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知道中国有个宰相村吗?知道宰相村出了多少个宰相吗?宰相村是不是很神秘很有灵气呢?你想了解宰相村、了解宰相家族的秘密吗?……  相似文献   

2.
辽朝北、南宰相府的地位及职权,在北、南枢密院设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世代为北、南宰相府宰相备选的家族、部,也并非完全如《辽史》所云。辽代北面官北、南两宰相府宰相设置应为各有两位。《辽史》中,北面官的南府宰相与南面官宰相相混淆的情况当非个别。  相似文献   

3.
于冠礼 《湖南文史》2009,(10):37-37
传统戏中,包公经常被称为“包相爷”,其实包拯从来都没有做过宰相。 宋朝处于宰相制度的调整期,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很明显,“多相并行”的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  相似文献   

4.
封建专制时代辅佐国君总理国家政务的官员宰相,是没有独立大权的。历朝国君都要控制宰相的权力,致使宰相制度多变与不稳,历朝宰相职务及权限,也各有不同,变化不定。变化频、无定职是中国宰相制度的一个极醒目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宰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宰相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宰相制由两汉的三公制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本文说明了宰相制度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并着重讨论了这个时期各个阶段谁为宰相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何为宰相     
《中华遗产》2012,(10):158-159
我们在阅读史籍、小说或是欣赏影视作品时,常常会看到宰相一词,“宰相狄仁杰”、“宰相刘罗锅”早已是家喻户晓,人所尽知。那么,什么是宰相呢?确切的说,中国古代辅佐国君或皇帝,总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通称为宰相。  相似文献   

7.
张鸣 《中华遗产》2007,(7):24-25
中国古代最扎眼的人物,除了皇帝就是宰相。宰相是百官的头,也是百官的靶子,权大责重,上得伺候老板(皇帝),下需应付政务,有点差迟,上下不讨好。历史上,只有一手遮天打算篡位的宰相,和一手遮天不打算篡位的宰相,才有真正的舒坦日子过。但是这样的情形实在太少,所以,宰相们都比较操心,越是勇于任事者,就越操心。  相似文献   

8.
刘义志 《湖南文史》2013,(10):69-69
女皇武则天在位期间,有两个宰相很有名气。一个是“驱驴宰相”王及善,他为相多年,只作出了一条奇怪的规定,不允许各部官员骑驴上班。为了防止驴子进入官署,他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驱赶驴子。堂堂宰相居然以“驱驴”为主业,时人因此讥讽王及善为“驱驴宰相”。还有一个是“模棱宰相”苏味道,少年时即崭露头角,文学成就较高,与杜审言、  相似文献   

9.
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行政长官。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它始于秦代,以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宰相的名称虽然有所变化,但它的职责却是稳定的。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一个家庭出现一个宰相,不仅是全家光荣,更是全族光荣的事情。而一个家庭出了三个宰相,这不得不让我们觉得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0.
最好的安排     
从前有一个小国,人们生活得很快乐,因为他们有个爱民的国王和宰相。国王除了处理政务外,最喜欢打猎或是带着宰相微服出巡。一次,国王去打猎时,不幸被一头花豹咬掉了一节小指。国王闷闷不乐,找宰相来饮酒排解。但宰相却说:"大王,少了一小块肉总比丢了命好。想开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一听,更  相似文献   

11.
朱声敏 《文史天地》2014,(11):20-24
正众所周知,明代没有宰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通敌等罪名杀了当时唯一的宰相胡惟庸,并借机宣布废除自秦汉以来施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从此,皇帝一身二任,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朱元璋还将这一新体制写入《皇明祖训》,让后代"永为遵守",还规定如果哪位臣僚敢建议设立宰相,就格杀勿论。然而,明代史籍中却存在大量关于"宰相"的记载。  相似文献   

