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昌至西州寺院三纲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所周知,佛教寺院首长,向有“三纲”之目。所谓“三纲”,《僧史略》卷中“杂任职员”条云:“梵语摩摩帝、悉替那、羯磨陀那,华言言寺主、上座、悦众也。”其中“悦众”的正式名称是“维那”。然而,寺院三纲制度究竟建立于何时?后来如何演变?分职何时确定?等等问题,佛教典籍却没有明确的解答。我们只知道,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经历曹魏、西晋,才逐渐兴盛。在佛教兴盛之前这一时期,寺院规摸不过同于我国的祠堂,形制狭小,事务简单,僧侣也不多。因此,可以推测,分职明确的寺院三纲制度的建立,是佛教寺院在我国定型并且扩大规模以后的事。但是,推测不等于史实。兹根据新出吐鲁番文书,对上述问题作一些解答。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了范祥雍先生校点的《宋高僧传》。范先生校点整理此书,考证所使用的几种版本文字上的异同,征引颇广,纠正旧刻中的错失,做了相当细致的工作。书出版后,多有好评。不过,《高僧传》类的古籍,属佛教史书,与一般的古籍不同,整理工作难度较大,点校中要作到百无一失,实不可能。新版《宋高僧传》因此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最近读此书卷一至卷三部分,即发现一些漏失。不揣谫陋,提出供范先生及其它读者参考。倘意见不误,以后重印此书时,或可酌情采入。 以下依卷页先后举出数例。 页一,卷首《进高僧传表》:“仍降凤书,令编僧史。”“僧史”应指赞宁所编《大宋僧史略》,此未以书名号标出。赞宁撰《大宋僧史略序》云:“以太平兴国初,叠奉诏旨,《高僧传》外,别修《僧史》……约成三卷,号《僧史略》焉”可证。 卷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 页二,“《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百一羯磨摄》应断作两书:《百一羯磨》、《摄》。后者指义净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一书。见《开元录》卷九。 同页,“於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奈耶杂事二众戒经》……”《毗奈耶杂事二众戒经》应作“《毗奈耶杂事》、二众《戒经》”。二众《戒经》指义净译  相似文献   

3.
孙发成 《民俗研究》2014,(1):135-143
磨喝乐是宋代七夕供奉的重要节物。“磨喝乐”其名来源于佛教中大黑天摩诃歌罗(Mahak(ila)的音转,其祈子宜男之义来自于佛教中的鬼子母诃利底母(Haritr),其艺术形象则受佛教中的化生童子影响,是佛、儒和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孩儿枕和磨喝乐之间至少有三点相契合:其一,在信仰内涵上都以祈子宜男为主旨;其二,在艺术形象上,二者的形象都是孩儿形,都有儿童与莲荷的组合形式;其三,从使用时间上看,二者也是重合的,即同处于夏季。  相似文献   

4.
孙迪 《文博》2007,(3):24-28
一、引言   永嘉乱后,晋室南迁,北方最终陷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的混战割据局面,出身少数民族的十六国君主大都信奉佛教,其中尤以北凉的沮渠蒙逊、后秦的姚兴以及后赵的石勒、石虎佞佛最甚.……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6-4世纪是古印度(“身毒”)的列国时代,因佛教也诞生于此时,故也称为“早期佛教时代”。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已由部落社会转变成许多奴隶制的城邦国家。据佛教献记载有十六个大国:犍陀罗、居楼、居萨罗、迦尸、剑浮沙、婆蹉、苏罗娑、拔沙、般阁罗、拔祗、末罗、鸯伽、支提、阿般提、阿湿波和摩揭陀。还有一些小国,晚期又有安度罗、羯陵伽、苏罗沙吒等国,见地图(根据《世界上古史》一书的插图改绘)。  相似文献   

6.
「一刹那」为多久■文\李碧宝“刹那”一词,本是佛教用以表示最短时间的单位。它是印度古代语言梵文Ksana的意译,也译“一念”或“须臾”,音译“乞沙那”。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唐玄奘法师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该书乃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世...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外来宗教如何在中国传统思想支配下为民众所接受.作为佛教艺术也不例外,出现了许多与儒教和道教思想相融合的题材,或者纯粹中国式的题材.从最新调查的材料“伴虎行脚僧图”入手,对其形成和演变以及与“玄奘取经图”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世俗化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图一 石重贵墓志铭拓片(1/7)《石重贵墓志铭》对于石氏的族属又有了新的说法 :“王姓石氏 ,讳重贵 ,赵王勒之裔 ,晋高祖之嗣也。”后赵的石勒本出自羯人 ,“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2]。《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石重贵墓志铭》关于石氏族属问题的不同说法颇值得探讨。参照其他文献记载 ,我们认为还是《新五代史》的说法较为可信。至于卫大夫、汉丞相奋之后和赵王石勒之裔 ,都是攀附名门望族的附会之说 ,并没有直接的文献依据。据史书记载 ,羯人出自西域小月氏 ,其原来的活动地区就在今甘肃一带。石氏的先人原居甘州 ,是否为羯人不…  相似文献   

