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史稿·乐志一》:“而满洲旧舞,是曰《莽式》,率以兰錡世裔充选,所陈皆辽沈故事,作麾旄弢矢踷(足霍)马涖阵之容,屈伸进反轻骄俯之节,歌词异汉,不颁太常,所谓缵业垂统,前王不忘者欤”,这段记载确切说明了满族传统舞蹈《莽式舞》从表现内容、表演形式,直到具体舞蹈动作,都体现了“战斗之容”,是“发扬蹈励,以奋其武”的民族精神的艺术折射。 流传下来的《东海莽式》反映了满族人民渔猎及战斗生活。《东海莽式总歌诀》中写道:“单双奔马是武步,弓马刀枪临阵前”。“十八势”中的第五折“单奔马”、第六折“双奔马”则全为“战斗之容。“单奔马”:“狩猎跃马窝集中,单手驱马快如  相似文献   

2.
满族世居白山黑水之间。其地山高林密,江河纵横,禽兽麇集,鱼蚌游衍。数千年来,渔猎一直是这一古老民族的重要经济生活。早在先秦时期,满族先世肃慎,即以“楛矢石砮”精于射猎而闻名于中原王朝;汉、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承其先世之俗,“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而金代女真,尤“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以射猎为国俗;清代满州,虽渐以农耕为业,但仍然保持尚骑射、好渔猎之风。其渔猎之法,世代传习,因时制宜,形成了颇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渔猎风俗。一,狩猎  相似文献   

3.
满族传统舞蹈动作上的民族特点,除前述外,还有三点比较突出,须着重指出。 其一 双臂摆动幅度大,常一臂于前,一臂于后。清杨宾《柳边纪略》记载的《莽式舞》基本动作:“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满族《秧歌》的基本动作也是如此。《东海莽式》:“手抚前额勿过顶,反手靠背与腰齐”、“双臂回旋展翅走” (《东海莽式歌诀》)。清宫廷《喜起舞》:“左臂舞于额,右臂舞背齐”(排场口诀》),等等。都体现了满族传统舞蹈的这一动作特点。 其二 耸肩。申忠一《建州图录》记叙了努尔哈赤宴请朝鲜使臣时歌舞情景:“奴酋(指努尔哈赤——引者)便下椅子,自弹琵琶,耸动其启”。“耸肩”(缩脖,耸动肩膀,有双耸、左右交替耸等)、颤肩,摇肘是满族传统舞蹈中常见的动作。汉族舞蹈则少有耸肩动作。“抖肩”是蒙古族舞蹈的特征动作,但与满族不同,蒙古族的“抖肩”肩膀耸动频律较平稳,如骑马奔驰于草原之势,而满族舞蹈中“耸肩”、“颤肩”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满族是一个以渔猎经济为主,以农业、采集为辅的民族.在入关之前,满族及其先人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形成了喜吃猪肉、粘食、甜食与酸菜的饮食习惯;在婚姻和育儿方面具有骑射民族的特点.自入关后,与汉族杂居相处,其生活习俗对北京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代采捕东珠,是满族打牲的内容之一,亦是经济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打牲”即为渔猎,是满语“布特哈”的引申。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向以擅长渔猎而著称于吐。满族的采捕活动,就是由女真人的渔猎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所以要探讨清代对东珠的使用和采捕问题,就需要对女真人的渔猎情况,先做个梗概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评析满族骑射之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骑射”是满族的旧俗,源于射猎,由来已久,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骑射”在狩猎和军事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清代满族统治者将“骑射”作为“国策”定为“恒制”,以保持“马上民族”、“国语骑射”的本色。从而增强民族的内聚力,维护统治地位。后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骑射”在军事上的作用的减弱,并非它的衰落,而是进步的表现,作为体育活动,其文化娱乐,健体强身的功能,继续保留、传承下来,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语骑射”与满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清史和满族史的研究工作者中,有不少人认为满族的兴起、统一各部以及取得对全中国的最高统治权,都是由于满族先世女真人是一个狩猎民族,擅长骑射、兵强马壮,其武力无敌于天下的缘故。他们还认为,满族先世原本住在山区赫图阿拉一带,等到进入辽沈和中原地区以后,在汉族高度封建经济的冲击下,满族迅速向封建制转化。入关前后,满族统治者虽然不止一次地告诫本族人要保持“国语(满语)骑射”,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本族  相似文献   

8.
满族的骑射     
满族是一个强悍、勤劳、智慧的民族,娴于骑射。早在三千多年前,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先世,就已经使用弓箭了。据古代文献资料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肃慎人“贡楉矢石努”表示祝贺,这就是以楉木为杆、以青石为镞的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几经沧桑,满族虽然以新的民族共同体登上历史舞台,但骑射之习未改,骠悍风姿犹存。十七世纪中期,他们在经济、文化、军事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越野摧坚,夺取全国政权,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靠骑射这一特殊专长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满族的狩猎歌满族精于骑射,素有"引弓之民"、"森林中的人"之称,狩猎是其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是歌舞的重要内容。流传于辽宁省东北山区的一首民歌就反映了满族歌舞与狩猎之间的密切关系:哦,咳哟/香鞑子开花笑开了嘴儿/山里红开花挤眼眉儿/歪把梨开花小白脸儿/蒲...  相似文献   

