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我的朋友高士华主编几番来信,让我参加《抗日战争研究》的笔谈。他也知道我个人离这个题目很远,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但他的坚持让我感到这件事情似乎是不可推辞的。对他来说真是"勉为其难",对我来说,只能是外行来做"瞎议论"。读者一不小心碰到了,姑且当作"随便一说"来看待。虽说是外行,但我对《抗日战争研究》还是比较关注的。这里面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我的朋友高士  相似文献   

2.
<正>承李振宏教授厚意,约我在《史学月刊》参加一次关于子学研究的笔谈。他对我很宽容地说,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谈都可以。我想,既然是大家在一起笔谈,最好一开始不必谈太专门的问题,因为这样可以有一个较为宽阔的学术交流场地。而且,个人对于子学本身,也觉得从入手处就还有一些似乎值得探究的难题,所以在下面试谈一些管见,提供讨论,并请各位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3.
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进行之间,我没有参加,只是在1937年5月至9月,我参加了这个谈判。蒋介石为什么不前不后要在这个时候让我参加?我估计我是他手中的一张"牌",这时用得着我所搞的那一套,所以把我这张"牌"抽出来,打出去。  相似文献   

4.
忆董一博老     
1934年9月,我参加在新疆召开的全国民族自治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时,大会宣读了董老的书面发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董一博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如何深入发展?这是一个回顾与前瞻性的交叉问题。回顾,乃是对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程进行学术盘点;前瞻,则需展望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新世纪共同的学术追求与发展趋势;交叉,是在“瞻前顾后”的基础上提出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具体路径。《史学月刊》作为一个专业性刊物,责无旁贷,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平台。为此,本刊特组织“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笔谈,邀请国内中国近代史学界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这个问题,旨在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参加本期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历史学家,也有活跃在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这七篇笔谈构成一篇大文章,见仁见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或从宏观上探讨新世纪近代史研究境界的追求、学科品位的提升、学术发展的趋势,或具体入微,分析过去研究中的弱点、盲点,提出对新世纪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看法。这些观点或许能对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一些启示!当然,一期笔谈难竞其功。我们也深知,由于学者的研究领域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这个问题也许不可能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结果,重要的是通过笔谈能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深思!我们不追求结果的圆满,只追求过程的深邃。因此,我们诚恳希望学界同仁以本期笔谈为开端,不吝赐稿,深耕我们共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园地,为学术事业的繁荣昌盛尽我们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6.
境界--追求圆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如何深入发展 ?这是一个回顾与前瞻性的交叉问题。回顾 ,乃是对 2 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程进行学术盘点 ;前瞻 ,则需展望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新世纪共同的学术追求与发展趋势 ;交叉 ,是在“瞻前顾后”的基础上提出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具体路径。《史学月刊》作为一个专业性刊物 ,责无旁贷 ,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平台。为此 ,本刊特组织“2 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笔谈 ,邀请国内中国近代史学界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这个问题 ,旨在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参加本期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历史学家 ,也有活跃在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这七篇笔谈构成一篇大文章 ,见仁见智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或从宏观上探讨新世纪近代史研究境界的追求、学科品位的提升、学术发展的趋势 ,或具体入微 ,分析过去研究中的弱点、盲点 ,提出对新世纪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看法。这些观点或许能对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一些启示 !当然 ,一期笔谈难竟其功。我们也深知 ,由于学者的研究领域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 ,这个问题也许不可能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结果 ,重要的是通过笔谈能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我们不追求结果的圆满 ,只追求过程的深邃。因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6,(6)
1902年,内藤湖南第二次来华,在上海与老友罗振玉见面。此次二人的交流仍是以笔谈的形式进行。关于此次笔谈,内藤湖南所撰《游清杂信》有谈及,但仅是概略性的叙述,无笔谈原文。幸运的是日本关西大学内藤文库藏有内藤、罗氏本次笔谈的部分手稿原件。本次笔谈应发生于1902年12月13日至16日或12月29日至1903年1月3日之间;内容则涉及我国的少数民族史志、边疆图志、满蒙文工具书、乐律书、丁氏八千卷楼藏书、房山石经等多个方面;谈论这些的原因则既有个人兴趣爱好的驱动,也有日本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将本次笔谈与二人第一笔谈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两次笔谈的较大差异在于本次笔谈的话题相对集中,主要围绕图书典籍这个话题展开。  相似文献   

