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特夫在他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谈论中国,把中国作为他的所谓“治水社会”“治水国家”、“治水专制主义”论的典型例证之一,认为中国从夏王朝建立起几千年来便始终是所谓“治水社会”、“治水专制主义国家”。本文打算从夏、商、周社会历史实际出发,批驳《东方专制主义》的这一谬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选官制度作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更是突显了它的这一作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划分权力。本文试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作为一个分析研究的横断面,浅析一下九品正制的历史成因、运作机制、影响,试探讨九品中正制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产物曾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烛影斧声”与“金匮之盟”研究述评刘安志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的有生之年,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加强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军事上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逐个消灭当时的分裂割据政权,为以后全国...  相似文献   

4.
彭小瑜 《史学月刊》2005,(1):102-106
对中西历史进行比较研究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学术工作,学者们对其可行性和方法论尚未给出清楚系统的说明。比较史学是否可以成为像比较文学和比较法学这样为学界所公认的成熟学科还有待学者们的研究实践来证明。以中西法制史上刑罚的宽免为例,历史研究的对观或对照方法在某些个案研究中会有拓宽视野和思路的作用;而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流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的质疑性分析,我们发现,另一种可行的同时又是宏观的历史比较研究可以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社会科学研究。至少,这样一种宏观的思维将会帮助我们突破一些陈旧和可能错误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5.
秦统一六国后,创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统治机构,以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继承秦制,汉朝的官制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三公中"太尉"一职职能特殊,从秦到汉,其职能的演变有助于后人对秦汉官制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社会对皇权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唐代社会对皇权的制约机制郭绍林在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社会里,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其权力所达到的程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认同着“至高无上”的说法。应该承认,以一种高度的抽象来揭示整个封建社会的通则,这个说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然而依据辩证法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和忠君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封建社会束缚人民的四大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中,最主要的是政权。秦汉以后,封建政权的形式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皇权。“天地君亲师”,那个“奉天承运”,代表天来统治人间的“天子”,就是现实生活中唯一的最高的绝对权威。“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绝对皇权的思想支柱的忠君观念,也就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中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前221)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帝国的重要措施,其中废封建,行郡县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大改革和创新。封建制创始于西周,废除于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八百多年。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局面,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但当时社会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东方六国趁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掀起复国、复封建运动。汉高祖刘邦创立郡国并行制,对封建制和郡县制进行调和,才最终完成废封建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9.
清朝的民族立法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它所建立的法律制度,不仅因袭明制,维护封建法律制度体系,而且突出了其民族统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清王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封建晚期国家。其政权是“首崇满洲”,即以满洲贵族为核心,赋于宗室王公贵族、异姓勋臣贵族、外戚贵族等以国家军政要职,并通过他们维系带动广大的非满洲官员共同拱卫朝廷、报效天子,维护君主专制的一统天下。康雍乾三帝统治的130余年,是清朝的繁荣鼎盛时期,三位君主把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进到我国封建社会登峰造极的地步,使家天下的专制主义统治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乾隆帝自誉其社稷回:“我朝乾纲独断,政无旁落,实家法相随,世世敬守”。①清王朝何能保持政无旁…  相似文献   

11.
辽中期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日趋成熟和完备。如同中原诸封建王朝一样,它也有一个号令一切的朝廷。辽的朝廷设在“捺钵”,《辽史·营卫志》将其译为“行营”。捺钵是辽朝创立的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独特的政治形式,正确了解捺钵在辽朝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它和斡鲁朵、中京的关系,可以说是使辽朝官制及其全部政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士。士的知识结构包括道术之学和器用之学。知识阶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从一开始就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所谓“道尊于势”是儒家精英的自恋情结。秦朝短祚而亡是各种社会矛盾汇集激化的结果,并非由于儒家与法家两种“吏道”观念尖锐对立的缘故。汉武帝“独尊儒术”不是“政治权威”对“文化力量”的“妥协”,而是封建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阶层就其整体的社会地位来说,不能不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13.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一书的理论基础是所谓“治水社会”。他是以“治水社会”为出发点论述他的“核心概念”——“东方专制主义”的。他说,他之所以采用“东方专制主义”这一名称作为他这本著作的书名,是“为了强调我的中心概念的历史深度”(《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导论,第19页。以下凡引此书,均在正文中注明页码,不另加注。如引自该书的“导论”、“序言”和“前言”,则在页码前分别注明);而这本书的“宗旨”就在于“为奴役和自由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答”(前言,第58页)。魏特夫把“东方社会”和“亚细亚社会”作为“治水社会”、“农业管理者社会”的“同义语”(导论,第19页);他认为马克思所强调的“亚细亚式的经济制度”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序言,  相似文献   

14.
论汉代土地所有制的结构和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土地所有制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劳动与土地的结合这一思维视角,分析了汉代土地所有制的结构和运动的前提条件、基本结构、运动特点和运动的结果,从中总结出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国家起源看魏特夫对历史的歪曲佘树声一、《东方专制主义》基线K·A·魏特夫早在二、三十年代曾是德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移居美国后同共产主义运动决裂,1939年加入美国国籍。魏特夫所一直从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确切他说即他的关于中国历史与...  相似文献   

16.
卓义凤 《神州》2020,(5):79-80
“云+”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给现行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当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被互联网技术“云”化后,就会在“云端”储存了海量的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而可以对教学中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进行精准、智能的教学诊断,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教师在现行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样和个性化需求,给学生提供精准、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帮助。教育大数据能够赋予教师对教学崭新的洞察力和优化能力[1]。  相似文献   

17.
在以男子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参政被视为女性的一大“禁区”。然而,北魏 至隋唐,不少女性却置男性封建专制主义对女性的这种清规戒律于不顾,勇敢地活跃在当时的 政治舞台上。本文从历史地理学与女性文化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对这一时期女性参政的地域分 布及其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借以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女性参政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十八世纪中国的政治是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政治的继续,它并没有突破传统意识形态指导下构建起来的传统政治的基本框架。但中国历史进入十八世纪以后,即从康熙晚期到雍正、乾隆两朝一百年间,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皇权的极度膨胀,不仅构成了有别于传统封建政治的十八世纪中国政治的特色,而且与同一时代西欧、俄国王权的强化比较,无论社会基础,还是政治背景也迥然有别。十八世纪以皇权为中心的高度专制集权是中国政治历史运行过程中内在逻辑发展的结  相似文献   

19.
张闻天:中共倡导优秀传统文化第一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感到,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高层人物中,强调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第一人。下面扼要地谈谈此事。(按:本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加以严格区别的。前者仅指一切历史存在的总和;后者则指对这个总和的根本理解和概括。对后者,我同意一些学者的看法,它的主要特征是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20.
刘旭东 《沧桑》2009,(4):169-170
在高校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在校大学生深刻理解“三个选择”,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读懂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强化国情和责任意识,树立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在“三个选择”的讲授中,讲好讲透“中国人民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是讲好“三个选择”的首要条件。而讲清楚“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