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峰 《文物世界》2010,(5):32-34,39
<正>清台湾府知府蒋元枢墓志铭,1981年春于常熟市虞山出土,尺寸61×65厘米,37行,原字数1102,现存1097字,藏于江苏省常熟市博物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标点本,抄录蒋元枢墓志铭,经与原碑相校,多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江南进士在全国数量最多,比例高达近15%;而江南进士在地域分布上,苏州府考中的进士数量之多,为他府所不及。明清苏州府科甲如此兴盛,与苏州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从其内部分布来看,却极不均衡。本文对明清时期苏州府地区进士的数量、地域分布等情况作了详尽分析,并初步探析了其进士总数众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孙剑冰 《旅游科学》2012,26(4):1-7,16
苏州古城区现存的古典园林作为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如同文化标本一般,体现了明清园林文化和风格。本文从苏州古城区的居住街区空间构成入手,通过重新评价古典园林作为街区空间资源的价值定位,探索居民生活和园林文化相互融合的途径,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以苏州古典园林为资源的社区旅游发展模式,其特征为:旅游者和居民的利益统一在街区生活环境改善之上;以古典园林为平台形成旅游者和居民间的交流;园林资源保护的旅游者和居民双方参与。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亳州博物馆所搜集的碑刻是馆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的有东汉碑刻,隋代墓志铭,元赵孟烦的《北陇耕云》,明清时期墓志、经幢,清著名书法家梁蠛的《贝叶经题后》、《江公救灾记》、《刘君墓志铭》,徐世昌书《姜桂题墓志铭》等。  相似文献   

5.
明清苏州商品经济与文物藏家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琴 《东南文化》2001,(5):48-53
明清时期苏州收藏家群体的形成与苏州明清时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密切相关,在形成过程及其收藏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收藏心态、审美情绪以及处世方式无不打上商业社会的特有烙印。  相似文献   

6.
郑振满 《清史研究》2003,25(2):38-61
明清时期 ,乡族地主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各省尤为发达。本文以闽北地区为典型 ,对这一历史现象作了剖析。指出 :明清时期 ,由于乡族组织与地主经济的直接结合 ,使已经衰落的私人地主经济得到了强化 ,同时也阻碍了阶级分化与阶级斗争的正常发展 ,从而延缓了封建的土地关系及社会关系的解体过程。  相似文献   

7.
苏州郊外历史上分布有大量土墩,这些土墩大多是从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家族墓地。谢家坟是其中的一处墓地,共埋葬有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30座。这批墓葬中出土的墓志,反映了朱氏家族从宋、元至明代的变迁,包括墓主生平、籍贯、职业、家庭情况以及村庄、地名的变化等,为研究苏州地方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苏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王卫平博士著《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一书,作为苏南发展研究丛书的一种,199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06千字,六章,分别题为:“绪论”、“江南地区城市发达的背景”、“明清时期江南城市的繁荣与市场体系”、“江南城市社会诸相”、“社会风气的变化与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作者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分析了最近十数年间日本与中国学界江南城市史研究的优长、得失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前提与条件,苏州城市职能的转变和城镇群体的勃兴、江南市场…  相似文献   

9.
2010年苏州高新区大墩在抢救性发掘中发现少量遗迹遗物。春秋中晚期竖穴土坑墓4座,均出土原始青瓷器。所出土一件陶鬲具有典型北方陶鬲的特征,应是北方文化因素向这个地区渗透的反映。明清时期墓葬5座,均为夫妻合葬墓,规格均为苏州本地区明清时期墓葬制度之常规。另在大墩遗址南侧严山的北麓,发现有东周以来的遗址堆积,有待今后的考古工作的验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并且越来越受到国际汉学界的关注;而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研究,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一直处于一种特殊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心的位置。明清中国各地区中,城乡工业最发达之地,非江南莫属,苏州又是江南的经济中心以及城镇网络核心;而“康乾盛世”作为清朝经济文化最辉煌、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古方 《收藏家》2010,(11):8-12
明清时期,玉器的琢治技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小如玲珑剔透的佩饰,大至宏伟壮观的玉山,无不精美绝妙,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琢玉主要地区在江南一带,而最重要的琢玉地点就是苏州。据宋代《吴郡志》载,早在唐、五代时期,苏州就有琢玉的工坊和名艺人了。  相似文献   

