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逵与史学     
东汉贾逵以经学名家,但是他在史学上做出了贡献,曾与班固共述汉史,后人对贾氏这方面的成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其家学渊源是左氏学。九世祖贾谊,西汉文帝时为太中大夫、长沙王与梁怀王太傅,“修《春秋左氏传》”,曾“为《左氏传》训诂”。据《汉书.儒林传》,贾谊传其学于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贯公子长卿为荡阴令,授学于清河张禹。张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学,宣帝时禹受召待问。张禹授谏大夫尹更始,更始又传学于其子大司农尹咸及丞相翟方进等。至刘歆从尹咸与翟方进受《左氏》学,大好之。“…  相似文献   

2.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然而自19世纪晚期以来,源远流长的礼仪传统已经越来越远离中国人的生活,彭林先生撰著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适时出版。该书介绍了古代礼仪的基本内容,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礼学所表现出的热爱,以及在礼学研究方面厚积薄发、提要钩玄的学养功力。作为中国旧学之大宗的礼学,素称难治。要深入浅出地介绍,无疑更是难题。19世纪之前有一些普及三礼知识的蒙学读物,如张之洞《书目答问》中介绍的《仪礼韵言》,但这样的作品对当代读者显然有相当的距离。20世纪以后清通晓易而具普及特色的礼学著作,往往多集中于…  相似文献   

3.
《天妃娘妈传》的娘妈是福建话,即妈妈、娘娘的意思.《天妃娘妈传》者,就是一部天妃娘娘的传记体章回小说.它在我国早已失传了,连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也未著录,到近年才知道日本双红堂收藏有1部明刻孤本.全书分上下两卷,题有“锲天妃娘妈传”双行大字的内封面占1页,回目2页,正文156页,半页10行,行16字,上图下文,文字总共不到5万字光景.上卷卷首题“南州散人吴还初编,昌江逸士余德孚校,潭邑书林熊龙峰梓”,下卷卷尾有“万历新春之岁忠正堂熊氏龙峰行”双行  相似文献   

4.
梁方健 《民俗研究》2004,(2):182-184
古代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是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的文化,中国政治就是“礼”的政治,中国历史就是“礼”的历史。传统礼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以现代学术视角对传统礼学进行探讨研究则是清理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丁鼎博士的新著《〈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就是一部对传统礼学进行现代阐释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5.
《孟子微》是康有为发明《孟子》“微言大义”之作。康有为认为,《春秋》乃孔子大义微言之所在,孔道之微,当于《春秋》求之;《孟子》乃传《春秋》之作,《孟子》之微,当亦于《春秋》求之;《春秋》乃孔子立教改制之书,《孟子》以儒为教,以孔子为教主,其三世三统之变、进化维新之义以及众生平等、世界大同的理想与《春秋》一脉相承;《孟子》传孔子《春秋》之学,得孔道之本,孟子之学应出自有子,而非曾子。《春秋》在康有为的经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理解《孟子》之“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般的意见认为汉人刘歆是奠定《左传》学的元勋。那么,当时的陈钦、陈元父子俩对促进《左传》学的发展来说也贡献颇大,堪称是早期《左传》研究的两大功臣。 《汉书·刘欲传》说:“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据说《左传》是由春秋末战国初的鲁国人左丘明最先编撰的,因这部书中有不少内容对孔子所撰的《春秋》经文有所解释,故它又被视为解经之作。西汉时著名的解经之作有《公羊传》和《谷梁传》。两传具属今  相似文献   

7.
《湖南文史》2008,(9):30-31
据史料,我国的假日制度始自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汉书·郑当时传》载:“孝景时为太子合人,每五日休沐。”《汉书·万石君传》也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所谓“休沐”或者“洗沐”,唐《初学记》解释得十分清楚:“休假亦日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以上文献说明西汉官吏每5天就有1天休息。自那时起,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孝德,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朴素的自然情感。后来,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孝”成为古代中国人的立身之根本。  相似文献   

9.
一、清代 1996年7月,在中津川举行了明清史夏季研讨会,讨论主题是“中国清代后期的地域社会”。自1981年的专题讨论会提出“地域社会的视角”以来,至今已过去了十五年,“地域社会论”仍然成为本次夏季研讨会的主题,而且参与者达到100人之多,可见“地域社会”的视角已经成为当前明清史研究的主流。此次研讨会讨论了森正夫提出的“地域社会”论的所有课题和问题,虽然未能全部解决,但作为总括中国史研究现状和课题丛书的一环,是森正夫主编的《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4》)一书的出版。在该书《总论》中,森正夫…  相似文献   

10.
智旭(1599—1655年),号蕅益,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木渎镇人。他十二岁时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自任,并要“誓灭释老”(《八不道人传》),曾作论数十篇辟释老之学。十七岁时,由于读了袾宏的《自知录序》和《竹窗随笔》,才不再谤佛。二十岁时诠解《论语》,至“天下归仁”句,深思三昼夜,自谓“大悟孔颜心法”(同上)。是年冬,父死,遂有出世心。二十二岁始专志念佛,次年因听《大佛顶经》中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而生疑,于是“决意出家,体究大事”(同上)。二十六岁,受菩  相似文献   

11.
顾烜《钱谱》见于《隋书·经藉志》,已佚。据南宋洪遵《泉志》述:(古钱币)“岁益久,类多淹没无传。梁顾烜始为之书。凡历代造立之原,大小轻重之度,皆有伦序,使后乎此者可以概见”。顾烜《钱谱》被推作中国第一部钱币学著作。然而关  相似文献   

