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广西第一次司法官考试背景 晚清司法官考试是适应近代司法改革之要求,推行司法独立的重要内容。近代中国司法改革是在庚子变乱之后,清政府面临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而采取的应变措施,试图通过司法改革收回治外法权。为此,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二十日清政府发布改革官制上谕,将刑部改为法部,专职司法行政,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司司法审判,与大理院相配套的要在全国设置各级审判厅。从1906年到1909年,清政府先后制定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1907年)、《法院编制法》(1907年)和《筹备各省省城及商埠等处各级审判厅》(1909年)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卫东 《安徽史学》2008,2(1):70-77
北洋政府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令>基础上,几经修改,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考试制度.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规与制度,甚少关注其实践过程.就文官考试内容而言,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取代了八股经文,故参加考试的考生多为饱蘸新学之人.但因近代学堂对新式人才的批量生产,加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导致文官考试竞争异常激烈.录取后的考生虽大多能得到实习安排,但期满后却难被委以实职,这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之间的严重背离.  相似文献   

3.
银品 《史学月刊》2022,(7):76-86
民初实施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承审员作为辅助县知事断狱的准司法官,其选任的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呈现较大落差。在选任资格方面,形成司法部严定标准和各省司法行政机关借故变通现象;在设缺门槛及选任员缺数方面,司法部仅模糊规定最高限额,各省高等审判厅审核态度取决于县署能否自筹经费;在选任权方面,司法部致力于提高各省司法机关的主导权,但县知事牢固控制承审员的推荐和任用等权,导致承审员对县知事具有强烈的依附性。承审员选任的运作实况与设计理念的背离,折射出中央威权相对弱势背景下央地司法人事权的激烈博弈,反映了近代以来基层制度转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设立大理院,中国新式司法官由此产生。宣统年间,司法官选任逐渐步入规范化的考选之途;经宣统二年全国规模的司法官考试,大批法政人员加入司法官队伍中。由于清末新政、立宪等制度变革,使很多传统人员实现了现代转型,从"旧人"变成"新人",新式司法官多半由传统的刑官,候选、候补等官员转变而来。新旧之别确存于清末司法官群体中,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新人不新"、"旧人不旧"。在民心思变、各方势力分化组合日益剧烈的清末时期,原本以化解社会纠纷、维护现存秩序为职责的司法官群体,很多未能安心其职,不少人成为革命者。从这一角度讲,清末司法官群体未免"貌合神离",仅具其"形"。通过分析该群体结构及问题,不难发现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变过程中人员是如何承续、转化的,变与不变是如何共生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州县行政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行政与司法不分和财政家产制等封建性弊病。北洋政府时期,县行政长官任用私人势力履行县政职能的情况开始得到改变,司法与行政开始有所分离,法制化的行政经费制度开始建立。所有这些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县行政制度开始摆脱传统而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6.
经由辛亥革命,中国实现了从清朝到民国的政权更迭。一般认为,"革命"更多的是妥协,故两个政权之间的承续性显而易见,人事系统尤为显著。事实上,并不尽然。在司法等强调专业性的领域,在承续的面相之下,隐性的"革命"悄然发生。民国初年司法改组主要在许世英任上推行,司法官任用资格为"法政三年毕业且有经验者",导致大批旧式司法官离职,大量法政新人成为司法官,人事变动甚巨。司法本为讲求实践经验之职业,由初出校门的法政青年掌理司法事务,问题丛生。为解决这一问题,许氏继任者梁启超、章宗祥等推行司法官甄别,意在拔用"合格而能胜任之人才",并取得一定成效。无疑,许世英改组举措有利于推进司法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也符合鼎革后不"除旧"似难"布新"的时代语境。问题是,在新旧过渡年代,不宜操之过急。时代变迁对"旧人"自有其淘汰机制与转化办法,及至民国十年左右,司法"旧人"几无踪影,可见司法人事新陈代谢之速。考察辛亥鼎革后的人事问题,除关注"承续"与"断裂"面相外,尚需留意"专业"与"层级"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于1890年出生在浙江永康县一户农民家中。1916年北洋政府举行第一次全国文声高等考试,我考中司法官,从此走上了国民党官场。我一生为国民党政府建造过三座监狱,自己也因同情共产党、同情革命、反对滥杀或官场内部倾轧坐过三次牢。自己造监狱,自  相似文献   