12.
《江苏地方志》2008,(4):25-28
苏州.作为名满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让人啧啧称叹、产生联想的地方很多,譬如,提起中国水城,立刻就会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枕河,有“东方威尼斯”之誉的苏州;谈到东方园林艺术,马上就联想到杰出代表苏州园林;谈到我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就要首先讲到苏州盛况空前的纺织业:谈到明清科举的地域性盛况,就会首先想到苏州的状元:  相似文献   

13.
妇女在传统社会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不尽一致。岭南妇女至少从汉代就已参与墟市买卖。唐宋时期,岭南妇女趁墟贸易相当普遍,至明清时期已属常态。岭南妇女肩挑负贩于家庭与墟市之间,以家中余物换取生产生活必需品,形成了该区域独特的"贩妇"模式,这一现象与儒家倡导女性居家"女织"模式明显不同,凸显了岭南社会性别分工的独特性。妇女负贩趁墟凸显了岭南墟市的女性化倾向,也是对儒家推行"女主内"模式的反叛。但岭南妇女趁墟买卖主要是为了生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行商坐贾。  相似文献   

14.
<正>《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为吴仁安教授的新著,2009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78万字,分上、下两编。上编《明清时期的江南及其所属府州厅县著名家族概况》,共四章。第一章论述明清时期江南著姓望族的历史概况与兴衰的深层原因。第二、三、四章分别为《明清时期江东望族个案研究与典型家族史解读》、《明清时期浙江望族个案研究与典型家族史解读》和《明清时期以徽州府为代表的皖南望族个案研究与典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至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在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庙)经济碑廊内,至今保存着大量清代工商业碑刻.充分反映了这一经济盛况。这些工商业碑刻.内容涉及丝绸刺绣业、棉布洋布业、土木建筑业、杂货百货业、金融典当业、交通运输业等十八个大类。  相似文献   

16.
正小说《美食家》问世后,"美食家"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朱自冶"这个人物形象,从此出名。朱自冶是苏州人。为什么在苏州,能诞生美食家?因为,苏州的美食文化,自古积淀深厚,是美食家成长的温室和摇篮。富足,是这座城市的特色,也是人们尽享美食的基础。"毗邻大海,襟带江湖",是苏州的交通优势;"鱼米之乡,经济富庶",是苏州的物质资源。谚语说,"苏湖熟,天下足。"范成大《吴郡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七、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之间的关系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 ,宫崎市定就已深刻地指出 :明清时期的苏州 ,“不仅是一个政治城市 ,而且还是一个商业城市 ,并逐渐变化为一个轻工业城市” 。这个结论十分正确 ,因为到了清代中期 ,仅只就工业中的一个部门———丝织业而言 ,就成为了苏州府城的经济支柱。正如后人所言 :“有清一代 ,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地方经济之荣枯 ,亦几视丝织业之兴衰为断”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 ,虽然宫崎氏所说的苏州仅只是苏州府城 ,但是他的这个结论同样也适用于本文所说的苏州城市。简言之 ,由于本文…  相似文献   

18.
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现存四百余方梁枋苏式彩绘,这些彩绘内容多为传统吉庆题材,寓意吉祥祈福。众多木构件上的彩绘是明清以来苏式彩绘的典范,为明清时代所留而经太平天国利用改造而成;九幅壁画则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特色。忠王府苏式彩绘为研究明清苏式彩绘和太平天国彩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先进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将西方的一夫一妻制观念传入中国,对身受封建制度压迫的中国妇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以明清时期的梳妆文化为主题,探讨了其历史背景、发展演变和影响。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梳妆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对明清时期梳妆文化的历史、特点、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