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福州是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留下了不少关于福州海神信仰文物史迹。一、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脉络汉代,福州港始称东冶港,《后汉书》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以东冶泛海而至。"1隋唐时期,福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福州怀安窑所产瓷器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地。唐大和年间(827—835年),福州继广州后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春明 《南方文物》2008,(2):99-109
一、百越先民航海、舟船的探索 在中原、“中国”华夏人文视野中,“四方”边缘的东南“岛夷”、“百越”以“善于用舟”而著称。《尚书·禹贡》语:“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淮南子·主术训》语:“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黔舟而浮于江湖”;《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载:“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相似文献   

3.
“吉贝”,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对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特有的一种木棉织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禹贡》载:“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织贝”,一开始被西汉的孔安国注曰,“织,细苎;贝,水(?)”。望文生义地认为是用细苎织成的布和做装饰用的贝壳两种物品,东汉郑玄即已辨其妄:“贝,锦名。诗云:萋兮斐兮成是贝锦。”此后,“吉贝”便一直被人们用于指称木棉织品或木棉树,如元王祯《农书》卷十:“木棉一名吉贝”,清胡谓《禹贡·锥指》卷六:“南夷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海南之夷人以卉服来贡,而织贝之精者,则入篚焉。”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禹贡》中言辞简略,其言“岛  相似文献   

4.
福建由于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从先秦以来,就逐步发展起水上交通运输,汉代开始,又有了对外贸易活动,至东汉时,福州已是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南朝陈时,印度僧人曾从泉州乘“大舶”经南洋回国。唐代,  相似文献   

5.
刘祖陛 《福建史志》2020,(2):1-6,71
福州是福建省会,帆船时代福州国际贸易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是以朝贡贸易为主。福州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始于后汉,发展于唐五代,明清时期福州作为郑和下西洋重要基地和中琉朝贡贸易唯一官定港口而鼎盛。郑和船队驻泊长乐和中琉贸易定点福州,奠定了福州在海外贸易史上的历史地位。国际贸易兴盛带动港口建设,贸易港从福州内河向滨江滨海发展,先后出现东冶港、甘棠港、河口港、太平港、马尾港等名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港和出发地之一。福州人有精湛的帆船制造技术,熟知天文地理,并掌握高超的航海技术。他们从事海外贸易,穿洋过海、贸迁四方,形成代代相传的海洋文化传统,这是福州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6.
唐天宝年间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海外贸易成为唐朝与海外诸国进行商贸往来的主要渠道,中外经济交流重心逐渐向东南沿海转移,这种形势为福州与中原文化交流和海外贸易的大发展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使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并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  相似文献   

7.
<正>福州一直是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有着悠久的港口历史和发达的造船工业。历代福州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不畏艰险,跨越海洋,从事瓷器、丝绸、茶叶、香料等商品的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传播,留下诸多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本文通过对明代以前文献、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物史迹的整理研究,旨在揭示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论证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地位。一、悠久的港口历史  相似文献   

8.
黄骅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丰镇遗址于2019年5月入选全国24个城市的55个“海丝”申遗史迹点。文章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等方面,以瓷器贸易、盐业经济、交通运输和港口功能等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海丰镇遗址在隋唐至金元时期在通商的基础上,利用其滨海的地理优势和盐业经济这一强大后盾,逐步发展成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港口集散地,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及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徙,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局面。西晋以后,南北分裂,民族矛盾尖锐,这在南北史学中也鲜明地反映出来。当时北称南为“岛夷”,南呼北云“索虏”,表现出南北双方统治者及史家的深刻的民族偏见。如北齐魏收撰《魏书》中,有《僭晋列传》、《岛夷传》述东晋南朝历史;沈约《宋书》有《索虏传》、梁萧子显《南齐书》有《魏虏传》述北魏历史。《宋书》、《南齐书》又有《夷蛮传》、《蛮传》述南朝南方少数民族史。这种情况在当时毫不足怪。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民  相似文献   

10.
张雅真 《南方文物》2013,(4):188-190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福建与台湾源远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相似文献   

11.
李军 《南方文物》2005,(1):76-82
自西汉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先后出现了十余个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的大小港口。这些港口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历经兴衰与更迭,至宋元时期,最终形成了广州、明州(宁波)、泉州三大贸易枢纽港。这三大港口不仅是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主要起迄港。  相似文献   

