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惟一一部描绘南京光复的小说——《金陵秋》■文/经盛鸿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东南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起义,上海与苏州、杭州等江浙各城次第光复。唯有南京在张勋等清廷死党的把持下,成为清王朝在江南最顽固的堡垒。江浙各地革命军遂组成“江浙联军...  相似文献   

2.
蔡建萍 《南方文物》2010,(3):157-158,152
<正>万安位于江西中南部,赣江穿县而过,古代以水路交通为主,交通十分发达,上通两广,下达江浙,转程鄂州,各地做大米、毛猪、竹木、土纸生意的商人,南来北往,相互交流,千百年来,极大地丰富了万安的饮食文化,众多的美味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持续凋敝,已处于崩溃的边缘。许多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为图恢复和振兴,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农村。一时间,全国各地兴起了乡村改良运动的浪潮。乡村改革实验星星点点,遍布大江南北……有官方主持的,如行政院农村复兴运动、江浙的县政改革实验、山西的村政改革等;有民间倡导的,如山东乡村改革运动、定县平民教育、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等。其它  相似文献   

4.
张科 《东南文化》2021,(6):77-87
通过对墓葬要素的通盘考察和综合分析可知,瑞昌马头"西晋"墓的年代应为孙吴晚期.该墓的平面形制取法鄂城地区,随葬明器则多见江浙地区文化因素,故其丧葬文化兼具鄂城和江浙地区特色.马头墓墓主来自江浙一带,是对其丧葬文化特点最为合理的解释.江浙人士葬身都城以外的他乡之地,在孙吴时期并不鲜见,是孙吴不归葬的真实体现.孙吴不归葬的原因不止是"戎事军国异容"的时局,更在于统治者的强烈忧患意识.马头墓的年代调整为孙吴后,江西地区孙吴、西晋墓葬在模型明器之有无上的差异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与江浙地区的情况截然不同,反映了西晋一统后南方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试论明清徽州市镇与社会转型──兼与江浙市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明清徽州市镇与社会转型──兼与江浙市镇比较杨春雷明清市镇史的研究。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然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江南平原市镇。却鲜有涉及江南山地老。本文拟考察江南山地的徽州市镇。并将其与平原地区的江浙市镇对比研究。进而探讨不同的自然人文条件下市镇经济与...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向以北为尊,大凡一些重大考古皆在中原和北方地区,而江浙地区,长期被人视为东夷之地,很少出现在考古学家的学术视野之内。1936年,杭州老和山下的考古发现,证明江浙存在着不亚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从而极大地推早了江浙古代文明史,为翌年发现著名的良渚文化遗址创造了契机。这一考古新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视,也引起了日本人的垂涎。1938年,日本庆应大学考古学教授松本信广一行在日本军队刺刀的保护下,公然对此进行发掘,他们不仅掠夺了中国的文物,而且也严重破坏了历史遗迹,本文首次揭露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六次大会开会的时候,向忠发、陈绍禹(王明)等,逢人便说:"中山大学,问题大得很,里面有一个国民党的江浙同乡会的小组织,参加的达一百五十多人。"他们认为清除这些江浙同乡会分子,是一件重要的事。向忠发回国时,还郑重其事地要求我(张国  相似文献   

8.
从考古发现看吴越文化在闽地的传播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福建为闽族居地,江浙为吴越族居地,两地文化关系密切.本文从考古发现探讨吴越文化在闽地传播影响.一、土墩墓与原始瓷器土墩墓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内涵,其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在福建北部的光泽、政和等地也有类似遗迹,表明土墩墓的分布范围可能扩大至河北,它是吴越文化在闽地传播的结果.福建出土的两周原始青瓷器,与江浙等地相比较,既表现出共同的时代风格.又带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一部分可能从江浙地区输入,一部分则是在吴越文化影响下由本地烧造的.上述具体论证见拙作《福建地区出土原始青瓷的初步研究》.这里不复赘述.  相似文献   

9.
2003年12月16日至20日,由民进省委牵头,组织省化厅物处、省志办等相关部门,对江浙地区部分历史化名镇(江苏木渎、震泽、黎里、同里,浙江南浔、乌镇、西塘)进行了考察调研。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和挖掘江南名镇的化内涵,了解各地贯彻执行《江苏历史化名城名镇保护条  相似文献   

1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东南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起义,未及一月,上海与苏州、杭州等江浙名城次第光复。唯有东南重镇南京在张勋等清廷死党的把持下,击败了当地新军第九镇官兵的起义,成为清王朝在江南剩下的最后一座顽固堡垒。在同盟会的策动与组织下,江苏、浙江、上海各光复地区的革命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江浙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批批重要的古代遗址和墓地得到发掘,使得我们今天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古代的墓葬结构、埋葬方式以及死者随葬品的组合等埋葬习俗.本文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依据,对江浙地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探讨其发展及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前两三年,中国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和它们的工具——清政府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清政府的统治力量愈益衰弱,全国的革命形势在酝酿成熟之中。1908年陈其美由同盟会从日本派回国内联络各地同志,1909年到上海设立秘密机关,策动江浙一带的革命运动。经过谭人凤、宋教仁、陈其美等人的推动,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它对促进上  相似文献   