8.
同志们: 今天能有机会参加这个会议,与全国方志界专家、朋友见面,我感到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9.
刚才听了蓝馆长的工作报告,讲得很全面、很好.我作一点补充.蓝馆长说到,新参加地方志工作的干部通过参加培训,掌握方志学、方志编纂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和掌握更多新的方志理论知识,才能逐步胜任修志工作.  相似文献   

10.
参加《我是歌手》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不愿意失去在这个比赛中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想表现自己,虽然不明白参加这个节目会十分艰难,毕竟其他歌手都是超级明星,与他们相比,我资历太浅。比赛过程中我也在成长,每次赛后都期待下一次能向大家呈现我体验到的新东西。十分感谢这次机会,我又向前迈了一步。所有一切都超乎预料。  相似文献   

11.
汪雅梅 《纵横》2008,(2):49-53
我的父亲汪金丁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执委,同胡愈之伯伯是老相识。1932年1月胡愈之在商务印书馆编《东方杂志》新年号"新年的梦想"专辑。专辑分为"梦想的中国"和"梦想的个人生活"两部分,共发表了142位社会知名文化人士的"梦想"笔谈,宣传革命思想,金丁(笔名)也是其中被约稿者之一。因参加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2.
今天参加这个会议,我感到很高兴。这次到会的人员很多是第一次接触修志的,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新人参加修志,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在这里我讲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3.
1991年是我刊创办40周年。40年来,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我们这个史学研究园地始终不渝地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繁荣我国的史学研究而努力。值此40周年纪念之际,本刊编辑部特邀国内知名学者举行笔谈,对本刊40周年来的成绩和缺点提出指导性意见,其中有鼓励,有批评,有希望,有建议,这些都对今后我刊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我们对诸位作者的热情支持,谨表谢意。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2009年1月11日,由本刊编辑部与海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抗日战争研究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会议就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论者从不同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这些意见对推动研究的深入,当有启发意义.因此,特邀请参加会议的部分学者笔谈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  相似文献   

15.
蒋铁生 《民俗研究》2007,(1):121-126
早就听说在山东省东平县有一种民间娱乐的纸牌是唱着打的,颇感新奇.于是,我利用2006年8月19日至23日在东平参加"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业余时间,对这个有趣的民俗事象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正>刘力扬在一首歌里唱道:你送的礼物,在此刻好体贴,陪我回忆,把过往走一遍……无论是旅行还是旅游,一个人到了陌生的城市,会买点什么留待将来把过往走一遍?或者送出点什么最能表达自己的心意,期许这个人能通过这个物品记住你们的交往?这个物件姑且把它称为城市礼品想必贴切!我要强调的是,城市礼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17.
彭定安 《满族研究》2005,(3):113-114
刚才接到康启昌同志电话,通知我17日召开她的作品的讨论会。这个会我应该参加,也愿意参加。但是,我外出行程已定,不可更改,心向往之,而不能致,很是遗憾,并特表歉意!  相似文献   

18.
鲁平 《百年潮》2012,(4):53-59
正1952年初,英文双月刊《中国建设》杂志在宋庆龄主持下正式创刊,面向全世界公开发行。"中国建设"这个名字不仅表明这个杂志的主旨是报道新中国的建设,而且还借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我于1949年参加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因此参加了《中国建设》杂  相似文献   

19.
社区建设是近年来城市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笔谈所组织的一组文章,从社区建设的基本问题、社区建设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和西宁市的社区建设等方面,对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多角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区建设是近年来城市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笔谈所组织的一组文章,从社区建设的基本问题、社区建设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和西宁市的社区建设等方面,对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多角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