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史博览》2013,(4):47-47
十年“文革”在一代人身上和心间留下巨大的创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极端扭曲。漫画家方成作品《家庭》中,夫妻同床却互相仇视,亲子相处也派垒分明。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法”与“无法”[德国]卜松山法度与自然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和创作中的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至少在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中,法度与自然就像一个铜钱的两面一样,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密不可分。法度与自然又不仅仅是一个纯文艺问题,实际上贯穿于整个中...  相似文献   

3.
何方 《炎黄春秋》2011,(5):14-15
周恩来和张闻天都是见过大世面、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观念的人,外交思想比较接近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不知是否出于历史的原因(张闻天做过党的总书记,两人同为延安整风中挨批的主要对象),他们一直都是互相尊重和互相照顾的。据胡乔木在纪念张  相似文献   

4.
麦积山石窟所有洞窟几乎都绘有壁画,但由于长期自然和人为破坏,现仅保存1000余平方米,其中以北朝居多。这些壁画作品中,以经变画最为重要。它是中国石窟经变画由十六国到隋唐时期的发展过渡阶段,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官场的腐败中,官员的身边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员身边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勒索百姓,有的官员甚至与身边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贪赃枉法,祸国殃民。  相似文献   

6.
樊仲然 《神州》2012,(18):275-276
在客观世界中,千事万物有着不同特征,在这些不同特征中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当我们反复接触某些亭物,感受这些事物的特征后,在观念上就把这些事物的相通之处联系起来,产生习惯性的感觉挪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感觉移借”。“感觉秽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的感觉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事物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后被“移借”到修辞学中,称为“通感”。  相似文献   

7.
李雅瑾 《风景名胜》2015,(3):150-153
在上茅家埠,享受清厦旷朗于自然之中在半野,思想碰撞于艺术之中在人的气息所在之处,远离城市的浮躁与喧嚣第一次知道"半野艺舍",却并不是因为它的"舍",而是因为它的"艺"。无意间看到的小众"三线TV"的创作——以调侃的方式拍摄的三线题材的影像作品引发了我涉奇的心理,在好奇心驱使下的搜索,成就了我与半野艺舍的第一次相遇。而二者的联系也很简单——"艺",古有以文会友,今就有以艺会友,而半野艺舍就  相似文献   

8.
安赟 《丝绸之路》2014,(24):54-55
一幅风景油画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构图、色彩、表现技巧等因素的高度和谐与完善。作品内涵的表现是指这些画面构成因素的具体而充分的发挥,以及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再现。风景油画写生创作有别于摄影,它在忠实于自然景象的同时,在作品中渗入画家自己的感受,将感兴趣的景色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本文是对风景油画写生创作取景与内涵表现的具体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作者     
《风景名胜》2013,(5):14-14
青简/医生、摄影师。愿读万卷书,志行万里路,文字及摄影作品曾在多家媒体发表,并出版有个人摄影文集《江南》。本期作品:《江南七章》谢罡/《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撰稿人,广泛与多类媒体合作。主要拍摄西部自然与人文专题,以214国道沿线和西南地区作品见多。本期作品《金沙江河谷那些隐秘的纳西族村庄》  相似文献   

10.
真诚无价 著名的蒙古族女诗人、作家萨仁图娅是我的一位好友,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就在报告文学年会上相识,以后也曾有书信来往.萨仁图娅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如果说是几次接触,倒不如说是读了她的作品之后.特别是她的新著<幸福八卦>,简直就是她自我修养的自白,为人处世的准则,品评它,自然会受益匪浅.文如其人,书如其品,这品是指人的品德、品格、品行、品质,其实还是指人而言.萨仁图娅的作品及友人对这些作品的评述,映现出她的思想、品德、才智,从而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了萨仁图娅其人其文.她给予我的首选印象是她的人品高尚,而人品决定文品,她的文品自然也就纯正.  相似文献   

11.
<正>摄影对他来说是一口新鲜的空气,一种强烈的观察现实的欲望。几年来,韩绍文背着相机徜徉于山水之间,记录了南极洲冰天雪地的奇异风光,风景优美的东南亚,动物天堂肯尼亚,喜马拉雅山山麓尼泊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作品。通过小小的镜头,他捕捉到了自然的色、绚丽的光、真实的情,以及对这个世界的重新认识。爱生活,爱大自然,韩绍文相信,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能对自然山水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感受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心情。摄影不应该只是记录,它更应该是摄影师情感的表达,是摄影师用手中的镜头与自然界的花草、动物沟通的方式。好的摄影作品应该是在饱含深情中拍摄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国家战  相似文献   

