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光汉 《文献》1998,(1):274-278
前人在整理唐诗时,对异文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清编<全唐诗>亦复如是,基本上保留了所见的异文.一些有名的唐诗注家对异文也多取"述而不作"的态度,不定其是非,更不擅自删削.这为我们研究唐诗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樊川文集>常见的版本有日本枫山官库藏宋刊本(景苏园影印)、明翻宋刊本(<四部丛刊>影印)和四库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明刊本为底本,参校宋刊本等,点校出版了<樊川文集>,成为今之通行本.近几年又有学者关注到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以下简称朝鲜夹注本),但这个本子仅有诗歌(且无"别集"部分),虽对阅读通行本<樊川文集>有参考价值,但仍有欠缺.笔者翻阅昭质堂刻本<樊川文集>,发现其中不仅有诗,而且有文,对通行本<樊川文集>有较多的补充.但这个本子只有南京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和福建师大图书馆收藏①,故很少有人关注,<唐集叙录>、<唐诗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等书均未著录.今特加以评介,希望对学界研究杜牧诗文和整理<樊川文集>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辑<凤台集序>是明初谢徽为著名诗人高启<凤台集>所作序文,此文不见于今存诸种高启诗文集,也向无研究者加以注意.它保存在明人朱存理<珊瑚木难>中,是现存唯一一篇评论高启金陵时期诗歌作品的文字.本文认为此序真实可信,并通过对其内容的解析,揭示了此序对于高启诗学思想与创作研究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昭昧詹言》是部诗歌史论性著作,隐含着一套由诗歌观念、诗歌史观、诗歌史批评方法构成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诗学批评体系.在展开方式上,方东树采用“通变—正变”批评、“通论—个案分析”相结合的诠释模式,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形成“复调叙述”;在批评形态上,具有形式美学批评之特点,体现了历史原则与审美原则的相统一.由此,方东树建构了具有桐城文派特色的传统诗歌发展史,确立了诗歌典范在桐城诗学传播中的价值,有着争取诗学话语权,确立桐城诗学地位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中国诗学史上诗歌"声学"最繁盛的时代,继宋金元之后对诗歌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复古诗派前后七子等人的倡导下唐诗受到重视,诗学理论家通过诗话、选本等多种途径,对审音辨体等诗歌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明代诗学中影响较大的"声学"理论已得到学界重视,但是卷轶浩繁的明诗话中还保存着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本文立足《明诗话全编》,通过文本研读补说了明早中晚期一些名家之外有特色的声学理论。期望能够让其中包含的古人宝贵实践经验获得全面的理解和发掘,揭示当时由通过"声学"来感悟、创作、鉴赏逐渐走向更加系统完善诗论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唐人选唐诗"是唐诗研究史上的重要范畴,它是唐代人对本朝诗歌的辑录活动,体现着唐代人对本朝诗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眼光。流传至今的"唐人选唐诗"共十七种。对"唐人选唐诗"整体的概括和单个选本的研究历来都不乏优秀之作。本文试图厘清"唐人选唐诗"的研究现状,为更深入地系统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冯国栋 《文献》2006,(1):113-122
<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之禅宗灯史.其书辑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刊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故<景德传灯录>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教界文坛俱有甚深之影响.禅师常云之一千七百则公案即指此书①,而在文人诗歌中,"读<传灯>"几成参禅之同义语.因其书影响甚大,各代屡有刊刻,职是之故,此书之版本系统亦极为复杂.本文对宋元两代的刊刻情况进行详细之考察,以梳理确定其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8.
<国朝闺秀正始集>及其续集的编撰者恽珠以满汉文化融合的使者与闺秀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倾其一生心力编撰成这部清闺秀诗歌总集.通过对"所存仅得其半"的选择、上千诗人的编排、为每一诗人撰写的小传的仔细阅读分析,我们发现恽珠的诗学思想与书写策略中含有多重意味,代表当时女性话语典范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大源头,其褒贬书法通过一定的义例蕴含大义,开后世史书褒贬先河.宋代史书褒贬深受<春秋>书法影响.一方面,宋代史书在褒贬形式上多效仿<春秋>义例,主要包括纪年"冠王于正"、一字寓褒贬、常事不书、讳书和书义理之实等;另一方面,宋代史书在褒贬思想上也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大义,主要包括"正名"、"尊王"、"攘夷"和"正统"等.  相似文献   

