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恰逢郭沫若诞辰11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我不由想起1955年12月作为一名翻译随郭沫若访问日本时的情景。那是郭沫若应日本学术会议的邀请,相隔18年,也是他战后仅有的一次访日。尽管当时中日两国尚未复交,但郭沫若在日本却受到人民外交的最高礼  相似文献   

2.
一1928年8月1日,在日本流亡已有半年之久的郭沫若遭到日本警视厅拘捕,郭沫若心里马上明白了:东京的警视厅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你是中国人吴诚?”已在郭家门口的警察问道。“是的。”“你的真实姓名是郭沫若?”“是的,我就是郭沫若。”郭沫若镇定地回答,此时已没有必要隐瞒了。“请郭先生跟我们到东京的警署去谈一谈。”警察出示了拘留证,又当着郭沫若和安娜的面搜查了房间,查抄了郭沫若与他人往来的书信、他的日记、一些书刊等等。下午,郭沫若被带到位于东京日本桥的拘留警察署,关进拘留所。被东京警视厅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郭沫若并不感…  相似文献   

3.
正傅抱石结识郭沫若是在1933年春天。当时,傅抱石刚入而立之年,东渡日本考察工艺美术,而郭沫若正流亡日本,蛰居于东京乡下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金文研究。他由南昌旧友朱洁夫引荐而得见郭沫若,十分投契,遂成莫逆之交。他时常登门拜访郭沫若,求学讨教。郭沫若则十分喜爱傅抱石的聪明能干和勤勉好学,很信赖他的诚恳忠厚和认真踏实。1935年5月,傅抱石在日本银座松板屋举办为期三天的个展,高朋满座,好评如潮,其中也得益于郭沫若的力荐和奔走之功。  相似文献   

4.
王廷芳 《百年潮》2002,(10):36-40
1955年12月,郭沫若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京都会见了专程从名古屋赶来欢迎他的日本民主主义科学者协会副会长、名古屋大学教授、著名核物理学家坂田昌一.虽然两人是初次见面,但谈得十分投机和愉快.  相似文献   

5.
冯玉祥是一位爱国名将 ,在战场上叱咤风云 ,为世人熟知。“七七”事变后 ,冯玉祥赠给郭沫若三首诗 ,据查 ,这三首诗在冯玉祥的诗歌选中没有选进去 ,见于郭沫若任社长的《救亡日报》1937年 9月 12日、13日、14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 ,蛰居在日本的郭沫若毅然别妻抛子 ,回国参加抗战。 7月 2 7日 ,郭沫若回到上海后 ,立即由中共长江局为他恢复党籍 ,受周恩来等直接领导 ,以无党派人士的面目开展抗日民主救国的革命活动。9月 7日 ,郭沫若坐车抵达昆山 ,就上海抗战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采访陈诚将军 ,恰巧陈诚到前线去了。郭沫若不期遇到了…  相似文献   

6.
作为作家、诗人、学者而兼书法家的郭沫若,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精辟独到的鉴赏力。他与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等中国20世纪各领风骚的国画家们,携手造就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在这些国画大师中,傅抱石当属与郭沫若结识较早,友情甚笃,合作最为默契的画家之一。初识东瀛得奖勖郭沫若与傅抱石的友情始于30年代的日本。自幼喜爱篆刻书画的傅抱石,曾在江西省立第一师范读完了艺术课程。1932年江西省政府决定选派专人去日本考察,以改进景德镇瓷器制造业。正在江西省立一中艺术科执教的傅抱石,在此关键时刻得…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与陶行知同是中国文化界、教育界的名人,是在争取民族解放、民主斗争中,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的战士,更是相互关心、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们的相识、相知和相交,是从30年代下半叶开始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战。不久,在国外从事国...  相似文献   

8.
全心抗击日军支持日人反战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1936年秘密来到中国上海,后去广州、香港。1938年4月,经郭沫若推荐、陈诚同意,来到武汉,被委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少将设计委员,协助第三厅(宣传厅,厅长郭沫若)对敌宣传处,从事对敦宣传工作。1938年年底,他撤退到广西桂林。在对敌宣传处处长冯乃超支持下,他向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参谋处长吴石建议,在桂林设立临时日军俘虏所,教育改造俘虏,从中培养出日本人反战同盟的成员。吴石被誉为军事理论家,他是鸦片战争中,坚决抗击英国侵略的主将林则徐家族关系很近的、福建名门的后代。他…  相似文献   