12.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其中冀州和扬州之下记载了两处"岛夷"。《禹贡》的内容被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写入《史记·夏本纪》和《汉书·地理志》。《史记·夏本纪》引用《禹贡》时,冀州作"鸟夷",扬州作"岛夷",《汉书·地理志》引用《禹贡》时,冀州、扬州均作"鸟夷"。《史记》和《汉书》都是权威著作,遂引起千年争论。刘起釪先生《尚书校释译论》是当今《尚书》学集大成之作,在处理这一千古悬案时,认为冀州之下作"鸟夷"没错,但是扬州之下应该作"岛夷"。一字之差,却关系到中国上古史的根本大局。本文分析了刘先生提出的论据,认为刘先生主张的"扬州岛夷"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广州是我国历史上最名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是一个两千年长盛不衰的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停泊地,其至今仍保留着许多重要的对外交往、贸易的史迹。其中南海神庙即是最有代表性的遗迹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陆芸 《丝绸之路》2013,(2):13-16
“海上丝绸之路”一词是舶来品,它最早由外国学者开始使用,我国老一辈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采用的是“中西交通史”、“南洋交通史”、“海交史”等称呼。20世纪80年代,国内有学者开始使用“海上丝绸之路”,但此词的普及是在联合匡l教科文组织实施《“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项目》后。本文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北海、广州、漳州、泉州、福州、扬州、宁波、蓬莱八个城市为中心,对近30年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5.
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也是举世公认的历史结论。重温历史上台湾三次回归祖国的过程,无疑会使我们对上述历史结论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份,由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及其他附属岛屿等组成,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 大量考古出土文物表明,自新石器时代起,台湾便与祖国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大陆同时代的文化完全相同,是大陆文化的延伸。 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其中写道:“惟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岛夷”指的就是台湾。这是我国史料中关于台湾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16.
米兰 《风景名胜》2011,(9):69+68-69
细数这条线路上的几个点,无不与大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站宁波,因海而兴,因海而名。宁波之名,缘自于“海定则波宁”这句话。历史上,宁波一直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早在唐宋时期就被列为全国三大贸易口岸之一,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起泊地。  相似文献   

17.
志选 《福建史志》2004,(2):17-20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境内多山,耕地面积小.沿海有“以海为田”的习惯.从事渔业和海上贸易。在绵延2000余里的海岸线上,有厦门、泉州、福州、三都澳等历史上著名港口。泉州在宋元时期即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美誉,万贾云集,商通四海,盛极一时。宋元韦占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设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这是福建省最早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标志着福建对外贸易置于国家管理之下。此后,受朝代更迭和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其他大港的竞争,市舶司机构曾几度罢而复置。  相似文献   

18.
吴春明 《江汉考古》2023,(4):49-64+121
环中国海古代分域发展的“四洋”航路,构成海洋全球化之前东亚海洋文化的传统格局。新石器时代夷、越先民,初创了从黄海之滨到南海北岸的原始海洋文化与初期航海实践,从近岸陆岛穿梭到远海、远洋逐岛梯航,见证于丰富的史前、上古沿海考古发现。夷、越土著先民多区系的原始海洋文化,是汉唐以来“四海”“四洋”分域航路发展的史前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海上丝绸之路”著称的中国古代航海与航路,并不是“丝绸之路”在内亚大陆“衰落”“堵塞”后的地理“转移”与陆海“变迁”的被动结果,而是环中国海海洋土著先民固有文化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正>三国时期,南海的海上贸易重心从徐闻、合浦转移到广州。这种转移首先是受公元217年孙权把交州的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广州)的影响,州治的迁移使这里成为岭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其次,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战乱不停,大量中原人南迁岭南,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的需求;此外,南方政权和贵族对财富与异宝的追求,也推动了岭南地区的海上探索与海上贸易。据《宋书·夷蛮传》载:  相似文献   

20.
提起福建,不少旅游爱好者想起的首先是省会福州和副省级城市厦门,而低调的泉州则没那么受人关法。实际上,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马可·波罗游记》称它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这里的瓷器和茶叶曾经载着“中国”这个名字漂洋过海、走遍世界泉州的版图多次变迁,连本地人也未必能尽数这座城市的行政区划,可我却因为铁观音而对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