10.
柳倩月<诗心妙悟:严羽<沧浪诗话>新阐>是最新出版的研究<沧浪诗话>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充分吸收前辈学人及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自己的学术视野,对严羽诗学中一些理论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本书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视角选择精当、发前人之未发、熟参各种方法、善于纠偏补缺等四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薛瑞兆 《文献》2007,(2):101-105
<中州集>是元遗山编辑的金代诗歌总集,以独特的诗学意义与史学价值受到后人关注.目前,存世较早的版本有元至大三年平水曹氏进德斋递修本、明弘治九年李翰刻本.  相似文献   

12.
五言诗的形成、发展是中国诗史上的重大事件,清末名士杨钟羲的《历代五言诗评选》分期选评了汉代至明初大量的五言诗诗人及诗作,具有批评和文献的双重属性及价值。其选评的取舍、数量的多寡以及品评内容体现了选评标准、选评方法、诗学取向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推崇五言古诗,主张风骚兴寄、雅正质实兼及清远、魏晋唐宋互参,以及"不可执一观之"、"宣情乃诗之道"等诗论。在大量征引、品评中亦可见杨钟羲与《诗品》《六一诗话》《石洲诗话》《昭昧詹言》"常州词派"等诗论的密切关联。因而,《历代五言诗评选》在五言诗史、五言诗批评以及杨钟羲诗学思想研究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伯伟 《文献》2000,(2):220-243
古代东国之人素好读书,所读又多为汉籍,①所以历史上汉诗学也颇为发达,用朝鲜时代洪万宗的话说:"我东以文献闻于中国,中国谓之小中华.盖由崔文昌致远唱之于前,朴参政寅亮和之于后."②故知其"以文献闻于中国"的实际内容主要是诗学.洪氏又指出:"东方诗学,始于三国,盛于高丽,而极于我朝.……虽比之中华,未足多让."③所以清代王土禛乃有"果然东国解声诗"④之褒奖,纪昀则有"吟诗最忆海东人"⑤之赞叹.诗学一词,大判而言,可分为创作与评论两途.本文综述韩国历代诗学文献,主要偏于评论一面.兹将有关文献区分为七类,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韩高年 《文献》2001,(1):54-66
<陈风>中的<宛丘>、<东门之枌>,旧说以为刺陈幽公.陈幽公当周厉王之世.<毛传>:"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东门之枌>,疾乱也.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郑笺>及孔<疏>同毛说.陈幽公的谥号为"幽",意为"动祭无常".  相似文献   

15.
金传道 《文献》2007,(2):84
关于徐铉的生卒年,有两说并存.清人吴荣光编的<历代名人年谱>,梁廷灿编的<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谭正璧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郭味蕖编的<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诗大辞典>,周祖譔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等,将徐铉的生卒年定为916-991.  相似文献   

16.
近检宋人王庭珪<卢溪文集>,发现三首与李献民有关的诗篇,分别载于<卢溪文集>卷一二、卷一三、卷一五,诗题为<和李彦文>、<重阳日送李彦文之衡湘兼简向丰之>、<和李彦文春雪>.其中<和李彦文>诗题下小字注云:"名献民,尝撰<芸斋广录>行于世."把"云"误作"芸",大概是传抄或刻印之故.由小字注可以判断,与王庭珪交往的李献民就是撰写<云斋广录>的李彦文.兹此为线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其生平事迹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7.
《孔子家语》“层累”形成说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学术界逐渐摒弃<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同时,仍有学者认为<家语>是由<说苑>等文献经孔安国等人之手"层累"而造成的.通过对比分析<说苑>与<家语>两者互见的材料,将有助于我们对该问题的再认识.同时,此类研究方法混淆了后人主观作伪与客观整理之间的区别,应该启发我们对古籍研究方法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周兴陆 《文献》2004,(1):163-171
韩愈<昌黎先生诗集>的注释、评论,是清人诗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笺注本以顾嗣立的<昌黎诗集注>和方世举<韩昌黎诗编年笺注>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19.
王小舒 《文献》2004,(3):175-184
明清之际,山东地区的诗歌创作十分繁盛,而莱阳的宋氏家族尤其引人注目.后世有"明清之际,诗学倡行于山左,莱阳宋氏尤冠曹部,远近风从,颇极一时之盛"①的说法.明万历以后,宋氏家族在诗歌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有宋继澄、宋玫、宋琮、宋琏等人,当时人将其"比之三苏、二陆云".②这些人当中,最受推崇的是宋玫.  相似文献   

20.
在读唐诗时我们会发现,唐诗中有许多带有"竹马"意象的诗歌,这种特定的文学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形成的,诗中的"竹马"意象具有固定的文化内涵,在唐人以后逐渐被后世诗家所沿用,因此研究唐代诗歌中"竹马"这一意象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主要对唐代诗歌中"竹马"意象的普遍性和其代表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