9.
黄侯兴 《百年潮》2003,(4):32-37
1994年8月15日,郭沫若的日本夫人安娜(佐藤富子)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郭沫若平生最喜欢101这个数字。在1958年完成的诗集《百花齐放》中,他特意写了101首诗,并在《后记》里阐释了101这个数字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意味——它“象征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里有‘既济,未济’的味道,完了却又没有完”。凑巧的是,郭沫若在北京医院逝世时,所住的病房也是101号;而今安娜也以101的高龄走完她的人生旅程,这难道是巧合吗? 现在郭沫若与安娜都已作古,101,像是冥冥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我国最大的援助国家,最大的投资国家之一.从1972年9月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总体来说发展顺利,但在不同时期日本采取的对华经贸政策是不同的,是不断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70年代日本对华经贸政策是以发展本国经济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80年代继承了70年代的对华政策,但政治色彩加浓;90年代采取不断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展望21世纪发展友好的中日经贸关系仍为日本对华的主导政策,但摩擦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7日,日寇在我国芦沟桥发动了侵华战争.接着,8月13日又以海陆空三军袭击我驻淞沪的守军,因而平(京)津沪先后为敌所陷,南京亦告失守.郭沫若在党的召唤和全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激荡下,冒着生命危险从日本回到了祖国.他与夫人于立群,由广州抵达武汉.当时,国民政府的军政机关已大部西迁,武汉已成为全国抗日的中心,也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许多抗日救亡团体和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都集中在这里.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  相似文献   

12.
讨论战后60年日本文学,需要探讨在这60年里中日比较文学的发展情况,当然探讨中国大陆在这期间对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也就有了意义.在中国大陆,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中国大陆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在80年代之后,对日本文学的关注和思考,更是中国大陆学者的一种自觉活动.……  相似文献   

13.
冯晓蔚 《文史月刊》2006,(10):48-50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与郭沫若这两位以革命救国为己任的战斗者,在大革命的高潮中相识、相知,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枪和笔并肩作战。在1944年4月19日延安高级干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延安整风文件,印发全党同志学习,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和友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八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恢复了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共产党人周恩来,民主党派的黄淇翔任副部长。政治部下设三个厅,第三厅“职司宣传,其主要工作计分下列三部,即一般宣传工作;艺术宣传工作;对敌宣传工作”。第三厅的筹建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经过反复酝酿、磋商,尤其在周恩来具体筹划和郭沫若的努力下,于1938年4月1日在汉口昙花林正式成立。郭沫若任厅长,阳翰史为主任秘书。第三厅下设五、六、七三个处,每个处下设各科室。第七处顾问就是日本反战进步作家鹿地亘先生。他与夫人池田幸子当时负责对日文件的起草和日本人民…  相似文献   

15.
1937年7月27日,阔别10年的郭沫若,从日本横滨乘“皇后号”客轮回到已陷入战火的中国。作为北伐战争以来的风云人物,他当年的流亡和今天的归来一样都不可能是个人行为,而要受制于国共两党力量的制衡,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归来”才成为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等重镇的头号“号外”。以致人刚登岸,他那首步鲁迅原韵的七律已经在朋友中不胫而走,被上海滩的各家报刊竞相登载:  相似文献   

16.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走完了86岁的人生历程。6月18日,邓小平亲自为他致的悼词中称:“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也是书法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在文化领域中取得了多方面卓越成就。但人们却忽视了郭沫若作为政治家的品格层面。我以为,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察角度。从这个角度研究郭沫若,能够拓展视野,有利于全面把握郭沫若性格结构的多重层面和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是否同西方一样,也经过了奴隶制阶段,这是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中心议题。对此,郭沫若以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首次作了肯定的回答,从而引起了激烈的论战。在此,郭沫若是以古希腊罗马的“典型的奴隶社会”作为参照,来论证中国的奴隶社会的,其理论视角是奴隶社会的一般特征,而反对者也同样是由此立论进行反驳的。因此,忽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就构成了双方共同的理论特征,这一缺陷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我国最大的援助国家,最大的投资国家之一,从1972年9月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总体来说发展顺利,但在不同时期日本采取的对华经贸政策是不同的,是不断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70年代日本对华经贸政策是以发展本国经济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80年代继承了70年代的对华政策,但政治色彩加浓;90年代采取不断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展望21世纪发展友好的中日经贸关系仍为日本对华的主导政策,但摩擦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1919年五四运动后,郭沫若在日本开始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并筹备创办进步文化刊物。1921年郭沫若曾经有过一次鲜为人知的东北之行。对于这次意外的关东之行,即便与他关系十分亲密的友人也不知详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