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泉县博物馆藏两方金代官印1975年5月,在河北省平泉县南五十家子乡会州城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会州城遗址,出土了两方金代官印,保存皆完整。经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均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藏于平泉县博物馆。1、惠州之印,黄铜质,正方形,边长8.7、厚...  相似文献   

2.
神勇神卫虎翼三方官印陈敏图一神勇第一指挥第二都记河南省华源文物公司1993年在开封市征集到“神勇第一指挥第二都记”宋代禁军官印一方,现藏河南博物院。开封市博物馆亦收藏有两方宋代禁军官印,现一并简介如下:1神勇第一指挥第二都记该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  相似文献   

3.
1996年元月西安市钟鼓楼广场扩建挖掘地基时,在一个废弃的井内发现一批金代铜质官印与铜版残片,经过整理,金代铜质官印共279方,铜版9块,均残。我们将所有铜印按其官职、类别、大小与用途进行分类研究,从中可以看到金代晚期的政治与社会面貌,为研究金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金朝一代的官印在使用与制造上前后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的缘故。官印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变化表现于形制、内容及颁造机构。而西安钟鼓楼广场出土的金代官印均为铜质,据金史文献资料可知,金代的官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金代官印依据官职的高低…  相似文献   

4.
绍兴306号越墓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2年3月,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绍兴坡塘狮子山西麓,清理了一座先秦墓葬,编号为绍M306(发掘简报见本期)。出土的千余件随葬器物中,有玉耳金舟、鎏金镶玉扣饰、四角跪人像铜插座、铜质房屋模型等引人瞩目的文物。这是浙江田野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需要深入研究的方面很多,如有阶  相似文献   

5.
M168是枣树林墓地5座大型墓葬之一,共出土随葬器物123件(套),材质包括铜、陶、玉石以及铅锡等。在鼎、簋、簠、缶、编钟等青铜礼器上发现有铭文“曾侯宝”,可以确认M168墓主为曾侯宝。根据随葬器物形制特征及相关铜器铭文,推测M168的年代为春秋中期早晚段之间,约为公元前650~前623年。通过墓葬考古出土器物结合被盗传世器物,可以基本推定曾侯宝墓随葬器物组合,对研究春秋中期诸侯墓葬随葬礼制提供了新材料;M168随葬器物兼具周楚文化特征,对研究曾、楚、周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河南省有关文物部门征集到一批铜质官印,现介绍如下: 1、“别部司马”印两方,形制相同。印均呈正方形,鼻纽。印面阴刻篆书“别部司马”四字(图一:1、2)。印面2.4×2.4、通高2厘米。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苍溪县文化馆和四川省博物馆里,分别收藏着同文、同制的元末八思巴文铜质"万州诸军奥鲁之印"各一方,对我们研究元代军事组织是很有用的。这两方元末官印在1966年同出土于四川苍溪元坝区王渡公社大获城一字库,是由当地社员发现后捐献给国家的。  相似文献   

8.
王会云  曹龙 《文博》2023,(4):49-53
关中地区的两汉墓葬中常出土10~40厘米左右的短环首刀。本文对关中地区汉墓中随葬短环首刀的形制、组合、出土位置并结合墓主身份等级进行梳理,认为西汉时期随葬短环首刀以铁质为主,数量众多,应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功能或为“削”和“拍髀”;铜质短环首刀数量较少,且多出现在等级较高的墓葬中,作为墓主身份等级的象征。随着丧葬观念的变化,东汉时期随葬短环首刀以铜质居多并逐渐平民化、明器化,且不再具有身份等级象征意义,仅为一般随葬明器。  相似文献   

9.
浙江奉化南岙石菊花地墓群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8座(其中M11无法确定墓坑和葬式,从出土器物组推测为唐代土坑墓;M7为近现代墓),简报主要内容为两汉时期的14座墓葬,六朝时期的2座墓葬。两汉时期墓葬包括土坑墓6座、砖室墓8座。其中土坑墓多数被破坏,个别墓坑中留有二层台,随葬器物有陶器和釉陶器,器物基本组合为鼎、盒、壶、罍、罐、瓿等。砖室墓亦多遭盗扰破坏,平面形制主要为凸字形,随葬器物有陶器、釉陶器、青釉瓷器。六朝墓葬共2座,均为凸字形,随葬器物均为青瓷器。作者在结语中从发掘的两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分期,分别是西汉晚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西晋时期共计三期。《简报》的发表,无疑大大丰富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资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葬俗、随葬器物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澧县出土和发现的古代印章多收藏于澧县博物馆。其质地有铜、铁、玉、石、木等,其性质有官印、私印、艺印等。现将四枚较有价值的铜质官印介绍如下,并略加考证。  相似文献   