12.
受钱大昕和严耕望的启发,本文重新把唐宰相定位为一种无官品的“使职”(而非有官品的职事官),就像节度使、盐铁使等使职一样,宰相只不过是皇帝任命的一个“使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宰相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授予,取决於皇帝对他的信任,有相当程度的私密关系。唐初,皇帝沿用隋朝的惯例,通常以三省长官为串相。贞观年间,逐渐改派其他官员(如侍郎等)出任宰相。由於宰相是一种使职,与其他使职一样,在初期往往有许多使职名号,称号不固定,有许多变动。但从高宗朝开始,已逐渐统一为“同三品”和“同平章事”两种。本文考察唐宰相的使职名号及其命名逻辑,务求更进一步理解唐代宰相之内涵。  相似文献   

13.
受錢大昕和嚴耕望的啓發,本文重新把唐宰相定位爲一種無官品的"使職"(而非有官品的職事官),就像節度使、鹽鐵使等使職一樣,宰相只不過是皇帝任命的一個"使職",輔佐皇帝治理國家。宰相的權力來自皇帝的授予,取決於皇帝對他的信任,有相當程度的私密關係。唐初,皇帝沿用隋朝的慣例,通常以三省長官爲宰相。貞觀年間,逐漸改派其他官員(如侍郎等)出任宰相。由於宰相是一種使職,與其他使職一樣,在初期往往有許多使職名號,稱號不固定,有許多變動。但從高宗朝開始,已逐漸統一爲"同三品"和"同平章事"兩種。本文考察唐宰相的使職名號及其命名邏1,務求更進一步理解唐代宰相之内涵。  相似文献   

14.
祁琛云 《史学月刊》2007,(9):46-52,109
审刑院设立于宋太宗淳化二年,罢废于神宗元丰三年,专门负责天下上奏的疑难案件的复审工作,是北宋前期国家最高司法机构之一。审刑院的设立,对宰相的司法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双方对中央司法复审权的争夺十分激烈:在宋初,宰相拥有充分的司法复审权;太宗淳化二年审刑院设立后,宰相淡出司法复审领域,审刑院完全掌握了复审权;从仁宗中期开始,随着相权的整体攀升,宰相的司法权不断扩大,最终使审刑院由独立于宰相到沦为其附属。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关于宋代相权削弱的观点,其核心论据是将枢密院视为分割宰相权力的一个建制,认为宋代军权由枢密院专掌,中书宰相无权过问,仅是行政首脑而已。其实,在两宋时期,宰相的军权自始至终一直存在,并且渐次加强;与此相对应的是枢密院的权力、地位逐步削弱,并最终沦为宰相的下属机构。这一局面的形成是由宋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所决定的。宋初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也决定了以枢密使专司军政的目的是分割、削弱枢密使权力,还政于宰相。  相似文献   

16.
王伟 《文史天地》2012,(6):53-55
俗话说“宰相肚子能撑船”。当宰相的不说要做到额头跑马、肚内撑船,最起码也要做到大度能容,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宰相。宋朝的宰相寇准寇老西子给人的印象挺深,那是个又正派、又诙谐、又足智多谋的形象。但事实上他却不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大度之人,他的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得势猖狂,不得不令人侧目相看。他名垂青史不是那样令人服气。  相似文献   

17.
漫说宰相     
此文可算宰相一职的简史。作者漫说了宰相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的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颇有味。  相似文献   

18.
正宋真宗有两名得力助手:宰相张齐贤和向敏中。岂料,一桩突如其来的再嫁案将二人先后牵扯其中,令皇帝无可奈何。两位宰相先后去职。一、从名臣薛居正说起北宋初有一名叫薛居正的重臣,是后唐进士出身,在后晋、后汉、后周都做过官,北宋建立后任户部侍郎。由于薛居正很能干,此后不断晋升,先后担任过参知政事、平章事、司空等职,官居一品。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相似文献   

19.
论唐代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制度的演进呈现出许多历久不衰的规律,它们构成了超稳定的中国政治文化的体系,表现在中央政制上的宰相集体制可说是封建政治制度史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是,同属宰相集体制,历代却有各不相同的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20.
2000年第4期和2002年第1期《河洛史志》相继刊载笔《洛阳历代宰相述略》和《洛阳历代宰相述略(续)》之后,本人又查阅了已出版的市属各县、区志和有关史籍。根据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后,禁迁洛代人还葬北方,悉为洛阳人的规定,笔再查出担任过宰相、副宰相和相当于这一职位的洛阳籍人士共39位。现补述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