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0年前,《史学理论》的诞生,是中国史学界在改革开放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更加自觉地、全面和系统地探索史学理论的重要标志之一。史学理论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首先是理论上的成就。1924年5月,李大钊著《史学要论》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坚实基础。本期发表几位学者的笔谈,意在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史学理论研究,特别是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这是对史学理论杂志创刊20周年最好的纪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接触史学理论是1986年参加在安徽歙县举行的研讨会,当时我还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工作。出版社的工作使我有机会能参加各种国别史的研讨会,虽然当时我对史学理论一窍不通,但是,觉得这个研讨会与其他的学术会议有些不同。首先,参加会议的既有中国史方面的知名学者,又有世界史方面的知名学者,让人感觉真是人才济济,声势浩大;其次,会上争论的激烈程度是我前所未见的,记得当时争论的主要问题是有没有必要专门来研究史学的理论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都争着发言。当时的观点泾渭分明的分为两派,绝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历史学是实证的科学,应该“论从史出”,所以专门研究理论问题是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相比之下,主张有必要研究理论的一派却占劣势,虽然他们也能举出一些理由,但显然底气不足。  相似文献   

3.
4.
2012年3月1日,本刊编辑部举行编委座谈会。编委们从各自研究领域围绕当前国内值得关注的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办好刊物,更好地适应和引导史学理论学科发展,满足社会对史学需求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编委们的发言和建议对编辑部工作很有帮助,以下选登其中一些发言,希望能对读者有一些启发。同时,编辑部也诚恳希望广大读者、作者和学界同人,为更充分地发挥本刊的作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毕竟,杂志是我们共同的学术园地。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5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史学会于2000年9月7至9日在北京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波兰、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及内地的150多位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向会议提供论i00多篇,围绕近代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限于篇幅,本仅从史学理论、政治、经济、中外关系、思想学术、化、人物研究等七个方面,对部分论的主要观点予以介绍,不当之处,尚祈见谅。  相似文献   

6.
李长莉 《安徽史学》2015,(1):150-158
我国史学界社会文化史学科兴起25年来,经过了前十年"兴起奠基期"、继十年"发展兴盛期"、近五年"深化扩散期"三个阶段。学术贡献有:理论方法创新,开辟史学新生长点;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超越"革命史范式"及"现代化范式",走向"本土现代性";关注民间社会,挖掘内在社会文化资源。存在问题与瓶颈:学科意识模糊,研究"碎片化",平面描述性、意义稀薄及理论缺失。当今社会转型呼唤社会文化史的理论创新成果,未来将会引起关注的"关键论题"有:民间社会、社会治理、生活方式、价值系统。这几个"关键论题",可能会成为社会文化史学者为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创新作出贡献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史学与现实的关系是史学理论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如英国史学家卡尔所言,史学“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我们从那些史学名著和有持续影响的史学流派中总能感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当年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工人苦难的深切关注。同样,今天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满足新的社会需要。为此,编辑部特邀几位史学工作者笔谈,意在促使史学界同仁更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史学的社会责任,因为这实在是史学专业能否真正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振羽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 ,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 ,得出了神话传说所反映的史前时代是原始社会的结论 ,深入探讨了殷周时代的社会性质 ,认识、考察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有力批判了“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的错误观点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赵德兴 《攀登》2012,(4):10-11
《攀登》杂志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攀登》这一刊名是以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来励志命名的。如今,她已经由一株幼苗长成了挺拔的常青之树。30年来,作为一个理论研究交流的平台,《攀登》在服务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繁荣社会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旅游》2009,(2)
《旅游》杂志的新老读者:你们好!2009年,《旅游》杂志就创刊三十年了。对于一个人来说,三十年到了而立之年,那三十年对于一本杂志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很想知道。我们不敢奢望这本编龄三十年的杂志改变了您什么,但相信,一本走了三十年的杂志多少都会留下些心绪、回忆和故事,哪怕只是琐碎的,片断的,都值得我们在《旅游》三十岁的时候拿来分享。  相似文献   

11.
慕崧 《钟山风雨》2011,(4):46-48
毛泽东批准创办《八一杂志》 《八一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关心下创办的中央军委机关第一份综合性刊物。 1951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傅钟、萧华向毛泽东请示:“为加强对部队的思想与工作指导,总结国防和军队建设经验,总政拟出版一个全军性的综合杂志,定名为《八一杂志》。内容包括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干部管理工作、后勤工作,作为军委机关刊物。对象主要是团以上干部。”第二天,毛泽东批示“同意”。  相似文献   

12.
13.
我是1954年到河南大学(时称河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的。工作后就与《史学月刊》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曾担任过《史学月刊》的编辑、编委,直到现在仍是《史学月刊》的顾问。今年是《史学月刊》创刊60年华诞,仅以此短文向《史学月刊》表示祝贺。《史学月刊》的前身叫《新史学通讯》,是由河南大学老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嵇文甫教授倡议,于1951年元月创办的。它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创办的史学刊物之一,由当时的河南大学史地系  相似文献   

14.
彼得·伯克教授(Peter Burke)是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教授。伯克主要研究欧洲近代早期的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并注重观察和研究当代史学的趋向,特别是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关系。1980年,伯克在苏塞克斯大学开设"社会结构及社会变革"课时,写作了《社会学与历史学》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权建设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大量档案史料的公开是开展这种研究的原因和动力。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和方式以及农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农村的政权建设研究较早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涌现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而有关城市政权建设的研究则相对滞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台山侨乡创刊最早的《新宁杂志》"告白"栏目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种类和内容的梳理,分析了1949年以前台山侨乡的社会状况。认为当时的台山社会仍与中国社会进程呈现较大的一致性,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深厚;同时,"侨"的影响无处不在,台山侨乡的经济、文化和民众生活都因此遭遇了与非侨乡迥异的来自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冲击。此时台山的"侨""乡"网络呈现以侨乡为中心,向各个台山人聚居点辐射和扩散的状态。侨刊本身即是"侨""乡"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它见证并参与着此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0月22~23日,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保定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和河北大学共同举办,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和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承办,当代所副所长张星星、武力和部分科研人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上海社科院、河北社科院、江西社科院等科研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0月11日至12日,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经济转型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济史学会、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承办,《史学月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协办。会议评审通过参会论文183篇,有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大阪产业大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外近8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参会。年会主题报告会上,张东刚(教育部社科司)《促进  相似文献   

19.
在全党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的热潮中,我们迎来《百年潮》出刊200期。回望《百年潮》杂志走过的光荣历程,认真总结办刊经验,从而深深体味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与时俱进、群策群力办好刊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而贡献绵薄之力,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