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南为全国文物重点省之一。现存于地面上的古代建筑、古代碑刻、石窟造像等历史文物异常丰富。全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古建筑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67处(包括范县、台前划归河南后,县境内14处山东省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石窟造像8处,石刻及其它46处,古建筑及纪念建筑物62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00余处(少数地方未公布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建筑、石窟、石刻和其它地上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安岳县有“石刻之乡”之称,现存石刻造像10万余尊,300余处。安岳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兼有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对几处重点石窟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龙山道教石窟,开创于唐,兴盛于元,是蒙元时期太原地区全真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纯道教石窟。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4.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其地当大庾岭南北交通干道,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通天岩石窟位于赣州市西北约12公里处,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汉有的一处佛教石窟。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天岩风景秀丽,林木苍郁,不仅有佛教摩崖造像,而且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摩崖石刻。皆具相当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图一)。关于通天岩的情况,过去邵启贤曾在《赣石录))中辑录了通天岩的题刻。50年代和60年代亦有简要报导。通天岩的石刻造像分布在忘归岩、观心岩、龙虎岩、通天  相似文献   

5.
四川安岳石刻造像数量达数万尊,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及少数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或佛道合龛造像;以唐宋时期的为主,具有上承北方石刻,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地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均为石刻造像),有"古、多、精、美""我国古代雕刻又一伟大宝库"等盛誉。地方志自古便有"一邑之志,载一邑之事""志信物也"等特点。从读志用志的角度,借助《安岳县志》及相关志书,对安岳石刻(寺观)进行略考,对厘清其历史状况,具有探索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甚至能为我国著名石窟(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其地当大庾岭南北交通干道,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通天岩石窟位于赣州市西北约12公里处,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仅有的一处佛教石窟。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天岩风景秀丽,林木苍郁,不仅有佛教摩崖造像,而且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摩崖石刻。皆具相当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图一)。关于通天岩的情况,过去邵启贤曾在《赣石录》中辑录了通天岩的题刻。50年代和60年代亦有简要报导。通天岩的石刻造  相似文献   

7.
《文物》1961,(Z1)
国务院公布了文物保护条例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就使得全国文物得到更全面、更合理的保护。我们热烈拥护这个条例和名单。在公布的一百八十个重点单位中分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石窟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及其他、古遗址、古墓葬等六类。其中古建筑一类包含七十六个单位,占总数的42%,数量已属不少。但是,实际上还不止此数,几乎每一类中都包含着建筑,或者和建筑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它的产生源远流长,从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到现在,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至于起源和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秦汉以上。但是,至今保存的道教石刻,无论从全国和四川来看,都为数不多。至于介绍和研究道教石刻的文章,就实在太少了。四川的石刻造像,据不完全的统计有二百处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以佛教为题材的雕刻,道教雕刻很少。四川的道教石刻现已发现的,有绵阳的玉女泉,灌县青城山的三皇造像、安岳县的玄妙观、剑阁县的鹤鸣山、丹棱的龙鹄  相似文献   

9.
一史学界曾有石窟“造像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之说。而大足石刻。则是在晚唐之后出现的一处大型摩岩群雕。大足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与昌州同置,史称“石刻之乡”。全县有摩岩造像五万多躯,分布于四十多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十三处,习惯总称《大足石刻》。大足,是古昌州的首县。县城象一叶扁舟浮现在大足川的濑溪河畔,依偎于群山环抱之中,大足石刻就在这四面丛山之  相似文献   

10.
大足道教石刻人物历来关注极少。本文对大足南山道教石刻中宋代昌州军州事何格非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梳理,可见其为道教文化的崇尚者,对道教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是大足道教石刻在南宋绍兴年间兴盛不可忽视的人物。研究其生平,对于地方志研究、宋代诗歌等研究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道教,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产物。遗存在四川蒲江县飞仙阁的唐代道教造像,是道家化、宗教观用艺术表现手法,独特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道教石窟艺术。并且每一龛都自成一个世界,隐藏着教化的历史,蕴含着神秘哲理。蒲江曾是“五斗米道”二十四治主簿山治所在地,位居该县的飞仙阁道教造像,宣示和阐述了信众们为长生、常乐而祈求改变命运的追求和愿望,从而使我们认识到:道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研究多学科的哲学,是历史的延续。蒲江飞仙阁遗存的道教造像。与蜀中各地遗存的大量佛、道石刻造像一样,充实、丰富了四川道教造像题材,从而突显了蜀地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45年,杨家骆、顾颉刚、马衡等十几位专家曾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对四川大足的石刻进行了调查。当时除在报端公布外,并编印了一本"大足石刻图征"。这是近代比较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大足石刻的开始。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保护我国古代历史文物,对各地重要的石窟都先后加  相似文献   