10.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族源上说,先秦时的肃慎与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是满族先世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族称。满族居室与建筑是同满族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精神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化、、完善的。同时,与满族的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高寒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与满族居屋、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满族的居室与建筑别具一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征。 满族先人居室经历了一个由地下到地上,从简陋到复杂的漫长过程。虽然年代久远,史书汜载甚微。但从一些资料的片言只语中仍可窥其大略。肃慎、挹娄均处于原始氏族社会,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畜牧经济占有一定的地位,养猪较为普遍。由于地处高寒,生产力低下,生活艰苦,故其居室为约100—200平方米长方形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挹娄”满语为“穴”的意思:因“常为穴居”,故得名“穴中人”。但并非终年穴居,据《晋书》等记载,“夏则巢居,冬则穴居”。“巢居”类似从前东北山区常见之“马架子”、“窝棚”。挹娄穴居“以深为贵”,故“大家深至接九梯”(《后汉书》)。“挹娄……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其人不洁,作  相似文献   

11.
猎鹰     
吉林省永吉县土城子乡的打鱼楼,当地人称之为鹰屯。满族民谚说:“二八月,过黄鹰”,每年秋未科初,生活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上的鹰便飞到我国东北过冬。满族的先民是一个渔猎的民族,他们发源于北主的冰天雪地,也留下了一个“养鹰”的古老习俗。  相似文献   

12.
京津八旗官兵移民广州之初居住在封闭的“满城”之中,在经济上他们依赖“钱粮制度”;在政治上清政府通过“骑射训练”不断强化他们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必须多项行政禁令。“满城”的存在使广州世居满族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广州进行文化重构,“满城”制度是造成广州世居满族辛亥革命后悲惨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满族的文化类型及其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表明,满族先世久居“白山黑水”山区,长期过着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生活,这对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心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满族先世是属于森林狩猎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他们依靠天然的自然物作为衣食之源,崇拜自然界,笃信萨满教。然而,由于迁徒而改变了生态环境,从渔猎为生发展到农业生产,由单一的信奉萨满教演进多种信仰。对此,我们从世居东北的满族中看到了遗迹。宁古塔的满族在“耕作之余,尤好射猎”,他们所获猎物,“必饷亲友”,这是原始分配的遗留现象。  相似文献   

14.
吕萍 《满族研究》2012,(2):84-89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千百年来,满族及其先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吉林省是满族的故乡,长白山更是满族的发祥地。在吉林省满族文化中,传统绣品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枕头顶,还是烟荷包等,都反映了满族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满族人的渔猎生活、宗教信仰、尚白等民俗文化,在传统绣品中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  相似文献   

15.
再论满族歌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前曾撰写《满族歌舞》一文,发表于《满族研究》1987年第3期,对满族歌舞,进行纵向(线性)概论,粗线条地勾画了一个轮廓,许多问题未得深究;本文则对满族歌舞进行横向类归、拓展(点——面),对前文简略之处予以深化、补充,并对一些代表性的传统歌舞及其民族特色进行深入地论证、辨析。本文所引之歌谣、曲词均为前文所不载。是曰“再论”。 满族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大的范围,可分为:民间歌舞,祭祀歌舞和筵宴歌舞三类。  相似文献   

16.
骑射是满族的传统习尚。在长年的行师围猎中,满洲贵族锻炼出勇敢强悍的民族性格,形成重视武功的“尚武”精神。这种尚武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力量,激励着满洲贵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艰苦环境中奋起,并日渐强大,终于入主中原,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满族入关一百多年以后,随着  相似文献   

17.
清代八旗索伦的骑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宗旨的骑射教育,是清代八旗索伦历史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教育内容及其目标来看,通过贡貂之役、春秋会操、旗学教育等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的骑射教育,实质上是以马步骑射技能训练为主的军事教育。这种技能性的军事教育不仅为清王朝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能征善战的八旗劲旅,同时也对八旗索伦保持以渔猎化为核心的民族特征,维系以骑射为特征的化传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八、满族的传统服饰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轨靴。满族男子原以穿靴为主。一般旗人着尖头靴,以利骑射,另有一种薄底短筒的快靴,轻便利步,满语称“卡萨靴”,俗称“爬山虎”。靴有绒靴、革靴等,多做成前掐脸式样。清中叶后,满族男子平时穿家制的布鞋,多为素帮、布底、圆、方口式。官员穿方头靴。清王朝的官服制度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有长袍、马褂、顶戴、花翎、剃发、长辫等。其服饰相当繁琐,等级区别分明。  相似文献   

19.
有史以来,满族围场既是满族先民女真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培养女真人骑马射箭本领的摇篮。善于骑射是女真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特征,比起农业民族汉族,自然是个“长技”。一个后进民族,欲使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发展起来,它必须利用自己民族的长处,找到发展方向。建州女真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自己的民族由弱小部落发展为强大的“后金国”并进而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全国的清王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利用善于骑射这个“长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顺治十年(1653年)世祖福临手持弓,对内院大学士等官员说:“我朝之…  相似文献   

20.
风俗歌。风俗歌,又称“风习歌”、“习俗歌”,为反映传统风俗活动内容与特征的民间歌曲,可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种。前者是在特定年节、时令风俗活动时传唱,具有季节性;后者不受年节、时令所限,在婚嫁、丧葬、祭祀(满族祭祀活动大多有一定季节性)、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包括:“婚嫁歌”、“丧歌”、“仪式歌”、“祭祀歌”。“祭祀歌”等我们要专节另述,下面介绍一下“丧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