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江苏 《中原文物》2020,(1):131-139
甲骨文■三种形体不同之字,前辈学者考释其为卣字的繁简之异。然三字所从文字偏旁有异,在甲骨卜辞中的语境和用法完全不同,说明这是三个有相互关联、而字义完全不同之字。把三字所从■偏旁与自然界实物对比后发现,■尽管形态有异,但它是匏(匏、葫芦)的象形文字。从瓠从皿的■字,是葫芦瓢漂在盛水器皿中之形,它是瓢的会意字。从瓠从倒立庐形的■字,殷商时期其材质由木质转变为青铜,盛放专用鬯酒,是为卣字。对瓠、瓢、卣三字的考订,证实了文字形体的细微差异与甲骨文字义关系密切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早期文字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当一个形体所记录的词过多而易发生混淆时,常常改变这个形体的一部分而分化出新字,分化出的新字没有所谓“本形本义”,它只是借其所从出的“母字”的形体稍加变化,保持与“母字”相同或相近的读音,用来记录本属于“母字”而后分出的一部分词义.象“巳”字分化出“已”字,“足”字分化出”疋’字,就属于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臼土)“(毁)二字的来源作些探讨,并试图对楚帛书中有争议的“萬”“兒”二字的释读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讨论甲骨、金中的“*”字。从“*”字的取象构形、构字偏旁、辞例、实物形体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认为“*”字就是“薆”字。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出土铜器铭文和陶文“具”字形体演变实例,考证了第四版《金文编》附录下第059号和第014号两个疑难字的形、音、义,指出此二字所从均为变形和移位后的“具”字。059号字应从“走”,“具”声.即《玉篇·走部》“■”字古文,014号字应是从“■”,“■”声,即《说文·■部》“■”字古文。  相似文献   

5.
田炜 《考古与文物》2012,(2):103-105
西周金文和战国晋系古玺中有一个从从世的字,旧有"朑"、"■"、"■"、"■"、"■"、"■"和"百世"合文等多种释法,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分析,支持释"■"的观点,并进而指出"■"、"世"二字的古音相近,"■"实际上是一个两声字,是"世"字的异体。本文还通过对"■"字及与其形近诸字的形体辨析,指出战国齐系古玺中一个被释为"眅"的字应该改释为"■"。  相似文献   

6.
本根据出土铜器铭和陶“具”字形体演变实例,考证了第四版《金编》附录下第059号和第014号两个疑难字的形、音、义,指出此二字所从均为变形和移位后的“具”字.059号字应从“走”,“具”声,即《玉篇·走部》“ ”字古,014号字应是从“糸”。“(糸走具)”声.即《说·糸部》“(县糸)”字古。  相似文献   

7.
许慎《说文解字》释“爵”字为“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对于其中“象爵”之解,前人争论颇多,然并未解释透彻。详细考证甲骨文、金文“爵”字字形可知:早期的“爵”字为象形文字,是先人们根据青铜酒器“爵”的形象创造的,后经演变,“爵”字字形加入了分别表示手和酒的构件,变成了会意字,而古人造爵的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雀的形体。  相似文献   

8.
释“侯”     
“侯”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从厂从矢”的会意字,其形体义为人执箭位于垂直陡峭的崖壁之状.“侯”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为:处于边境的方侯,拥有武器,从事伺望任务;而“侯”一词本义域的构成则可重构为:方侯[义素(1)]执箭位于垂直陡峭的崖壁上伺望[义素(2)].  相似文献   

9.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二年扁壶,其器铭中的"■"字多家释为"师",这既不符合战国时期的用字习惯,从文例来看亦不当。根据该字形体和文例分析,此处是作为偏旁的"邑"字,应当是制造者"工"之私名。  相似文献   

10.
吴盛亚 《文献》2022,(1):91-100
通过比对甲骨金文中"斤""戈"的字形,结合甲骨文字中勾廓与线条往往无别的构形规律,并综合考察相关考古出土材料,确认甲骨文中的"■"可释作"戈"。对"戈""斤""■""刀"等字作为部件时的形体作辨析,揭示并分析相关意符之间的通用现象。考察异体字之间的形近部件时,应以字形为出发点和根本依据,结合考古实物等多种材料,认清字形的核心特征,从而避免混淆不同之字或割裂同一字的异体。  相似文献   

