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程砚秋(1904~1958)是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大师,程派的创始人,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並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工青衣。 他是满族人,生于北京,姓瓜尔佳氏,是荣禄的侄辈,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早年艺名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玉霜。1932年易名砚秋,改号御霜。他在艺术上艰苦探索,卓然成家。幼年家贫,6岁从荣蝶仙、荣春亮习武功和武生,后从陈桐云学花旦,继而又师从陈啸云学青衣。12岁登台正式演出,颇获赞誉。后得诗人罗瘿公的多方支持(二人结为忘年之交,切磋艺术,瘿公专门为程砚秋创作和改编剧本达十一部),先从九阵风(阎岚  相似文献   

2.
薄雪 《神州》2014,(14):2-2
##正##京剧《荒山泪》是程(砚秋)派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出以反暴政为主线,以"苛政猛于虎"为主题思想的戏。程砚秋先生目击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义愤填膺,便编演了这出以"苛政猛于虎"为主题思想的《荒山泪》。《荒山泪》的上演,受到了观众的热爱,也遭到了反动派的不满,但他还是坚持上演这个剧目,表现出程砚秋先生不仅有识,而且具有一个真正艺术家所具备的胆略和坚毅。在当时的京剧界,用自己的艺术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持有这样政治态度的人  相似文献   

3.
正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在福州三坊七巷隐居着一位文人,他就是当时著名诗人和有砚癖的收藏家黄任。他的诗不仅在全国知名,而且在台湾十分流行,至今历200多年而不衰;他收藏过的砚都是砚中精品,为后人所珍藏。"砚癖不顾千金酬,诗成自谓万事足。"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一、黄任生平黄任,福建省永福(今永泰县)白云乡人,  相似文献   

4.
《雨巷》使他一夜成名1923年秋,18岁的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两年后,进入法国教会在上海办的震旦大学特别班学习法文。法国神甫教的是雨果、拉马丁、缪塞等浪漫派的经典作品,但戴望舒有更强烈的追新倾向,喜好果尔蒙、耶麦等后期象征派的作品。他后来成为那个时代把中国古典诗艺跟西方最新诗艺结合得最好的现代诗人之一,与  相似文献   

5.
敦煌探艺第一人———记长卷大师李丁陇□柯原李丁陇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读时,就对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向往已久。1937年秋,他化装为商人,离开被日军包围的孤岛上海,绕道香港来到古城西安。到西安后,他得知敦煌壁画多次被外国文...  相似文献   

6.
北塔 《文史博览》2005,(6):29-31
1923年秋,18岁的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两年后,进入法国教会在上海办的震旦大学特别班学习法文。法国神甫教的是雨果、拉马丁、缪塞等浪漫派的经典作品,但戴望舒有更强烈的追新倾向,喜好果尔蒙、耶麦等后期象征派的作品。他后来成为那个时代把中国古典诗艺跟西方最新诗艺结合得最好的现代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7.
安化楼的王玉蓉(1913 ̄1994),原名王佩芬,曾用艺名王艳芳,生于上海一个木匠家庭。曾就读于“明德中学”,立志从医。不料刚刚读到初二,其父病重,因生活所迫而辍学。后经人介绍从于莲仙学京剧,艺宗程(砚秋)派,曾献艺于厦门、宁波、无锡、苏州、南京等地。王玉蓉于南京夫子庙群芳阁、天韵楼、飞龙阁等茶楼演唱时,同台献艺者还有绿牡丹、李晓峰和后来成为京韵大鼓艺术家的“小彩舞”骆玉笙等。荣登歌星皇后座平地无故起风波王玉蓉虽为秦淮歌女,仍不愿荒废学业,遂考入“南京女子中学”。每日清晨以王佩芬学名入学深造,待华灯初上之时,用王艳芳艺…  相似文献   

8.
罗扬 《收藏家》2012,(5):9-17
乾隆皇帝自负风雅,嗜文好古,怡情翰墨,习字作画,品鉴名迹,把玩珍宝,尤工诗文(图1-2)。他喜砚、咏砚,在他的御制诗当中,有关砚的诗作就有200首,可见对古砚的喜爱。不仅如此,乾隆皇帝对澄泥砚更是情有独钟,在他的诗作中就有38首有关澄泥砚的诗,占他砚的诗作近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这是《孟子·弈秋》中的话,意为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不过是一雕虫小技而已。然而到了清康熙年间,一位艺冠全国的围棋高手,竟与黄宗羲、顾炎武诸大儒并称"十四圣人",他就是黄龙士。  相似文献   