12.
<正>摄影对他来说是一口新鲜的空气,一种强烈的观察现实的欲望。几年来,韩绍文背着相机徜徉于山水之间,记录了南极洲冰天雪地的奇异风光,风景优美的东南亚,动物天堂肯尼亚,喜马拉雅山山麓尼泊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作品。通过小小的镜头,他捕捉到了自然的色、绚丽的光、真实的情,以及对这个世界的重新认识。爱生活,爱大自然,韩绍文相信,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能对自然山水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感受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心情。摄影不应该只是记录,它更应该是摄影师情感的表达,是摄影师用手中的镜头与自然界的花草、动物沟通的方式。好的摄影作品应该是在饱含深情中拍摄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国家战  相似文献   

13.
吴烨言 《史学月刊》2022,(6):132-136
<正>卡尔·林奈是18世纪西方最富盛名的博物学家之一,因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提出的生物分类法,被誉为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然而,一直以来较少被世人关注的是,在《自然系统》这一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之作中,林奈同样展现了一种人种分类思想。这一人种分类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在整个自然系统的大框架下对人进行分类的,它将人置于动物世界之中,使人和猿猴等其他动物处在同一水平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人在自然世界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4.
董春阳 《神州》2013,(4):6-6
一次创作是直观视觉感,而二次创作便是想象中的多种感官的共同调动。二次创作时刻是艺术家和观众互动的时刻。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赋予作品不一样的解读,作品因为不断的被诠释而如源头活水般不断流淌着生机与活力。《拉奥孔》便深刻地论述出二次创作对艺术的实现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灿烂的河陇文化李永良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圈。它们互相影响、互相融和、交相辉映,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灿烂的河陇文化,正是河陇地区以它本土文化的精神,在与华夏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中,...  相似文献   

16.
张中胜 《黑龙江史志》2013,(23):161-162
在自然权利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古典自然权利理论与现代自然权利理论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讲,这个差异是从霍布斯开始的,他否定了古典政治"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的假设,指出人的本性即是自我保全,否定了古典政治所认为的:人只有在政治生活中才能实现最高的善,指出了个人权利的正当性。在霍布斯看来,自然权利既是政治原则又是道德原则,它既是建立国家的目的,又是社会的正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刘世存 《神州》2011,(27):98-100
书法之美是来自自然之美和人的意识形态的情感形象之美。鸟兽的爪印蹄坈,是自然界中原创的具象事物的踪迹特征,它是人找到了能够暗示和标识人的情感意象的形象。客观自然的形象在经过人的想象和改造形成精神化的再造自然,并逐步抽象为书法符号,历经长期的变革与创新又逐步升华到了书法艺术。继承守恒书法艺术的本体、客体及时代性特征。领悟书法艺术的美学原则、存在规律及发展规律,以书法理念探索创造书法艺术。在书法多维空间特征的美学原理中达其抒情写意,不断的从客观事物形态中汲取美的元素进行抽象凝练,至极线条的构架来完美书法的抽象型质。  相似文献   

18.
何方 《湖南文史》2013,(12):50-51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和张闻天主要都在外交战线工作,他们都是见过大世面、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观念的人,外交思想自然比较接近。再加上不知是否出于历史的原因(张闻天做过党的总书记,两人同为延安整风中挨批的主要对象),他们一直都是互相尊重和互相照顾的。据胡乔木在纪念张闻天的文章中说,1958年中央决定陈毅接任周恩来兼的外交部长时,  相似文献   

19.
中國的建築藝術,為東方獨立系統之一。在時間上,遠在商代中葉,這系統便已存在。從那時起,它雖長時間為統治階級而服務,但也是人民大衆不可缺的生活工具。同時為民族文化留下了許多偉大精美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當時勞動人民用智慧和勞力創造出來的寶貴成績。而在空間方面,它的流布範圍,包括中國本土和朝鮮、日本、越南等處。現在使用這建築系統的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這樣看來,它不但對本國文化,担負過相當使命,就是對人類文化,也曾作了不少的貢獻。人類最初的建築,是在嚴酷的物質條件之下創造出來的。就是說古代人類,只能利用自然環境所賦予,而為當時他們勞力和工具所能取得的材料,來建造房屋,抵抗氣候的凌轢。但是各民族的自然  相似文献   

20.
杨卫军 《攀登》2011,30(4):59-63
马克思以前的自然概念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联系。马克思“感性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界与人的相关性;“人化的自然”强调了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历史的自然”体现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法;“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分离的克服;“价值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守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