9.
五胡羯族考     
羯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和匈奴、鲜卑、氐、羌并称为五胡,羯族在十六国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推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历史发展产生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寻羯这一民族的族源、发展、影响和去向,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羯这一民族对中华文明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说飞天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一种常见的艺术形象.所谓“天”,是梵文“Deva”的意译,音译为“提婆”,其广义可泛指一切神鬼.神于空中飞翔,故又称飞天.飞天是古印度佛教八部  相似文献   

11.
磨喝乐是宋代七夕供奉的重要节物。"磨喝乐"其名来源于佛教中大黑天摩诃歌罗(Mahākāla)的音转,其祈子宜男之义来自于佛教中的鬼子母诃利底母(Haritr),其艺术形象则受佛教中的化生童子影响,是佛、儒和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孩儿枕和磨喝乐之间至少有三点相契合:其一,在信仰内涵上都以祈子宜男为主旨;其二,在艺术形象上,二者的形象都是孩儿形,都有儿童与莲荷的组合形式;其三,从使用时间上看,二者也是重合的,即同处于夏季。  相似文献   

12.
“报恩科仪”是佛教报恩道场仪之一,融合儒、释孝道思想于一体,集佛教经典、儒学伦理孝道观而成,基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而宣扬佛教“大孝”思想,进而以做道场的方式宣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产物。麦积山所藏的明代写本《报恩科仪》为目前所见最早的,对于研究佛教报恩思想的演变、南北佛教的交流以及麦积山周围佛教道场的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科仪”中所提到的儒释孝子共70多个,选自不同的古代文献和佛教典籍。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永嘉乱后,晋室南迁,北方最终陷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的混战割据局面,出身少数民族的十六国君主大都信奉佛教,其中尤以北凉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艺术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来反映社会存在的文化形态.对它的考察,我们不仅应该获得直观的审美愉悦,也应该在理性思索中获得一般社会史的认识.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超脱”而夸诞的佛教艺术最终总是一定的社会精神的曲折反映,它的根源“不在天上,而在人间.”本文拟从艺术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反映角度来看看唐代长安佛教寺院壁画的创作情况,其考察的对象是附著于具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寺院之壁的佛教艺术类型,其范围不仅仅是政治的,而是文化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15.
佛教东渐,经数百年之传播,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其第一个宗派,即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它渊源于北齐、南陈,创立于隋代,鼎盛于唐朝,随着宋明理学之崛起,天台宗虽屡次中兴,但已“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与其他佛教宗派一样,渐趋“三教合一”.笔者试对天台宗的形成、发展与影响三方面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6.
西魏以降石窟寺中大量出现的瘗葬形式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 ,佛教信仰特别是其中的“轮回”说与我国“灵魂不灭”传统丧葬观念和“事死如事生”传统丧葬礼俗相结合的产物。东汉到魏晋时期富含佛教文化因素的墓葬为其初期表现形式 ,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与发展 ,佛教信徒在石窟寺中凿龛安放死者尸体或骨灰 ,于是便出现了“石窟寺佛教瘗葬”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佛教海路传入中国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初传中国是否只有西北丝路一道?这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作者主张佛教最先是由海路传入中国的.早期佛教的传播是观念的播迁,佛教率先流行的西域滨海地区的“胡人”为佛教文化的载体,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开始,这些“胡人”以奴隶、商人、艺人、佛教徒等身份从海上入居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从而把佛教带进了中国,其明显的表现就是当时本地区民俗观念的巨大变化.今天所见的狮、象、鸽子等象征性的动物形象,堆塑器、塔式罐之类的象征性建筑造型以及“托钵僧”俑、胡人俑和佛像等,是佛教文化从战国以后至东汉时期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流行的艺术积淀.文章说明,佛教初传中国是个十分复杂的学术问题,传统观点只依文献中残缺不全的记载为据,确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作者提出的观点和研究对认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也有一定价值,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密宗艺术唐晓军密宗也称恒特罗佛教或真言乘,它是与佛教显宗相对而言的。显宗是佛祖释迦牟尼生平所说的种种经典,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普渡众生,其典籍主要是经、律、论、戒,它要求信徒们悟道成佛,即“一语即至佛地”。密宗是印度大乘佛教吸收婆罗门教...  相似文献   

19.
东汉"西王母+佛教图像"模式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仝涛 《四川文物》2003,(6):75-79
本利用出土考古学材料,论证了“西王母 佛教图像”模式的同源性和流动性。作认为从不同路线输入的佛教,不但存在形象的差别,也会产生理解的不同。西南地区的早期佛像,包含了与北方中原地区太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并非一种必然的结果,而是在大一统的汉化圈内部,尤其是政治化中心地带生成的一种主流观念,所及区域表现类似。西南地区作为该化圈的边缘地带,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但对佛像要素的吸收及对早期佛教的理解上,都没有也不可能超出政治化中心的水平,而且也不具有时代上的前驱性。“西王母 佛教图像”的模式,一方面促进了该地区佛教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成为其继续发展的窠臼。  相似文献   

20.
西藏桑耶寺、托林寺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其中桑耶寺设计理念主要依据佛教《阿毗达磨俱舍论》,深受印度佛教影响,也是吐蕃时期西藏密宗信仰的直接反映.而托林寺最早建造之迦萨殿则是仿照桑耶寺修建,同样受到印度佛教影响.两寺在清代还被故宫、承德外八庙部分寺院建筑所模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