13.
广元千佛崖石窟位于广元市城北5千米的嘉陵江东岸山崖上,是四川境内最大的石窟寺和摩崖石窟造像群。石窟因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石刻造像各类风化病害极为严重。其中物理风化引起的岩石风化脱落、鳞片状起翘与剥落、片状剥离与脱落、裂隙等病害对石窟造像长期保存与展示的影响最大。为了科学有效治理造像物理风化引起的各类病害,在造像岩石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石窟保存环境数据分析,研究了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造像物理风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石刻造像物理风化病害的治理,以及抢救性保护修复材料、工艺筛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孟瑜 《大众考古》2024,(1):43-47
<正>安岳石窟是中国中小石窟的代表,在安岳历代石窟营造过程中,营造者留下姓名的不多,唐代僧人玄应是其中一位,他在安岳几处重点石窟都留下了印记。安岳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一城,取“安居于山岳”而得名。安岳境内现有民国以前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3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有摩崖石刻佛经40余万字。安岳石窟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造像题记是唐武德三年(620年)。  相似文献   

15.
2009年6、7月,考古工作者对陕西宜君县东部的雷塬乡沟门、官地坪、苜蓿沟,西村乡咀头以及城关镇牛家庄、后桥等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可知,沟门、咀头、苜蓿沟及牛家庄4处石窟及摩崖造像为北朝时期,官地坪摩崖造像属于唐代,后桥石窟为宋代石窟.宜君东部的这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为研究北朝至唐宋时期关中北部的民族融合、佛教及道教信仰、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川渝地区作为我国石窟寺及石刻类遗存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其石窟寺摩崖造像分布依据建造时代与造像特征可以分为川北、川西与川东三大区域。其中,牛角寨石窟是川西地区石刻造像艺术的典型代表。受到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牛家寨石窟的微生物病害情况及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课题组对牛角寨石窟造像及其周边岩体表面微生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利用显微形貌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了解样品中的病害微生物群落,进而结合气候环境及文物本体泛盐、酥碱病害等因素讨论其成因。本文所述工作为牛角寨石窟微生物病害治理提供了前期研究结果和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川渝地区其他石窟寺及石刻微生物病害调研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华遗产》2007,(5):9-9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山西乡村佛教石刻造像最初源头已不可考,据《山右石刻丛编》所录石刻造像及其碑记可以看出其形制与石窟造像形制相似,其所制年代集中在南北朝时期,也是石窟造像流行的年代。可以推论,石刻造像是石窟造像在乡村的变体,是民间乡社自发开展的崇佛运动的产物。通过石刻造像的研究,可以探讨佛教思想在中国乡村传播的路径及其组织方式在乡村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足石窟,近年来随着旅游、宣传、研究工作的开展,已蜚声中外。而与大足接壤的安岳石窟,较之大足石窟无论在旅游、宣传、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差距都很大。加之安岳石窟的造像太分散,有些分布点交通又不方便,因此尽管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雕刻精美,但在海内外却几乎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从造像的数目、分布点、开造年代、保护级别等方面来看:大足石窟约有摩崖石刻造像五万余尊,分布点有四十余处,最早开创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年);安岳石窟约  相似文献   

20.
北山佛湾石窟位于四川省大足县城北0.5公里处的北山之巅。它是大足石刻群中开凿时代较早的一处摩崖造像群,与大足另一著名石刻群宝顶山摩崖造像同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湾石窟缘崖凿像,长达里许,形若新月,分为南北两区。全部造像,据大足县文物保管所现行编号计二百九十个龛窟。除其中部分碑刻、塔幢及一些残毁无法辨认的龛窟外,本文将现存情况较好的一百五十四个龛窟试作年代分期,并拟通过这一探讨,为大足石刻的全面分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