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之东的徐公桥小学,保存着一座红砖红瓦的大屋顶建筑,那是落成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大年堂。如要追问大年堂有何来历,那还得从黄炎培曾经发起建造的无逸堂说起。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上海川沙(今浦东新区)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还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鸿儒 《文史天地》2012,(12):84-88
第十章乡村教育1.到晓庄去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区的晓庄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立下宏愿:“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与此同时,晏阳初也选取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研究中心,举办农民教育,以谋求改造整个中国农村的道路。在上海,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黄炎培,则在他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内设立了“农村教育研究会”,并在江苏昆山徐公桥办了乡村教育实验区,推进乡村教育及改造事业。  相似文献   

3.
难忘父母情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又是一位勤奋的诗人。他1878年10月1日出生在江苏省川沙县城关镇(今属上海市)。17岁时,他父亲病故,终年39岁,黄炎培曾写诗纪念。比较而言,黄炎培怀念母亲的诗更多。他认为,“世界上有美人,最美的是母亲;世界上有好人,最好的是母亲。”他记得,大约他十岁左右,一天午饭,有一碟菜,他想吃。母亲说,留一下,某人要来吃饭。儿啊!待人好些,自己省俭些。黄炎培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1929年他52岁时,专门写了一篇题为《母训一则──待人好些,自己省俭些》的短文,教育自己…  相似文献   

4.
1931年9月 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三省燃起战火。2个月后,上海的生活书店出版了一本《黄海环游记》的书,这是黄炎培于1931年初出海考察的游感札记,先于同年的五、六月间连续刊载于《申报》上,11月集辑出版。黄炎培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早有预感,在书中进行了揭露。 黄源环游考察由来 黄炎培此次黄海环游考察的成行,是受他从事职业教育决心的推动。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就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他先是担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担任江苏省教育司长。他的职…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能遇到一位良师,这是一生中的大幸。很多人所以成才、成功乃至成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幸遇见了一位好老师,得其指授、奖掖和栽培。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发起人,1949年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主委等职的黄炎培,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老师。1940年3月19日,黄炎培写过一篇情深意切的、痛悼其老师蔡元培的文章,题为《吾师蔡孑民先生哀悼辞》。1942年,黄炎培在出版一本用粗糙的毛边纸印成的书———《抗战以来》时,特将此文收入。文中详细追忆了蔡元培生前对他的教诲和帮助。颇为独特的教学方法1900年,黄炎培进入上…  相似文献   

6.
新书微讯     
《黄炎培与毛泽东周期率对话》内容简介书中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介绍1945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的周期率对话,再现了作为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民盟和民建的创建者、新中国第一任副总理的黄炎培的生平活动;披露了他与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共高层领袖的交往和参加百年前美国的世博会、参加辛亥革命、预言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7.
黄方毅 《江淮文史》2012,(5):4-22,1
“黄炎培周期率难题”执笔人姚维钧 上个世纪有两部同为夫妻合作,又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著作。一部是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其妻海伦的合著《西行漫记》,首次介绍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及其领袖们;另一部是1945年黄炎培与夫人姚维钧合作完成的《延安归来》,向世人介绍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同时又向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提出“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前者影响之大,超出中国,传遍世界;后者传颂天下,影响之久,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不时为人提起,被称作“黄炎培周期率”或“黄炎培周期率难题”。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瑞《明清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由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社会控制》),该书系徽州宗族史、社会史研究的一部力作,拓展了明清徽州乡村社会史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旧志不设“概述”。民国时期黄炎培纂《川沙县志》,首创分卷首之“概述”,用以说明各卷大要及阐明义例,但并未设全志概述。1981年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提出的《关于新县志编纂方案的建议》(草案),志首设“概述”编,包括历史大事记、建置沿革、区域与区划、县城与乡镇、人口与民族。这是后来许多新志称为综合编的内容。还不是全志概述。其后,在新志实践中,出现了志首概述。同时,还有卷(章)首的概述。本文分析的是志首概述。  相似文献   

10.
我是学新闻的。40年代初进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担任黄炎培主办的《国讯》杂志和《宪改》月刊的编辑,1943年由黄炎培介绍加入中国民主改团同盟。60年来,作为统战队伍中的一兵。亲身经历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日日夜夜,使我深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黄炎培谈兴衰周期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与黄炎培谈兴衰周期率问题1945年7月且日,国民参政员黄炎培等应毛泽东邀请到延安访问。7月4日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他家作客,遂请黄炎培谈他在延安考察的感想。黄炎培真诚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不说,亲眼看到的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  相似文献   