8.
防止官吏违法失职,保证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北洋政府逐步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惩戒制度。由于此时没有完备的考绩制度,文官惩戒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对行政官员实施监督的唯一有效的手段。本文将从文官惩戒的创设缘由、过程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对文官惩戒制度作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9.
为防止官吏违法失职,保证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北洋政府逐步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惩戒制度。由于此时没有完备的考绩制度,文官惩戒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对行政官员实施监督的唯一有效的手段。本文将从文官惩戒的创设缘由、过程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对文官惩戒制度作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0.
平政院是北洋政府时期中西合璧式的二元司法体制代表,在当时对遏止贪腐渎职及行政权力滥用损害民虞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民初立宪政治的成长,并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制度发展奠下根基.然而,平政院之权源于大总统,本属行政权,其制度内核更是沿袭司法、监察为行政服务的专制遗风,是基于维护北洋政权之初衷而设立的大总统“御用政治机关”,在其具体运行中,维护民权差强人意,绩效不彰.尽管存在诸多批评,平政院于新旧更替之际,作为近代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开拓者,仍属难能可贵,于今日亦颇多启迪,值得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1.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1927, the Guomindang (GMD) gradually founded a national regime and started to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governing the nation by the party.” But the party-rule was not implemented immediately and effectivel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ts judicial branch mostly hired former Beiyang judicial officials, who generally pursued the ideals of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politics transcending party lines, ideals established in the Beiyang period. In 1932, when Ju Zheng became the president of the Judicial Yuan,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GMD began to replace the Beiyang officials in the judicial center. This personnel change was completed around 1935. Meanwhile, due to national crisis and the GMD’s concern that the judicial status quo did not meet its political needs, the GMD began to emphasize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judiciary and to advocate the party-ization of the judiciary. Consequently, eight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GMD party members began to obtain de facto control of the judicial center, symboliz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shift from Beiyang judicial practices to GMD party-rule in the judiciary. Nevertheless,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s, the GMD failed to penetrate, dominate, and integrate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s of the judicial system, where the judicial ideals and personnel structures still strongly retained their Beiyang legacy.  相似文献   

12.
张华腾 《史学集刊》2007,1(6):18-22,50
北洋集团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北洋集团推动了清政府的现代化决策,在推行军事、警政、教育、司法等部门的现代化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洋集团在山东、直隶、东北地区的早期区域现代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留学事业蓬勃兴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留学管理政策等方面基本延续了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的相关政策,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留学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初年留学经费来源渠道不一,在经费拮据的前提下,政府实行了严格的预决算制度.此外,政府还通过鼓励团体和私人资助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以保障公费留学生的培养所需.经费使用方面,政府在保障学费供给的前提下,为鼓励留学生学业更进一步,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往往给予一定资费补助,同时加大了对自费留学生的奖励和扶持.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初年留学经费来源和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其经费虽捉襟见肘,但经费的筹措与使用逐步明晰化、制度化,因而在留学生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4.
张旭东 《攀登》2008,27(2):32-35
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内涵的界定,经历了从当初特指清朝洋务派和北洋军阀时期的官办企业到专指国民党私人官僚资本再到国民党政府国家资本和私人官僚资本的演变。我们党对官僚资本内涵的认识及其演变适应了当时政治斗争发展的需要,但其内涵的模糊性又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特别是私人官僚资本必须进行严格的区分和界定。  相似文献   

15.
北洋政府时期的股份公司在股息分配方面,依旧普遍执行"官利"制度,显示了这项受"非正式约束"支配的"正式制度"的强大惯性.官利之制虽然是创业者向投资者的妥协,但毕竟不合世界实业通例,企业家等有识人士在对其予以评判的同时,也力求进行改革.不同的变革方案与实施措施,汇聚成北洋时期官利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显示了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6.
2003 marked the Centenary year of the High Court, an anniversary which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revisit debates about its role in the Australian system of government.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article canvasses debates around this question, culminating in a consideration of the High Court's ‘new politics’. This sets the framework for an examination of events in 200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judicial and other branches of government, in particular the executive.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implications of executive interven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judiciary, as well as important cases brought before the High Court. It argues that conflict between the executive and judicial branches is only likely to increase where contradictions of purpose arise between international legal norms and obligations, the rule of law and domestic policy objectives. This article is the third in a series of reviews of the High Court from a political‐science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相似文献   

17.
论清末东北宪政改革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施宪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是清末东北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是通过官制改革调整了地方行政机构 ,加强了地方公署对边疆的控制 ,为东北实施宪政铺平了道路。二是把司法独立作为实施宪政的关键 ,完善了近代地方司法体系。三是以地方自治为实施宪政的基础 ,促进了东北近代民主运动的发展。四是以谘议局为实施宪政的后盾 ,扩大了谘议局参政的深度和广度 ,并充分利用谘议局与商会的特殊关系 ,使公署、谘议局、商会形成一个有机体 ,从而东北的宪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与罗马教廷的外交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81-1892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官员,一致主张联络罗马教廷,废除法国保教权,稳定中国基督教局势。总理衙门采纳这种主张,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却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扰而未能成功。1892年后,清政府官员对联络罗马教廷的主张发生分化。陈其璋等人建议继续实践,而薛福成等人则认为不能将解决中国教案问题的希望寄托于罗马教廷,主张另辟蹊径。总理衙门的意见与薛福成等人相似,自1896年后放弃与罗马教廷建交通使的计划。19021906年,吕海寰等官员发起建议联络罗马教廷的新高潮,但清政府未予采纳。  相似文献   

19.
美国公立学校种族隔离制度是在内战结束以及公立学校开始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为了废除这种制度,非洲裔美国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其斗争的鲜明特征是组织性和法律性。废除学校种族隔离的过程集中体现了法律的神圣性以及司法部门的独立性,同时联邦政府也进行了有效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20.
北洋集团掌握中央政权的民国前期,政局比较混乱,社会思想也比较复杂,但立宪主义思潮意外呈现出活跃态势,开国会、制宪法成为一些当权者以及广大宪政主义者的重要诉求,在此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制宪活动,也取得了值得称道的宪法性成果和制度性成果。时人对宪政的内在价值了解有限,当权者的政治表现也不完美,但这不能抵消立宪的积极意义。民国前期的立宪主义及其实践,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进程的重要一环,书写了中国宪政运动史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