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宫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学是通过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分为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古代都城是历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和对象,都城是国家的历史缩影,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宫城是都城的政治中枢。基于上述情况,历史考古学以都城考古学为重点,都城考古学中又以宫城考古学最为重要。中国考古学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始于本世纪20年代末的殷墟考古发掘,近七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古代都城(包括宫城)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二里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的西周春秋战国史研究较为繁荣 ,见诸报刊的论文数量可观、不乏佳作。学者们成果斐然 ,本文限于篇幅 ,只能做一索引式的简单介绍 ,目力不及与疏漏处 ,乞请赐教为盼。本年出版的专著有 (以出版时间为序 ) :袁林《西周土地制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书灿《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江晓原与钮卫星《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自强主编《中国…  相似文献   

3.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通过曹操父子营筑的邺城和曹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及辽金元明清都城布局形制对比,揭示出曹操所开创的都城制度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影响。曹操营建的邺城,对此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移,起到了奠基性历史作用。中国古代运河是政治之河、军事之河、经济之河,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河。曹操开凿的黄河以北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以及隋唐时代以此为基础开凿的北方隋唐大运河,极大地加强了中原与北方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古时代以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与全面发展,这是曹操的另一重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4.
在最新考古发掘报告与前贤时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二里头都城的选址经过了周密的考虑。都城布局经过统一规划,属于单一城制即单一宫城形态的都城,其规划采取了按功能划分为不同分区的结构方法。宫城是一种"非城郭形态"的宫城,具有多宫城性质。二里头都城空间的形成大体经过四个阶段。都城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与夏王朝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是其时社会发展在都城空间领域的集中反映。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城,后世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都城。  相似文献   

5.
三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秦汉历史地理研究》(2004年12月出版)一书,是徐卫民长期研究成果的汇总。本书共由40余篇论文组成,其主体内容集中在秦汉都城、苑囿、园林、宫殿、建筑、关中地理环境的研究方面,约有30篇,另有关于秦人物和文化方面的论文10余篇。这些论文分散看都单独成篇,合在一起则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学术整体,特别是对都城、苑囿、园林、宫殿、建筑、关中地理环境的研究,集中以后,就是秦汉关中历史辉煌的复原。纵观本书(以下简称《研究》),有如下几点值得称道。第一,从方法上看,《研究》将考古成果、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有机结合。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继承传统、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两汉到隋唐时期的都城形制变化极为明显。本文以近年来曹魏至北魏洛阳宫城的考古发现为重要突破点,结合文献和考古勘察资料,对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各个重要都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都城从两汉时期的多宫形制,到魏晋南朝时期的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再到北朝时期的三重城圈形制,最后形成隋唐时期中轴对称的坊市制新型国际商贸大都市,为向以后更繁盛的开放式商业都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都城形制和格局的变化轨迹清晰,发展演变具有延续性和开创性,既沿承了传统的汉地都城制度,又有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状况的创造。总之,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这个时期都城的鼎盛之作,其都城形制产生的源头源自曹魏洛阳城,对汉唐时期的都城形制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各种渊源和汉化因素,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及整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华夏地理》2013,(6):26-27
巍峨壮丽的中国历史,毋宁说是一部都城竞技角逐的发展史。中国有极其辽阔的幅员,更有瑰丽多彩的民族。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交流、融合,每一座故都无疑不记录着一方水土的荣耀与威武。所有都城的碰撞与交汇,便成就了我们如今这块伟大的版图。然而一座城市的繁荣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多名极一时的都城背后,还有更多值得现代化城市建设者去探索的宝贵经验。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更是将城乡发展列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议题。当今时代,已是城市兴而百姓兴的时代。因此,重温昔日都城的辉煌,寻找铸就辉煌的都城品质,成了每一个炎黄子孙如今必需获得的担当。现在,让我们随着荣威W5探访的车辙,去叩响神州大地上,那一个个遥远故都的鎏金大门。  相似文献   

8.
论商代、西周都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是伴随着中国古代文明一起出现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的。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基本上是循着一条东方式的轨道独立行进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出  相似文献   

9.
《史学月刊》2015,(3):137
<正>内容简介: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中,哪些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历代帝王们钟情的定都之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她们展现出来怎样的文化特质?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程遂营教授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一座城市的特点,书中将一一为我们讲述:"金"之西安——这座历史悠久、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西安?"中"之洛阳——历史上,洛阳为何会成为十四朝都城?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又给这  相似文献   