12.
南京政府依赖国际联盟的外交政策 ……………………………………彭敦文(1-4) 揭开《汪陈宣言》真相……吴 晓(l-21) 民国首次祭祀黄帝陵……田 夫(1-49) 民国初年“大内档案”的落难 …………………………………… 徐有礼(l-52) 黄炎培与他的《黄海环游记》……………………………… 齐卫平 任兆银(2-30) 重庆复兴关训练…………张德琴(2-34) 北伐战争中的苏联军事顾问……………………… 费 迅(2-47) 《文汇报》刊发李公朴事件的一段 秘闻…………………刘小清(2-50) “张莘夫事件”与19…  相似文献   

13.
正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交游广泛,三教九流,无人不交;工农兵商学,无界不往,堪称同时代社会活动家之翘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藏《黄炎培日记》手稿中所夹共106张名片,其身份、职业有教师、官员、商人、军官、医生、银行家,也有国外知名教育家(如孟禄),甚至还有下层民众,可视为黄炎培社会交往活动的一个缩影。黄炎培社交网络的形成、扩展,随着他社会活动的发展而日趋扩大,并与社会环境和政治局势息息相关。解读《黄炎培日记》手稿中夹藏的名片,能够透露给世人很多微妙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冯晋 《旅游》2009,(12):93-93
北京市旅游局近年来十分重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按照国家旅游局关于2009年“生态旅游年”的工作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北京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评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制订工作。  相似文献   

15.
对新编省志专业志概述的探讨广西通志馆雷坚概述是新编省志专业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志的整体质量。如何撰写省志专业志的概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概述创于何时,诸说纷坛。绝大部分方志学者认为,民国年间黄炎培撰《川沙县志》,在...  相似文献   

16.
1927年,黄炎培被国民党视为“反动学阀”遭到通缉,中华职业教育社也被查禁.匆忙中,黄炎培跑到日本占领下的大连避难.1931年,国民党撤销了对他的通缉令后,黄炎培回到上海开始着手恢复职教事业. 晤面蒋介石 一天,邵力子先生来到中华职业教育社.邵力子是黄炎培的老朋友,两人在上海南洋公学就曾是同窗,彼此非常了解.邵力子此次来,是受蒋介石之托,约请黄炎培去南京晤面.  相似文献   

17.
《广西地方志》2008,(3):78-79
民国23年(1934年) 7月1日广西省立博物馆成立,馆址设于南宁共和路(青云街口)。 9日省政府颁行《各县办理村(街)、乡(镇)民团后备队、国民基础学校、乡中心学校及乡村公所准则》,确立基层组织的“三位一体”制,即由乡(镇)长兼民团后备大队长和乡(镇)中心国民基础学校校长,村(街)长兼民团后备队长和村(街)国民基础学校校长。  相似文献   

18.
是谁第一个喊出了“毛主席万岁”?有人说是1949年3月,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炎培等二十多位知名民主人士,第二天毛泽东与黄炎培畅谈,第三天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大戏院开欢迎会时,黄炎培高呼了“人民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相似文献   

19.
黄齐生(1879—1946),近代教育家,贵州安顺人。 黄齐生一生坚持真理、正义、民主,热爱祖国、热爱教育和科学。他自学成才,不仅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而且是学者、诗人、剧作家、教授。他是贵州现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参与创办了达德学校.并投身辛亥革命。他与陶行知、晏阳初等一起从事乡村教育工作,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人才。1946年4月8日,在慰问重庆“校场口事件”被殴打的民主人士后.与叶挺、王若飞、秦邦宪回返延安途中,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为史称的“四八烈士”之一。在纪念延安“四八”飞机失事烈士牺牲63周年之际,大家怀念教育家黄齐生先生。学习他支持黄炎培所创立的职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父亲黄炎培对四川有很深的感情。他在晚年曾说"我在四川留居八年以上,占八十年岁月的十分之一,四川可算我的第二故乡了"(参见黄炎培著《八十年来》第95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出版)。父亲一生走南闯北,可谓走遍天下又名满天下,为何偏对四川独有情钟呢?首先,父亲在川岁月经历的是国家民族的最危亡时刻,不能不在他心理路程上留下极重痕迹。其次,在川八年中已过六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