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梁朝沈约《宋书》载:"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1,表明温麻县设治在温麻船屯址,并以温麻船屯名名县。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连江"条载:"本汉县地,晋分立温麻县,唐武德六年移于连江之北改为连江县。"2又据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曰:"按有温麻县在今霞浦县,西晋置。"3可见温麻县原治在霞浦,唐武德六年(623年)移治连江,改名连江县。而宋梁克  相似文献   

2.
西晋太康四年,在东吴建立的温麻船屯地置县,以船屯名温麻县。由于史书没有记载"温麻"名称由来,时过境迁,后人对温麻船屯以及温麻县取名产生疑惑。直至今天,史学界没有明确说法,而在当地出现了许多猜测。本文在笔者查阅大量古籍和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当地现实生产生活和实地考察,试着解开"温麻"取名之惑。  相似文献   

3.
古暨阳湖考     
史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延陵乡改置毗陵县(现常州)。在县东置乡。因境内有暨阳湖而名暨阳乡。西晋太康二年(281),又在暨阳乡的基础上划入沙中和无锡一部分置暨阳县。从暨阳乡到暨阳县.从农耕文明的沙洲县到现代文明的张家港市.  相似文献   

4.
2003年元旦记者应霞浦县刘冰华副县长之约,赴霞浦观光,虽说是走马观花但霞浦之美令人陶醉。霞浦,古称福宁。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北部,已有1700多年的建县史,曾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地理环境,蕴育了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5.
回眸沧浪     
苏州沧浪区以境内有宋代名园沧浪亭而得名。沧浪区秦属会稽郡吴县,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割吴县地置长洲县,境域分属吴县、长洲两县。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置元和县,县治在十郎巷(今元和路),境域分属元和、长洲、吴县三县。宣统三年(1911)11月,裁撤苏州府和元和、长洲、吴县三县,设苏州,境域属苏州。1912年改苏州为吴县,境域属  相似文献   

6.
巴中市,地处四川北部,米仓山南麓。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置汉昌县。北魏正站二年(505年)于汉昌县治置大谷郡,延昌三年(514年)置巴州。南朝梁后期,巴州境域,南接今南部县,西南有今蓬安县全部,并延伸至今南充,武胜等地。唐代盛时,巴州境域除辖今巴中市、平昌县外,还有今万源西部、南江西南部、旺苍东南部、仪陇东北及东南,达县桥湾河以北部份。其后州郡更迭,至民国二年才改州为县。巴中市有“石窟之乡”之称,市境内现调查出保存较好者计58处,617窟龛,8663躯。其中,隋、唐时…  相似文献   

7.
胡克均 《古今谈》2010,(3):60-61,25
宁海自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县治(县衙驻地)历经两废三迁。晋治白峤,唐初治海游,唐永昌元年(689)设治广度里。当时修建了一座供官员办公、军队驻防的城堡名日缑城。然而后人乃至当代人,却不知其名的初衷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景茂礼 《沧桑》2012,(1):103-105
山西灵石置县始于战国,至今已历2400余年,沿革为平周(约前475)—界休(前247)—介休(265)—永安(538)—灵石(590)。今介休张壁村自古为灵石境域,元朝至元二年(1265)始划归今介休。张壁古堡约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地下长达三千余米的古代军事地道网约建成于东魏武定八年(550),工程主要出自"朔州军人"之手。  相似文献   

9.
正唐天宝元年(742年)八月二十四日,温麻县更名为长溪县,是以现福建省宁德市境内"长溪"名县,此应无疑义。然而,为何以"长溪"命名长溪县,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在唐长溪县县南四十五里入海之长溪,即现霞浦县长春镇之长溪是唐长溪县取名之据;另一种认为交溪即"长  相似文献   

10.
李秉衡.字鉴堂,生于1830年(道光10年)、殉国于1900年(光绪26年)。祖籍早系顺天府(北京一带).后迁居山东福山县桃源乡。其曾祖李协于乾隆39年由山东渡海闯关东、定居奉天岫岩厅(后改为州)南部石嘴屯.耕读为业。其父李辉德.求学考举人.因“岫无学额寄著海城籍。”①后任江苏一带知县等职,为官清廉正直.对李秉衡影响至深。李秉衡做官随父报籍.故各史籍误记为“海城籍”。1906年(光绪32年)将岫岩州南部划为庄河厅.石嘴屯归其辖属,因此说李秉衡是庄河人(现为辽宁省庄河市)。②李秉衡出生于石嘴屯,自…  相似文献   

11.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1福宁府始建,原设于霞浦松城,辖霞浦、福安、宁德、寿宁、福鼎五县。第二十五任郡守为乾隆年间的李拔。李拔字清翘,号峨峰,自称“农家子”,四川犍为人。出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人,乾隆十六年中进士。这位“农家子”自幼家境贫寒,怀有“萤火凿壁,面壁十年图破壁”之志,饱学诗书,历任湖北长阳等府同知。  相似文献   

