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古建筑墙体的砌筑工艺我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作为主要承载体系,墙体多用于建筑物的维护结构体系,起到引导、过度、分隔等作用,这种以木结构作为主要承载体系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在木体系不断发展的同时,砖慢慢普及,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筑的建筑,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时代,此时期建筑群的布局和木结构、砖石结构建筑技术已趋成熟,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我国建筑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位于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的河南,营造业的成就尤为突出。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汉代木构建筑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我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体系见称于世界。这种独特风格,主要表现在它的完整的木架构体系多样化的群体布局、优美的艺术形式以及优越的抗霞性能。但我国古代建筑有别于其他民族建  相似文献   

4.
正时值"2017‘一带一路’高峰论坛50国会议"召开之际,由北京土木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加拿大木业协会、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产业联盟、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木结构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文化部艺术品发展中心——中国民间艺术品红木鉴定评估委员会联合发起主办,主题为"木构艺术的现代演绎"的论坛活动于2017年5月12日在北京东四如园启幕。本次会议邀请了现代著名木结构大师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隋唐时期又是我国古建筑发展的高峰。然而,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这些传统的建筑大多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对当时房屋住宅的描述,主要参考文献所述或从敦煌壁画及其他绘画中的建筑形体。1959年在西安西郊中堡村发掘了一座唐墓,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和民族标识,是中华文明、民族记忆的情感依托和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体系完整,以独特的木结构体系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本文通过建筑实例比照分析,浅释13世纪至18世纪中国古代建筑对欧洲建筑及造园影响的范围及深度。虽19世纪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建筑文化进入缓慢,甚至停滞发展阶段,中国先进、西方落后的历史渐变,但文化基因仍蓄势强劲。认真回顾和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增强、坚定文化信念。  相似文献   

7.
保护故宫古建筑是故宫博物院的一项基本的和重要的职责。自故宫博物院成立至今,这项工作基本没有停止过,只是保护维修的规模和重点不同。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骨架,决定了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区别于其他建筑体系的审美特点。但是这个体系的弱点也首先来自木结构,木材本身不耐久,容易受到外界恶劣条件的影响,比如受潮而发生腐朽,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石结构在古建筑中主要起围护分割空间、保暖等作用。作为独立的建筑结构使用,我国砖石砌体除应用于一些小体量的功能性建筑物(如照壁、围墙等)外,还应用于礼制建筑、宗教建筑,以及一些攻防工程(城墙、城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根植于中国特殊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技术水平和社会观念等条件下的历史选择,反映了中国人营造合一、道器合一、工艺合一的理念。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而目益萎缩,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古建筑木结构主要分为抬梁木构体系和穿斗木构体系,其结构布置与连接节点明显不同于现代木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计算和结构安全评估的工程实用性,对常见木椽的受力性能简化算法、常见拼合檩条的受力性能简化算法、三架梁和五架梁受力性能的简化算法进行研究,并基于动力特性分析,初步提出古建筑木结构典型构架体系在进深方向和面阔方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近似计算模型。研究成果可为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计算、结构安全评估以及加固修缮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文化遗产概念范畴、价值认知及保护理念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事业,同时也给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领域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带来许多挑战。本文对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及评价体系进行探讨,并结合当前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对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对象及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并论述了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仿木结构墓是流行于晚唐至元代的一种墓葬形制.仿木结构墓中的一些建筑构件,尤其是其中的遍妆彩色的柱梁、斗拱、藻井等,在现存的地面建筑中很少保留.  相似文献   

13.
砖瓦     
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自古就有"秦砖汉瓦"的说法。砖瓦烧作工艺早在西周就有了。战国时代,许多建筑已大量使用青砖、城砖等。两汉时期,砖作叠涩穹隆形墓室代替了传统的木制梁式墓穴。此外,屋舍建筑中的瓦日渐成为主流,其中筒瓦、板瓦等作雕饰、压模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南北朝时期砖雕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佛教建筑。宋代是我国砖雕装饰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砖仿木结构样式已经高度  相似文献   

14.
油饰彩画,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防腐、防晒、防潮的保护作用,又有美化建筑色彩、强化建筑艺术美感的功能,使建筑形体美与色彩美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建筑上的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土地广阔,各地区的气候、物产、地理环境等条件不同,各地区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情况也不一致。大体情况是:在北方地区,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多黄土高原,气候寒冷,"掘地为穴"建筑居室的方法曾被广泛采用,建筑的发展是由天然岩洞到穴居、半穴居,上升为地面的、简单的原始木构建筑物,又逐渐发展为抬梁式又称梁柱式或叠梁式木构建筑。在南方,主要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由于地下水位高,气候潮湿,建筑的发展是由"构木为巢"逐渐下降到地面。随着社会的前进、交通的发达、技术的交流与改进,逐步形成了丰富多采、独树一帜的中华民族的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6.
渤海墓上建筑包括砖塔类和房址类。迄今发现的渤海墓上建筑年代最早可至渤海早期,经历了从简易的木结构建筑到使用瓦件盖顶,再逐步发展到具有础石、墙体、地面、踏步等设施完善的享堂类建筑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和演变主要是渤海民族固有的"冢上作屋"文化传统的不断传承和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王雷 《风景名胜》2021,(5):0216-0216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有了创新。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产物,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在我国的提出,装配式建筑技术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关注的焦点。目前,已经出现了数量庞大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和技术,以及全新的建筑结构模式和体系。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逐渐本土化,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建筑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同时又因其多为木结构,很难留存。在这个问题上,山西是一个特例,有“中国古代建筑遗留最密集的地区”之美誉。据统计:“唐代建筑全国仅存4处,都在山西;宋以前建筑,仅存百余,70%在山西;这里还有明清古建万余座。”然而,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绚丽夺目的山西古建大多还只是一段尘封的历史,锁在深闺人未识。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佳偶,是他们在与营造学社的同仁对中国古建筑的大规模考察中,四到山西,发现了五台山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以及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云冈石窟,应县佛宫寺释伽塔(…  相似文献   

19.
赵恒  曾思荣  何威 《神州》2014,(3):38-38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越来越重视,并开始探究和分析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特点等。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很多古建筑,其中有些古建筑超过千年,大多数为木质结构,且在战火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屹立不倒,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良好性能。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古建筑木质结构的结构性能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并从木结构中的梁柱结构来重点分析其建造特点。  相似文献   

20.
河南地处中原,古代文化发达,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建筑。然而,由于自然灾害及人为的破坏,元代及其以前的木构结筑保存至今者甚少,这对系统地研究河南古代木结构建筑造成极大的困难。近年来,笔者利用工作机会,在地方文物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下,深入山乡,对过去发现的几座元代木结构建筑作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同时也新发现了几座元代木结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分布在豫北焦作市所辖各县市,嵩山地区少有发现,总计12座。就建筑形式而言,可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