11.
徐宝贵 《考古与文物》2006,3(5):106-107
此字古文字作如下等形体:西周中期央(孟蕊①“需西周晚期再(伯公父匿②春秋时期”字所从)“需”字所从)蔡侯残钟)期三晋系不(《侯马盟书》裤(《侯马盟书》下(《侯马盟书》希(《侯马盟书》示(《侯马盟书》示(温县盟书)楚系香(《包山楚简》194·4) 85·23) 154·l) l·30) l·41) (《包山楚简》(九店楚简) 2) 218)西(《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16)灭(《睡虎地秦墓竹简旧书甲》21反)曰(《睡虎地秦墓竹简旧书甲》2“需”字所从)秦代(峰山刻石) (《说文》篆文)而而《说文》对其形体及其本义分析为:“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赏赐物甲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根据铭辞文意和诸赏赐物排列规律,推测传统释为盾的一些形体应为甲;并对甲、盾二字在西周金文中的演变做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3.
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9件西周晚期同铭单叔鬲,鬲上有一个铭文被误释为"彖"。本文从字形上、古音上否定了释"彖"的可能,并以详实的形体材料论证它当是"器"字的省体,从辞例上证明它在铭文中确实是当"器"字使用的。  相似文献   

14.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字头“(党)”(“微”的初文)下,收有众多字形,如:(∮)、(∮)、(∮)、(∮)、(∮)、(∮)、(∮)、(∮)、(∮)、(∮)等,后来学者们多有讨论[1].林法将其分成三类:(1)A类(图一):(∮)(∮)(∮)(∮)(∮)(∮)(∮)(∮)(∮)(∮)1 2 3 4 5 6 7 8 9 10图一1.合集4593(宾组) 2.合集17942(宾组) 3.合集27996(无名组) 4.周原卜甲H11:4 5.史墙盘 6.卫(孟)7.侯马盟书1·53 8.石鼓文9.牧师父簋 10.《说文》小篆(2)B类(图二):(3)C类(图三):林先生同意陈世辉的看法,认为C类字形当释为“髟”,读作“飘”;同意裘锡圭把B字形看作“徵”字的初文;只同意把A字形释作“微”.这三种形体的演变轨迹看似各异,但仔细琢磨,如分三类,却嫌未安.首先,A类形体的字与C类形体的字并非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5.
黄锡全先生在《中国钱币》2005年第2期上公布了两枚三孔布,其中一枚小型三孔布面文有二字,如图所示。黄先生将面文二字隶定作“阳(?),读作“阳羱”,即“阳原”。其地在河北阳原县西南,东距赵东安阳不远,战国当属赵。①按,黄先生对铭文地望的考订所提供的文献资料,颇有参考价值。但对后一字(以下称△)的形体分析,似可重新考虑。检战国文字,“莧”起不“莧”之字多作以下形体:莧(?)廿四年(?)阴戈(?)陶汇3.317(?)(?)货系2488(?)玺汇2178(?)(?)陶汇3.327(?)(?)随县71莧乃象形字,象细角山羊之形。《说文》:“莧,山羊细…  相似文献   

16.
"即"、"既"是殷墟甲骨文中一对常见的字。一般情况下,"即"从"皀"从"卩",像跽坐之人就食之状。"既"从"皀"从"旡",像人食毕口转向身后之形,二者区别明显,很早就被考释出来。但甲骨文又有其复杂性的一面,同一个字有多种异构存在。过去或因对文字构形认识不准确,或甲骨图版模糊不清等原因,常有把"即"误释作"既",也有把"既"误释作"即"的情况。本文从"即"、"既"最常见的形体出发,结合相关甲骨卜辞辞例,对"即"、"既"二字的构形加以辨析,并对与"即"、"既"相关的文字做出新的考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证了来、朿二字各自不同的造字原理,根据甲骨文、金文中二者各种不同形体的具体分析,归纳出二者字形上相互区别的基本依据,井据此得出甲骨文、金文中的朿都应释作来字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高兴诚 《丝绸之路》2010,(14):14-15
从字形上看,"家"字下面的"■"应该是"豕","■"是一种简易的棚子,类似于房屋形,其本义是"有一定财产的固定居所"。本文从介绍人们对"家"的形体结构的不同理解入手,通过综合分析,辨伪识真,阐释了"家"的文化意蕴:先民养猪这种现象促成了家庭的产生,"家"的文字构形赋予了家庭三方面的涵义,即一定的财产、稳定的婚姻、固定的居所。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文书、字画、契约上署名或作私记,古时谓之作"押",今则称"签名"、"签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唐初,由于唐太宗曾下令不许群臣在奏折上以草书署名,而其他文书上多有草书的。草书形体花哨,谓之"花押"。到了宋代,人们在进呈公文或与人书牍时,文末多不署名,仅书本人的字,谓之"押字"或曰"草字"。  相似文献   

20.
根据《说文》和先秦文献用例,"氣"的本义是馈客之刍米,是"餼"的本字,指馈赠客人的粮食。到了西汉,"氣"被假借为"山川之气"、"阴阳二气"之"气"。"氣"字的形体和词义变化,其中蕴含着诸多先秦历史文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