10.
砚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并且结下了难解之缘,更有甚者爱砚成癖,嗜砚如命。在各类文物的收藏爱好者中,似乎惟有藏砚出现了众多的砚癖名人,砚为何有如此特殊的魅力可使人如此痴迷呢?这是由于砚本身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具精湛的雕琢技艺,再经识者题铭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佳石、精雕,加上名人佳句,为世人所深爱而又传承久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毛笔一直是用来书写的传统工具,因而文人墨客的案头离不开文房四宝,而笔墨易损、纸不易存,独有砚石可千古流传。它既有实用、艺术价值,又具观赏品鉴的文化内函,所以自古至今的文人士子,往往都将砚…  相似文献   

11.
正说起砚和砚端的历史文化,必须先弄清古时文字的书写方法。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古代文字最初用刀刻,进而用漆书写,因是用刀和漆,故不必用砚。商殷时代,有人发现石墨,将石墨在石片、瓦片上研磨,这就是最原始的砚。秦汉时,砚已作为一种研墨工具被普遍使用。隋唐以后,尤其是自宋开始,砚形砚式增多,出现了端、歙、洮、红丝  相似文献   

12.
张国华 《文史月刊》2014,(11):10-13
看过《七剑下天山》的人一定会记得傅山这个人物。他是山西籍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他悬壶济世,道德文章泽被四海,其书法墨香,丹青灵气,经他改进的竹叶青酒醉倒无数英雄骚客。他是一个旅行家,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在有生之年曾六赴灵石。他何以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如此青睐?通过《傅山六到灵石》一文,可对此作简要了解。  相似文献   

13.
松花石砚     
故宫博物院原清宫旧藏砚中,有一种松花石砚,是清早期至中期"御用"石砚中重要之品。据了解,此砚材从清末以来即未开采,松花石砚已渐不为人所知,石的产地也失传。本文试就松花石砚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宋人曰:"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索取,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金、铜、玉、铁、石、陶泥、砖瓦皆可为砚材。《西清砚谱》将古砖瓦砚列为砚林精品之一。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以古代砖瓦磨作砚者,至清代竟成风气。传说中的铜雀台瓦当砚、秦汉砖铭文砚、唐砖砚都被文人雅士所称道。清代,随着金石考据学的中兴,一大批像阮元、张之洞、金农、  相似文献   

15.
很多人认为四川噶玛博秀雪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根秋扎西是个康巴富商,却不知道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藏族雕塑绘画艺术家和藏族文化开发领头人。  相似文献   

16.
艺斋瑰宝──洮砚薄满红,王清贵洮砚又称绿石砚。别称"鸭头绿"、"鹦哥绿"、"绿漪"、"风漪"。它与端砚、歙砚并称中国三大名砚。洮砚石出产于我国西北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域。位于今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境内,因此地历史上属洮州管辖。石料又濒临桃水,洮砚便...  相似文献   

17.
澄泥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砚台,作为研墨的工具,最基本的条件是耐磨、不渗水。如果一磨即穿,或遇水即渗,则不能研磨。因此,制砚的材料必须质地坚硬。中国的砚材种类繁多,大多具备这两个条件,而端、歙、洮石之所以著名,则不仅具备这两点,且兼有易发墨、不损笔、墨汁不易干涸、呵之即湿等优点。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澄泥砚,之所以能和端、歙、洮石相题并论,也是因为它具备了上述的优点,是一种优质砚材。  相似文献   

18.
砚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要长,因此传世的古砚也多。历代文人雅士都有爱砚、咏砚、藏砚的传统,留下了无数的佳话。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中,磨盘带有槽臼,槽臼内还残存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这应该算是古代中国人使用砚的开始。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均出土有调色器。这些研磨器和调色器,可算是砚的鼻祖了。汉代刘熙《释名》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研…  相似文献   

19.
纪晓岚是十八世纪我国杰出的学者。卒于清嘉庆十年(1805),谥“文达”(以下称文达公)。纪文达公一生嗜砚如癖,他的堂号是阅微草堂,也有“九十九砚斋’’之称,可见其收藏之丰。在流传至今的文达公遗物中,大部分是砚。《阅微草堂砚谱》中可见到藏砚的拓片,除了乾隆帝御赐的一方之外,其余都是他自己多年收存或友人所赠。嘉庆九年(1804)五月刘墉赠砚,文达公铭记:“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  相似文献   

20.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用具和工艺美术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砚对传播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受到了历代文人的高度重视,并把它同笔、墨、纸、砚一起称为“文房四宝”。而且,“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