11.
浙江奉化南岙石菊花地墓群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8座(其中M11无法确定墓坑和葬式,从出土器物组推测为唐代土坑墓;M7为近现代墓),简报主要内容为两汉时期的14座墓葬,六朝时期的2座墓葬。两汉时期墓葬包括土坑墓6座、砖室墓8座。其中土坑墓多数被破坏,个别墓坑中留有二层台,随葬器物有陶器和釉陶器,器物基本组合为鼎、盒、壶、罍、罐、瓿等。砖室墓亦多遭盗扰破坏,平面形制主要为凸字形,随葬器物有陶器、釉陶器、青釉瓷器。六朝墓葬共2座,均为凸字形,随葬器物均为青瓷器。作者在结语中从发掘的两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分期,分别是西汉晚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西晋时期共计三期。《简报》的发表,无疑大大丰富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资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葬俗、随葬器物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90年代,青州市博物馆对山东省青州市体育场建设过程中破坏的一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仅存墓底铺砖,具体形制不明。发掘过程中无随葬器物出土,仅从现场征集回一批此墓出土的马具。现将这些器物介绍如下。一青州体育场墓葬出土马具共90余件,包括鞍具、辔具、鞧饰等,均为铜质,通体或局部鎏金,部分器表有錾刻纹饰。马镫2件。形制、纹饰相同。扁条状长柄,上宽下窄,上端有一横穿,下端接椭圆形镫环。  相似文献   

13.
2002年5至6月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北郊配合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时,清理了一座编号为M54西汉早期墓葬,其中出土了一些铜质男根形和一些管状动物骨骼镂雕而成的骨质器物。这些铜质器物在考古发掘中较为少见,而此类骨质器物则为首次发现。令人称奇的是,还有一件套合的铜质、骨质器物。此次发掘的汉墓为郑王墓葬群中的一座。郑王墓葬群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街道办事处郑王村东北,西临雅荷城市新家园,北临凤城八路,南距唐长安城大明  相似文献   

14.
根据横岭山墓地随葬器物的特点,将墓葬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墓葬主要随葬礼器和玉器;第二等级墓葬以原始瓷食器为主;第三等级墓葬随葬青铜兵器、工具以及陶质生活用具。各级墓葬数量的变化代表了社会阶级的产生和演变,随葬器物的变化则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53年泰州森森庄农民在村头小河边挖到一座北宋纪年墓,一年后又在其东侧挖到另一座同类墓,出土了不少随葬器物。1958年市博物馆成立,当时文教部门收集的一批随葬器物移交我馆收藏。在最近的文物普查中,我们对森森庄宋墓进行了调查,并对馆内收藏的出土器物进行了整理。这批文物具有较高的价值。现将调查情况及出土器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期的《湖北云梦西汉墓发掘简报》,刊登了该墓出土的木方的照片和摹本。木方上有些文字已漫漶,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仅就其中所记的随葬器物与出土物的关系以及其中几条略作考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木方的内容为记载随葬器物的名称、数量、大小和质料等,也就是随葬器物清单,  相似文献   

17.
海原石砚子墓地清理了10座汉墓,虽大多经历盗扰,但仍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随葬器物。出土器物以陶罐、壶、灶、铜镜、带钩、车马器、五铢钱等器物为主。在随葬器物和体质人类学上都表明石砚子墓地的居民是深受汉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合影响的一群混合人群,对研究宁夏地区汉代的墓葬习俗以及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0年5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全岗遗址发掘了一座宋代砖室墓。墓葬保存较好,出土4件随葬器物均为白瓷器。根据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特征,推测其年代为北宋中晚期。  相似文献   

19.
宋蓉 《文物春秋》2013,(5):11-18,58
本文通过对冀中南地区中小型汉墓的墓葬形制和典型随葬器物的类型学研究,将之分为六期,分别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东汉早期、东汉中期及东汉晚期,并概括各阶段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甘肃武威磨咀子遗址由中日联合考古队共同发掘,其中2003年度共发掘汉墓25座,墓葬均为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墓葬均由墓道、照墙、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器物有陶器(还有釉陶)、铜器、木器和漆器等。根据墓葬的结构、葬式和随葬器物的特征可推断其年代大概在新莽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