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斌 《世纪》2023,(3):57-59
<正>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为清末状元和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所创建,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博物馆志》誉为“中华第一馆”。九十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失窃大案。一、博物苑古董失窃1932年11月5日下午,南通本地的律师邵治陪着几个外地来的亲戚,慕名到博物苑参观。  相似文献   

2.
《江苏地方志》2005,(6):28-30
1905年,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借鉴西方博物馆理念,结合中国国情和南通实际,以辅助学校教育和普及科学文化为宗旨,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博物馆事业由此在南通发祥。1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眸南通博物苑的风雨历程,心中洋溢着无法抑制的激情,也浸润着难以言表的自豪。因为,南通博物苑鸣响了中国近代文明的汽笛,构筑了一座感动中国的文化丰碑。  相似文献   

3.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博物馆。人们从该苑的选址、性质和展示方式等,都可以感受到张謇设立博物苑是为了教育。张謇设苑为教育的思想具有开拓性、科学性和包容性,是张謇教育救国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王霞林同志在南通博物苑建苑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10月31日)[编者按]1905年,由近代实业家张创建的南通博物苑,以“普及知识、启迪民智”为宗旨,开我国博物馆事业之先河。1995年10月31日,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化厅和南通市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5.
杨卫 《南方文物》2004,(4):124-126
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座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是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905年张謇创办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距今也近百年了.但博物馆真正实行有价门票参观起源于何时.恐怕难以考证。对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来说。  相似文献   

6.
一、在改进和发展中的博物馆事业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并不太久。最早的公共博物馆,除了帝国主义者们在沿海地区所办的几个之外,要算是张謇他们办的南通博物苑了。继之,是1912年成立的北京古物陈列所。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全国所有的博物馆实在屈指可数,不仅在数量上太少,在质量上也太差,是古董铺子,也是杂货摊子,参观的人少得可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样的情况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博物  相似文献   

7.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南通)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兼小商家庭。张謇是清末光绪朝(1894年)恩科状元,著名的民族资产阶级事业家,曾先后担任过清政府中央教育会会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南京临时政府和袁世凯政府实业总长(部长)等职务,在近代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1905年,张謇自筹资金创办起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我国博物馆发展史上起了先导作用,为我国文物博物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拟就张謇对我国博物馆事业之贡献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小朋 《东南文化》2000,(6):124-126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从1905年张謇自费创建南通博物苑开始,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里程,在这期间博物馆从定义、分类到陈列字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世纪末的信息浪潮冲击下,博物馆的展览形制及其陈列手段都到了需要我们重新检讨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和自然遗产极其丰富,又有注重人文、重视祭祀与收藏的传统,发展博物馆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从1905年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建中国人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始,中国博物馆事业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张健平 《南方文物》2003,(4):117-121
员怨园缘年袁晚清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率先垂范袁在自己的家乡建造起了我国历史上最早具有近现代博物馆性质的南通博物苑遥南通博物苑的诞生袁标志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起步袁同时袁昭示着我国博物馆学说的发轫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袁我国博物馆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遥各门类尧各学科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袁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已有圆园园园余座遥通过排列分析袁我们不难发现袁在这圆园园园余座博物馆中袁中小型博物馆占据了半壁江山遥这里我们把它们介定为市县级博物馆袁这些中小型博物馆源于基层袁面向城乡袁是目前我国博物馆界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1927年7月,河南省博物馆继南通博物苑、故宫博物院之后而建立起来,至今已渡过了六十个春秋。六十年来,她对于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今年时值河南省博物馆建馆六十周年之际,作为博物馆的保管工作人员,我们回顾一下建馆以来的藏品保管工作,其目的一则肯定它六十年来所作的贡献;二则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藉以提高工作水平,使今后能更好地保护祖国的珍贵历史遗产,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2005年9月,国家化部、物局联合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南通博物苑建馆100周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南通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端地,经历了从上世纪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环濠河博物馆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岁月的沧桑无法割断推动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目前,南通市有近30家各类博物馆,进而衍生出一个良好的化生态环境——环濠河博物馆群。徜徉在濠河之畔,宛如翻开了南通的百年历史书卷,感受着南通深厚的化底蕴,体味到“近代第一城”的卓越气质和风韵。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自从1996年加入南通市钱币学会后,学习南通市钱币学会课题组和南通钱币收藏家研究有关南通地方纸币的文章,在文章中提到南通曾经发行过"马塘临时流通券"伍角作贰圆券,但是二十多年始终没有见到实物,后来听南通市钱币会员袁宏斌老师说:"曾经南通博物苑展览见到过,由于当时没有照相机和手机,没能把图像记录下来"。我抱着试试的想法去找南通博物苑藏品部陆琴主任,向她说明来意,陆主任很快找图片,通过QQ发给我,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一江苏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物大省。一百年前,状元出身的张謇先生创办了南通博物苑,并逐步营建南通城的社会事业。七十年前,教育家蔡元培创议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的前身中央博物院。这是江苏文博事业的开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始,也是构建协调发展的人文  相似文献   

15.
随着消费者文化品位的提升,博物馆如何通过增强自身文创开发能力,打造与之匹配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是当前博物馆谋求自身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博物馆文创开发的社会效益与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入手,结合南通博物苑的文创实际,对当前博物馆文创开发的基本思路进行梳理,认为突出现代技术应用、推动馆际互助合作以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将是博物馆文创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大型露天博物馆—避暑山庄的发展与设想冯亚萍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标志,就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众多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中的代表部分,就是存留在地上和埋藏在地下的数以万计的文物。在张骞首创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时,就明确提...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学习中国博物馆学,无疑将认真地探讨张謇的博物馆理论,而于陈嘉庚的博物馆主张可能了解甚少;倘若你研究中国博物馆史,必定会尽情地讴歌南通博物苑的意义,但对华侨博物院的作用或许知之不多。事实上,陈嘉庚的博物馆主张与实践很值得总结,华侨博物院的作用和影响不也能低估。陈嘉庚(1874—1961),福建厦门集美  相似文献   

18.
张謇手书致袁世凯函稿,直行行草横幅,信末,具月日而不记年。从信中议论之事推断,可知是1913年。后此三十余年,俞吟秋“偶得’此函稿,乃征集题咏,同他自撰的张季子小传和后记,一同于辛卯(1951)年春裱装成长卷。其后,捐献于南通博物苑。俞先前曾在南通农校肄业,主办过南通金石书画会,能书画。此函稿《张季子九录》未收入,因照抄原文,加以标点,提供读者阅览、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为"传承文化遗产添彩美丽中国",纪念我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2014年6月18日由南通博物苑主办,南通市钱币学会、南通市文博协会、南通市收藏家协会和南通市互联网协会协办的《南通地方纸币》发行座谈会在南通博物苑召开。《南通地方纸币》一书由南通著名钱币收藏家江航和顾永祥先生编著,已经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南通地方纸币》在版面上采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兼收并蓄,在内容上遵循据实反映历史的  相似文献   

20.
刘迪 《东南文化》2016,(6):102-106
面对19世纪末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剧遽社会变迁,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南通博物苑作为张謇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张謇在南通博物苑创办过程中实现了资本的文化化和文化的资本化双重过程:一方面,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另一方面,又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其象征资本的一部分,使其获得更大社会权力,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地方社会进行塑造。张謇对于作为文化资本的南通博物苑的支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藏品内容及知识系统的构建、博物馆教育作用的树立及对参观者的规范。张謇对文化资本的支配表面上是其个人意志的体现,由其政治理念所驱动;而深究,终不免受时代和机构属性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