12.
汉晋下隽县地望辨张伟然汉晋下隽①故城的地望,自来学者多认为在今湖北通城县西。卞鸿翔先生在《汉晋下隽县地望考》一文②(以下简称考文)中提出:汉代的下隽县治在今湖南岳阳的新墙河口,直到西晋太康元年才迁治今湖北崇阳。此文牵涉到不少资料的地望定位,自称“使我...  相似文献   

13.
正霞浦县,福建省宁德市辖县,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之一,闽东文化中心。据《霞浦县志》记载:"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江,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霞浦,是中国滩涂风光最典型最集中的地方。滩涂一般多指沿海滩涂。滩涂既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涨潮时滩涂和大海浑然一体,辽阔得有如水天一色,退潮时滩涂又成了海水的弃儿,遭雨打被日晒,裸露出经年的风霜。  相似文献   

14.
谢仲 《文史春秋》2012,(1):22-28
桂中柳州市东北,耸立着一座能俯视山脚下数十里山川的大山,人们称之为大头岭。在大头岭深处山腰间,有星星点点的茅屋,这就是我的家乡——崖面屯。该屯属鹿寨县(原属雒县)江口乡丹竹村民委管辖。60多年前,我曾经在这屯子里亲身经历过一段地下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5.
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澧水注》“澧水自县东运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水,即为县名。太康四年置。”诸句下疏云:“充县废省,今临洼县则其地也”;又云:“晋但有临澧县,《晋志》充县、临澧并载,失之”。俱误。按汉充县,治令桑植县。晋时临澧县治与此同。据《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领有充县,后汉仍(见《续汉书·郡国志》)。《水经·澧水注》云:“澧水自(充)县东迳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为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  相似文献   

16.
沈志 《福建史志》2008,(3):62-62
福建地震的历史记载年代久远,资料丰富。晋太康八年五月壬子(287年6月4日),建安(今建瓯)地震是福建省史籍记载中最早的一次地震。据史籍记载和现代地震仪器记录,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自宋建隆四年(963年)至1998年6月,  相似文献   

17.
《晋书》卷十五《地理志》载荆州天门郡所统五县中 ,有充县和临澧县。考诸史籍 ,充县和临澧实为一县 ,以之并列为二县 ,似误。最早对充县和临澧县的关系予以关注的是北魏的郦道元 ,他在《水经·澧水注》载“充县废省 ,临澧即其地 ,县即充县之故治 ,临侧澧水 ,故为县名 ,晋太康四年置”。从这条材料可以看出 ,郦氏认为临澧县即充县故地 ,二者在地域上实为一地 ;晋太康四年所置之临澧县是在充县废省后设立的 ,二者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郦道元是北魏人 ,他之所记为前代之事 ,其说应为可信。另据最新据日本国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宋本影印之《…  相似文献   

18.
成化《重庆郡志》和万历《重庆府志》两志由于明末清初战乱,早在清代嘉道时就已经流传甚少而不被入知晓,对其研究更是缺失。目前,成化《重庆府志》只有5卷残卷(藏国家图书馆),而万历《重庆府志》有64卷残卷(藏上海图书馆)。历史上重庆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迟缓,所以,明代重庆地区的方志文献的价值较大。两部明代方志残卷的资料在研究重庆地区经济史、县的境域、县以下的乡里、宋蒙战争、灾异等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缓解户部财政压力,嘉隆时期明廷开展整理屯政运动。嘉靖二十九年(1550)之前,清军御史增加了督查屯政的职能,涉及区域从甘肃扩展至大同以西。屯政整理通常是地方官员自发组织,朝廷支持。嘉靖二十九年(1550)以来,迫于严峻形势,明廷派遣巡按御史和刑部官员强制督查九边屯政。隆庆以来,明廷初步纠正了督查官员职能重复的弊病,也注意整理腹里地区的屯政。嘉隆时期的屯田收入较正德时期虽有了显著增长,但与洪武永乐时期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屯田虽然具有重要地位,但无法替代户部年例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郁南位于广东西部西江中游南岸,面积1963.4平方公里,至2004年末全县人口48万多人。远在晋永和七年(351年)就建立都城县,隶属广州晋康郡。南朝及隋唐时期在县境设置过多个州、郡、县。宋开宝五年将都城、晋康二县并入端溪县,隶属康州晋康郡(南宋升康州为德庆府)。元朝属德庆路,明初属德庆府,后降为州。明万历五年(1577),平定罗旁一带瑶族起义后,开始建筑城池,划定地区,建立西宁县,属罗定州,沿袭至清末。民国3年(191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