12.
朱熹《诗集传》自序是《诗经》序跋中重要的篇目,体现了《诗集传》的创作动机和“诗经宋学”的学术特质.《诗集传》自序之创作时间并非是朱熹自己所言的“淳熙四年(1177年)”,应在公元1177年《诗集解》成书以后,其时《诗集传》之创作思想亦已成熟;《诗集传》自序是朱熹专为《诗集传》所作,并非之前学者所认为的,是朱熹为《诗集解》创作的旧序.通过《诗集传》自序与《诗大序》、《诗谱序》的比较,可见朱熹在诗经学根本问题上所持观点的特殊性.《诗集传》自序采用了“语录体”之体例进行创作,朱熹借助这种模仿圣贤口吻的文体,增强该书的学术影响.《诗集传》自序对宋代以后的《诗经》著述和版本之序跋,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存在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魏书·倭人传》“住七八十年”解──“倭国乱”之年代考述李纯蛟据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记载,当中国汉朝时,在今日本列岛上有分立的“百余国”。到了公元2世纪,其中的倭国发生内乱,从而开始了女王统治的时代。关于日本古史这一重大...  相似文献   

14.
张天定 《史学月刊》2004,(10):119-120
司马迁的《史记》 ,“凡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为《太史公书》。序略 ,以拾遗补艺 ,成一家之言 ,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 ,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 ,俟后世圣人君子”(《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记》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立的人格精神 ,给后世文人特别是编辑人、出版人多方面的精神滋养。一 崇高的名山追求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观念 ,是以本身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知识来影响社会和政治 ,“太上立德 ,然后立功 ,然后立言”。“三立”之中 ,最现实可行的是“立言” ,或传道授业 ,或著书立说 ,或从事出版活动。武帝时代 ,全国统一 ,…  相似文献   

15.
试解《吴越春秋》的“不可晓”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是研究吴越历史和吴越化的重要献,系东汉初年赵晔所撰。在同一部书中,同是记述吴越的史事,赵晔却将十卷分别称为“传”、“内传”和“外传”;同是记述吴史事的五卷,又分别称为“传”和“内传”。这是中国化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突破历代学研究《吴越春秋》时所持的乡土、地域观念,通过对赵晔思想体系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对全书各卷内容进行详细的考析和比较研究,便可解开中国化史上的这个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6.
论“敦煌学”一词的词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敦煌学”一词是陈寅恪于1930年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写的序言中首创的,该序中5次出现“敦煌学”一词。本文则认为,“敦煌学”一词应该是日本人首创的。日本敦煌学家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在大阪出版发行的《敦煌石室的遗书(怀德堂夏期讲演)》中,15次使用了“敦煌学”一词,并且对国际敦煌学的起源、发展、研究范围、问题、广义敦煌学和狭义敦煌学的区分等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本文认为,“敦煌学”一词是明治末年、大正年间日本敦煌学蓬勃发展的产物,是在日本出现“敦煌派”、“敦煌家”、“敦煌党”等一系列词汇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强调,陈寅恪虽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敦煌学”一词的人,但应该是在中国第一个使用“敦煌学”一词的人,或者说是第一个将“敦煌学”一词引入中国的人。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以及关于魏晋南北朝诸史西域传中多包括大秦传,这些记载反映了公元1到5世纪中国社会对于罗马帝国的了解和想象。本文以《后汉书·大秦传》为中心分析这些记载的特点,认为相关信息是经过各种中间渠道传入中国,并非国人亲眼所见。把大秦知识传入中国的中介主要是安息人、贵霜人和南印度居民。中国人大体上从东汉永元年间(89—105年)主要通过安息人和贵霜人开始了解罗马帝国。2世纪中叶之后,关于罗马帝国的新消息则是通过南印度和南海路传入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张尚英 《史学月刊》2007,(12):118-121
对于“宋高宗与《春秋》学”这个话题,人们在研究胡安国的《春秋传》时有所涉及,但其只是宋高宗与《春秋》学关系的一个典型事例的讨论,不全面也不系统。高纪春先生也曾指出宋高宗重视《春秋》学是对王安石批判的一种手段,并简单列举了其经筵重《春秋》的情况(高纪春《宋高宗初年的王安石批判与洛学之兴》,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1期),扩大了讨论的范围,但由于文章主旨不在此,亦不深入。鉴于此,本文拟分宋高宗重视《春秋》学的表现、宋高宗重视《春秋》学的原因与宋高宗重视《春秋》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一宋高…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持编写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注》(岳麓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把《二十四史》、《清史稿》、阮元《畴人传》中的重要科学家传详加注释的书。在本书的注释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上述诸书中有大量的标点错误与文字讹漏,现选取其中主要的列举如下。 一、由于不熟悉科学家生平而产生的误断与错讹 1.《隋书·刘焯传》:“大业六年卒,时年六十七。”(见《隋书》卷七十五,1719页,  相似文献   

20.
人文地理,乍看好象是一个新型的名辞,其实,它是人类文化中久已被人忽略而遗忘的学识,尤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在秦汉以前,已经特别重视。即如儒家传统经学所谓“群经之首”的《周易系传》里,便已提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文地理的纲要。演绎言之:从地球物理的时空方位来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