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成喜 《百年潮》2002,(6):47-50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日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两国贸易只能以民间形式进行.1955年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签订后,两国贸易往来渐趋频繁,至1957年,双边贸易额已达11400万美元.但日本岸信介政府上台后,对中国奉行"政治上敌视,经济上捞一把"的错误政策,致使双方关于第四次民间贸易协定的谈判出现了波折.特别是1958年5月,日本政府在长崎纵容暴徒侮辱中国国旗,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国政府被迫宣布中断对日贸易.进入60年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日本池田内阁对华政策的调整,周恩来总理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日贸易三原则(即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打开了中日贸易的僵局.友好贸易就是在该原则指导下最直接的成果.所谓"友好贸易",是指所有愿意发展对华贸易的日本商社必须对新中国持友好态度,只有经过有关部门认定的日本友好商社才能同中国外贸部门开展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日本学习几年期间,结识不少日本友人。其中一些日本朋友热衷于中国历代钱币的收集和研究。笔者初习钱币,虽痴迷于灿烂的祖国钱币文化,知识面却远不够广泛。在与日本泉友的交往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3.
1972年中国政府放弃对日战争赔偿要求,友好因素不容忽视."区别论"和人民外交路线,是中国政府对日关系的重要方针;民间外交和中日友好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正是建立在上述原则和理念之上,并使中日邦交正常化得以顺利实现.这一决策尽管存在着某些不足,但其积极意义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4.
中共主要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早年在对日本民族和人民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赞赏日本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并将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区分开来,积极主张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真正友好,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中日友好思想。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峰华 《人文地理》2002,17(5):73-77
本文简述了社区地理学的形成、研究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对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进行了展望。指出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有12个热点课题,即:(1)社区发展合作组织;(2)社区发展;(3)社区环境;(4)社区规划;(5)社区管理;(6)农村社区城市化;(7)城市社区病态;(8)社区贫困;(9)社区经济;(10)社区文化;(11)精神社区;(12)虚拟社区。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运动看,从21世纪社区地理学研究的领域看,21世纪将是社区地理学的大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6.
马勇 《广西文史》2008,(2):61-65
2008年5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东京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开幕式致辞时,深情地说,青少年象征着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和未来。中日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靠两国人民友好,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从两国青少年做起。他衷心希望,两国青少年紧紧携起手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信任,自觉肩负起传承中日友好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0年间,发展是主流,从文化渊源上,日本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受益国,然而,文化上的诸多貌似相同的因素,孕育了本质上的诸多不同之处,成为两国间产生摩擦的文化原因。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系,定会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但是,一波三折地前行,似乎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一种宿命,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只要日本正视并反省侵略战争的历史,以真诚的态度友好相处,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的二十年时间里,作为近邻的中日两国经历了从隔绝、对峙到试探性接触、友好交往的历程,这其中民间贸易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民间双向贸易。两国不仅获得了中国方面需要的发展民族工业所急需的高端工业设备及钢材等工业品和日本经济重建过程中所必需的价格相对便宜的初级原料和广阔的中国市场,同时更是利用贸易这一媒介推动两国民间交往和外交关系由不正常、非正式向正常化迈进,进而在1972年实现了外交关系的建立,中日民间贸易因此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关系中的一个良好范例。其间,中日政治家在设计渐进积累式贸易进程巾所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可为两国寻找改善关系的突破口,扭转两国关系逆向演变的不利态势,推进中日关系重回良性互动、长久友好的道路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胡游元 《神州》2013,(18):227-227
在现今的广播电视节目中,电视专题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现今的电视专题片不再是一尘不变的形式而是广泛收取,集广播电视各种手法、技法之大成。是当今荧屏电视节目中的主要节目形态之一。纵观当今的电视专题片我们可以看到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音响所带来的艺术影响力的比重越来越大。就电视专题类节目的音乐制作方式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演播室录制,另一种是外采或内外景结合制作,后期编配音乐完成的节目。本文在分析20世纪和21世纪的电视专题片时,分别以《难圆绿色梦》、《实话实说》以及《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对两个世纪的电视专题片里的音乐音响中的艺术表现力进行探讨和研究,期望能为今后的研究尽一丝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马少波 《百年潮》2008,(4):35-37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运筹下,中国京剧代表团一行,包括梅兰芳、姜妙香、李少春、袁世海等名角,访日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对促进中日友好起了积极作用。我当时是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作为中国京剧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参加了出访。这次在日本的演出活动,既充满了鲜花,也有荆棘,台湾国民党当局搞了不少破坏,甚至策划了暗杀、绑架等阴谋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21世纪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来说,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根据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存在基础和读者群的不同需求,找准自己的方位,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方志协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今天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这次学术年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非常重视,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做了认真的组织和筹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和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承办会议的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们,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大量的、周密的准备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中日双方于1974年11月开始缔约的预备谈判,后因日本政局变动使国内政治力量重组,自民党亲台势力掌控党政大权,在反霸问题上态度变化,导致谈判受阻;与此同时,中国也因文化大革命在缔约问题上回旋余地有限,致使缔约谈判一度中断。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为恢复中日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日于1978年5月恢复了谈判,并于8月正式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约的签署对中日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芳 《神州》2013,(1):38-38
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起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无论是从茶事活动方面,还是从茶道基本精神和美学意境等方面来看,中日茶道在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这些方面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日茶道差异产生的原因,还能看出中日两国的民族性格差异。  相似文献   

15.
浅析1871年李鸿章、曾国藩对中日缔约意见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伟敏 《史学集刊》2007,57(5):15-20
李鸿章和曾国藩对中国与日本缔结通商条约,都是持赞同的态度,但他们二人的想法又有所不同。李鸿章所注意的是通过缔约拉拢或牵制日本,曾国藩所重视的是条约的平等性。因而,曾国藩对被李鸿章回避的“一体均沾”问题,予以了特别的强调。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参与中日文学交流的主要是中国驻日使馆官员以及旅日文人。他们多为饱学之士,且好交友喜翰墨,常与东瀛的一流文人宴饮赋诗、笔谈雅会,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赋篇章。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诗人的创作欲望,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汉文学的复兴与发展。同时,他们还以游记、随笔等形式,把自己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体验等介绍给国人,为国内同胞了解日本的文学艺术、世俗人情、自然风物等提供了生动、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首先需要声明,本文的主角小野妹子是位纯爷们儿。六七世纪时日本人的姓氏十分混乱,谁想叫什么就叫什么。妹子的家长,也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起了这么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于2011年5月3日向四川省各市(州)地方志办公室、省级各部门地方志机构印发《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分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有关教科书问题的纷争既是个现实问题,又是个历史问题,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在查阅相关史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中日教科书纷争的两桩最早个案,在此稍做整理,以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掀开了两国关系新的一页。然而,时至今日,国内学界对这份文件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探讨了这份《声明》的法律性质,并且分析了《声明》中关于“战争状态结束”的条款,以及台湾条款和赔偿条款。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台湾问题是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关键因素,日本通过很多外交手段为其对台政策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