修晋书诏》沿袭旧说,却又将谢沈《晋书》和裴松之《晋纪》归入"十八家《晋书》"的范畴,"十八家《晋书》"遂成初唐见存先唐晋史的通称。  相似文献   

13.
壬辰战争的失败和清朝的统一意味着日本在军事层面扭转中日落差行动的破灭,但明清鼎革给江户日本带来了"华夷变态"的直接反映,为日本在文化层面扭转中日落差提供了契机。然而,中日之间悬殊的文化落差毕竟是日本难以逾越的鸿沟。于是,以古学派为主的江户学者认为,朱子学把佛老思想引入儒学的严重后果是中国在文化上的"由华变夷"。江户学者通过对《大学》和《中庸》的新诠,将其去"中国脉络化"而建"日本脉络化",其重点不再阐述"格物穷理"、"天道性命"、"人心道心",而着重论述"人伦日用之道",并以政治而非道德为中心,"伦理意识"逐渐让位于"政治事功",进而在文化层面上实现日本的"脱夷入华",为日本文化的中心主义提供学理支撑,初步完成了近世日本"自文化中心主义"的建构,对其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1):F0002-F0002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  相似文献   

15.
<正>在延边州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关于延边早期朝鲜民族自治组织——《垦民会》成立的过程、性质及其活动情况都有详实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延边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标榜实行所谓的"联省自治"。这一时代潮流很快就波及延边,垦民教育会的主要人物李同春、金跃渊和金立等,当即加快了实现朝鲜族自治的步伐。1913年2月,李同春、金跃渊和金立等决定以1910成立的垦民教育会为基础,成立朝鲜族自治机构——垦民会。2月26日,他  相似文献   

16.
1945年8月15日上午,伪满政府召开次长会议,确定溥仪退位方案,并草拟了伪满《退位诏书》草案。8月17日下午,在通化大栗子召开关于皇帝退位和"满洲国"解散的重臣会议,通过了溥仪退位方案。次日凌晨,溥仪宣读《退位诏书》,正式退位。但此后这份《退位诏书》佚失。综合各方史料,该诏书的内容可能主要包括:鼓吹日"满"一心,感恩日本提携;美化伪满统治,宣扬虚假政绩;宣布正式退位,拼凑退位理由。这份诏书的公布,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殖民统治的终结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7.
近期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四)释文中发现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该诏书内容不见于传世史料,可弥补史料之缺;据该诏书可知汉文帝为"正"天子,序诸侯,把汉初诸侯"十月朝献"改为"正月朝贺及上计";该诏书对研究汉文帝时期诸侯地位、汉朝礼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朝鲜王朝臣服清朝后,为了彰显"春秋大义",恪守"尊王攘夷"儒家礼义,践行"崇明报恩"理念,国王正祖敕撰《尊周汇编》,纯祖年间完稿,乃朝鲜王朝所编修最重要的一部尊周史书。此书经李书九、成大中父子为代表的两代人员近三十年努力才编成,成海应最终定稿。该书在中朝关系史上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来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了古老独特的时间认知体系,被称为"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于2016年12月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其作为中国传统的时间制度所发挥的文化影响的认同与推广。文章在知识社会学的框架内探寻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如何推广与传播,进而在学理层面上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些新经验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平台,本文从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中国餐饮企业的发展现状,通过调研,获得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的内在需求和桎梏表现。提出要依托"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平台,实现中华传统餐饮文化在宣传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依托互联网,坚持中华传统餐饮文化传播"本土化"原则,提出不断扩大中华传统餐饮对外文化传播的参与度的路径建议。推动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获得更深入的文化认同,传播好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