13.
一、概说自南宋以后,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江浙一带,由于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商业、手工业的繁荣,文化也相应发达.绘画史上所谓"元季四大家",江浙人各居其半."明季四大家",全是苏州人.清初的"四王吴恽"六大家,则都是苏常一带人.而且明清两代,江浙画家的派别也很多.以行省为别,有浙派、吴派.以地区为别,明代有吴门派和松江派,清代有娄东派、虞山派、常州派、金陵派和扬州派等,各树一帜,活跃于画坛.安徽邻近江浙,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也仅次于江浙,所以明清两代,安徽画派业很多.安徽的徽州一带,和浙江的杭州相近;芜湖、宣城一带,和江苏的南  相似文献   

14.
元代江浙地区各城市的城墙普遍遭到拆毁,或严重失修,至元末动乱,江浙各方势力混战角逐,官府方才开始重视筑城活动。此外,张士诚、朱元璋、方国珍等各割据势力都相当重视筑城的军事功能,但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筑城策略各不相同。筑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众生命安全,也是江浙各方割据对峙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是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的频繁筑城活动带来大规模的劳役征发,惊人的物资消耗,给江浙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而所筑坚城在朱元璋进攻下,未起到应有作用,徒留给世人“众志方可成城”的感慨。元末筑城对江浙诸城市的外围形态、空间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影响了明初筑城的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明代苏松江浙人“毋得任户部”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苏州、松江、江西、浙江人“毋得任户部”这一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苏松江浙人不得为户部官,苏松江浙吏不得为户部吏;但前者为“祖制”,后者是“成例”,法律地位不同。“祖制”针对的首先是苏松籍官员;“成例”针对的是苏松江浙的吏员,以及作为其后备力量的“市井之徒”。“祖制”在洪武后期有所松动,并成为建文时苏松江浙人仍得官户部的依据;永乐初对建文改制的全盘否定,以及由周忱戴衔户部而发生的变故,遂使“祖制”二百年不变。通过扼制“南人”特别是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士人,以缩小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达到南北平衡和政权巩固,是明代政治体制和统治方针的重要特征;苏松重赋及苏松江浙人不得官户部,正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6.
据说,在元朝末年,内地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蒙古人抵挡不住,向塞外撤退,把江浙人向边塞押解,其中一支渡过黄河后,就在吴堡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建立城堡,因江浙属吴地,这个堡就叫做吴儿堡。  相似文献   

17.
在国民党的“军统”、“中统”两大特务组织形成之前,蒋介石曾建立一个早期的特务组织——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密查组(以下简称密查组)。那时的戴笠仅是密查组的一个最低级的小特务。“密查组”的建立国民党的“军统”、“中统”两大特务组织是在1931年以后形成的,而“密查组”早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蒋介石到南京就建立了。那时国民党内的派系组织如雨后莠草,蔓生各地,如江西的“AB团”、江浙的“实践社”、黄河流域各地的“民主大同盟”,国民党军内更是山  相似文献   

18.
靳帅 《民国档案》2023,(3):127-140
江浙关系与全国政局相表里,自1922年以来两省关系深受直系与“反直三角同盟”牵动。1923年沪杭成为“反直中心”后,江浙关系恶化,以苏社集团为代表的江浙耆绅主张仿照东南互保先例促成江浙和平,他们推动两省军阀签订和平公约,相当程度上延缓了战争爆发。但1924年直系战败,“反直三角同盟”主政,为此张謇等苏社诸理事促使直系江苏督军齐燮元下野,避免了战争扩大。在此过程中张謇与苏社其他耆绅态度常不一致。这些政治运动展现出苏社集团的政治力量与江苏“绅军政权”的特质,也展现出晚清政治在北洋时期的延续性。齐燮元素与江苏耆绅关系密切,双方均以“保境安民”为要约。但江浙战争期间,军阀受派系利益求“保境”,士绅因地区利益求“安民”,军绅之间发生严重分裂。军阀无法安民,其存在的合法性亦发生动摇。  相似文献   

19.
明朝崛起于经济落后且屡经战乱的淮河流域,政权最初相应呈现出浓厚的粗鄙特征。出身贫寒的朱元璋秉持"小农政治意识",将之与蒙元"家产制"政治思想相结合,从而建立了空前专制的皇权制度。在标榜"恢复华夏"的同时,朱元璋强力压制延续南宋以来儒学传统的士人,尤其是儒学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的士人。但伴随开国征伐阶段的结束,明朝逐渐步入常态治理,文官相应逐渐成为明政权的主体力量。永乐以后,以"江浙士人"为主的士人群体,在控制政府各个部门的同时,又借助翰林院这一元代江浙士人的主阵地,分化出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政治机构。而另一方面,明朝皇帝开始借助宦官,维持与江浙士人的政治地理平衡。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南京画坛最为纷乱,活跃,全国各地画家如北京之陈卓,江西之吴宏,湖南武陵之石溪、青溪,洞庭之葛一龙,安徽之程邃、戴本孝,浙江之高岑、王概、陈舒,广西之石涛,贵州之杨龙友、马士英,福建之许有介,四川之王子京,尤其是江浙一带,松江、苏州、昆山、溧水、扬州、嘉兴、江阴、钱唐等等,各地画家都拥向南京.至于短期活动于此的,几乎包括了全国的画家.还有影响最大的十竹斋、芥子园画谱的制作,等等,皆在南京.当时的南京可谓中国画坛的中心,流派纷繁,风格各异,龚贤《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