10.
《史学月刊》2015,(4):137
<正>内容简介: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中,哪些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历代帝王们钟情的定都之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她们展现出来怎样的文化特质?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程遂营教授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一座城市的特点,书中将一一为我们讲述:"金"之西安——这座历史悠久、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西安?"中"之洛阳——历史上,洛阳为何会成为十四朝都城?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又给这  相似文献   

11.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创立的王朝。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创建的都城,不仅继承了前代中原王朝以太极殿为核心的宫城居中的都城制度,而且也结合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民族与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在都城外围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外郭城和众多里坊,其三重城圈的都城形制对中国古代后续王朝的都城形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该城址近六十年的考古工作和文献资料,对北魏洛阳都城内城的墙垣、城门、街道格局和重要建筑分布进行了复原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国都城是中国古都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1940—1948年发生了一场由知识阶层发起、被政界利用的关于都城选址问题的大讨论。它是近代建都问题争论时间最久、内容最复杂和保存资料最丰富的一次论战。有近20座城市或地区被选为未来都城所在,其诸多优势及不利条件均被提及并有所讨论。此次建都论战既有对中国古代建都经验的总结及对中国战后国防战略部署的思考,亦有对国外首都区位特征的借鉴,蕴含了近代都城空间生产的新动向。将都城选址问题作为国家战略问题,置入历史、未来和世界这样的时空框架中分析与研究,拓展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内容和视野,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与国家和文明社会同步出现的,城市之核心则在于都城。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政治中心,不仅是王权正统性与权威性的象征,其空间组织、结构和布局,也浓缩了当时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开展对都城的研究,是解读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柳华 《沧桑》2012,(1):22-23
都城作为一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的选择不仅关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且更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历史上,西安尤其突出,是建都王朝最多、时间最长的著名古都。对于其长期作为都城的原因,解释的理论体系有多种。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特别以西汉定都长安为例,对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冈商文化之间文化序列发展的空白,奠定了夏商文化探索的基础。该遗址是三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圭臬,突出表现在建立起史前夏商文化发展里程碑、树立二里头时代年代学标尺和夏商文化界标等方面。二里头遗址又是都城考古的重要基地,为研究早期都城聚落形态和模式、都城规划布局、宫室建筑营造法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二里头遗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圣地",对于推动夏史研究向前发展、了解夏代的都城面貌以及经济与文化生活状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该遗址还为历史学科的整合研究以及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研究夏史提供了重要平台。作为我国主要的考古学专业实践基地和考古人才培养的摇篮,二里头遗址享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16.
<正>辽朝的政治中心是在捺钵还是都城,抑或另有所在,这是研究契丹民族和辽朝历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经过多年研究,学界主要出现了“都城说”“捺钵说”“行宫说”和“行朝说”四种观点,其中又以“都城说”“捺钵说”最具影响力。目前已有学者对此学术探讨进行了回顾,但主要集中于对各种观点的分类、归纳,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横向对比分析,缺少以纵向的、动态的视角来观察这一问题的源流与发展,因而对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心的探讨较少。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学共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与论文集十余部。现就主要论文加以评述。对于专著与论文集不作详细评述,仅就所见,列举书名,供学者参考。本年度出版的专著与论文集有马正林《正林行集》(光明日报出版社),韩光辉《历史地理学丛稿》(商务印书馆),徐卫民《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路遇、腾泽之《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考》(山东人民出版社),侯仁之、邓辉主编《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文集》(商务印书馆),王建革《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山东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18.
元明清三朝长期建都于北京,宫殿建筑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在这传承的历史中,继承和发展的轨迹依稀可寻。探讨这个问题,不仅于研究中国古代宫殿、都城发展的历史有益,亦可为今日北京的古都保护与城市发展事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随着历代都城建制的不断完善,中轴线的布局特点亦愈加凸显,乃至成为古代都城规划之圭臬。那么,中轴线布局在古代都城规划中究竟形成于何时?其发展演变又如何?这些问题就不能不深究。  相似文献   

20.
<正> 一 别都均设置和县、鄙制度的确立 研究西周都城的历史形态时,可以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西周王朝除将镐京作为主要都城之外,在关中地区和洛阳地区又广设别都,别都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是其它王朝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