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粘氏与福建粘氏原为一家,都是金代秦王粘罕的后裔。粘罕汉名宗制,于金建国有大功。后世子孙南徒福建部分支属,移居台湾省仍姓完颜氏,今值台湾粘氏渡台二百周年,返回大陆寻根谒祖,兹将详细情况记述于下: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五日上午,粘氏渡台两百周年的后裔,以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粘火营为首的《台湾粘氏谒祖恳亲团》一行三人,以崇敬祖德,追本溯源,殷殷族情,来到祖地晋江县衙口“粘氏大家祠”谒祖恳亲,受到县、乡、村政府领导和衙口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南音社、老友会以及祖地宗亲五百多人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2.
连横是台湾著名爱国历史学家、诗人、学者。历经十年,编纂《台湾通史》,开创了台湾历史编纂通史先河:连横一生著述颇丰。收集保存大量珍贵的台湾历史文献资料。其中不乏海内外珍贵的孤本,诗书中无不凸现爱国爱家的民族主义思想,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台湾太史公”“台湾史学第一人”。当前,弘扬与传承中华文化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研究连横及其作品意义深远而重大。  相似文献   

3.
台湾著名学者连横曾强调说过:“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闽、粤之族”者,即闽南人和客家人也。东移台湾的客家人,即来自福建汀州府属的永定、上杭、长汀、宁化、武平等县和广东省嘉应州属的镇平、平远、兴宁、长乐、梅县等县,惠州府属的海丰、陆丰、归善、博罗、长宁、永安、龙川、河源、和平等县,  相似文献   

4.
蒋渭水(1891-1931年),台湾宜兰人,祖籍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先后创立了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和台湾工友联盟等抗日组织,领导台湾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是日据时期台湾抗日政治运动中最重要的领袖之一,被称为台湾孙中山及台湾民主运动之父。蒋渭水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笃信三民主义,追慕祖国的民族革命运动。他逝世后,台湾史学家连雅堂这样评价他:“中山主义谁能继,北望神州一凄神”。  相似文献   

5.
从连横的诗文看其中国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台湾通史”和它的作者连横》。那篇文章认为:连横,应该以反日爱国和反封建的志士,《台湾通史》应该以反日爱国的著作写入中华民国的史册。6年过去了,再一次阅读连横的著作,我感到上述论点,仍然可以成立,但那篇文章尚未把问题讲透,对连横的思想感情还有必要作进一步探微,为此,我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游鉴 《福建史志》2005,(5):38-39
刘铭传于清光绪十年,受清廷委任台湾事务大臣,领福建巡抚。授太子少保。加兵部尚书衔。介入抗法保台之战.管理台湾军事防务。及至战后。筹建台湾设省事宜,及被委任为首任台湾巡抚,于任内,致力于台岛内经济发展,他言道:“台湾孤悬海外,土沃产饶,宜使台地之财足供台地之用,不须取给内地,而后处常处变,均可自全。”又言道:“恒心必根恒产,足食方可足兵,中国生齿日繁,土田日寡,谋生乏术,缓急堪虞,故欲自主,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经商。”‘徘为封疆大吏。刘铭传的认识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评价到“台湾三百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是策者,两人:日陈参军永华。日刘巡抚铭传。此皆有大勋劳于国家者也。”从他促进台湾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来看,刘铭传堪称经济大家。他以“自主”为指导,以“创新”为手段,不惧怕“商政”,提倡“官商合办、以商为主”,最后虽难免由于其经济思想上的封建性,及社会大环境的不容,没能将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执行下去。但他的经济思想仍有太多的可取之处。本文就从台湾的海运措施为背景来分析刘铭传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7.
林长华 《福建史志》2012,(2):50-51,59
连战是现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他和他的父亲连震东、祖父连横,人称“台南三连”。其祖父连横,更是一位才气横溢的爱国史志学家和诗人。  相似文献   

8.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丧权辱国,将台湾割让日本。恶讯传来,台湾全岛震惊,岛民“若夜午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为号召台湾人民奋起反抗,连横奋笔疾书,写了这首《桃花源图》,诗曰:  相似文献   

9.
邓传安于道光二年由闽县县令调任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此后在台任职近十年。因职务的原因,“尝东至彰化界外之水沙连各社,北至淡水之艋舯八里坌……又尝南至凤山之碑头;延袤千里,皆览其山川形势,稽其民风土俗。间有所得,辄笔于书”,汇成一册,则成《蠡测汇钞》,其中所记载的有关土著的情况,由于都是亲身经历,可以认为是这段时间(道光二年——十年,即1822-1830年)台湾土著居民生活情况的真实反映。文中所记“番”社的状况为“余经过处已见三社为墟,疑他处亦有似此者”,“过埔里社,见其番居寥落,不及十室”,因此作者感慨“民人生齿日繁,番黎生齿日耗,不知何故”。  相似文献   

10.
连横生活的年代,是台湾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时代。他一生思乡忧国,爱台爱国,曾6次返回大陆,最后终老于祖国大陆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1.
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武装侵台,清政府派沈葆桢负责处理台湾事务.在沈葆桢请求下,李鸿章派部将唐定奎率淮军13营武装保台,挫败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并进行台湾早期“抚番”开发.在台期间,淮军共有2000余名官兵伤亡病故.为祭祀追念这些将士,清政府允准在台湾凤山修建了凤山淮军昭忠祠.  相似文献   

12.
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禹治水有功,舜便让位给禹。由于禹是夏后氏部落的领袖,故由他建立的国家称为“夏”。商: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因为他们的始祖住商(今河南商丘),故定国名曰“商”,后迁都殷(今河南安阳),故亦称“殷”。周: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因武王的先祖太王曾在岐山之南的周原居住,是周室的发祥地,故国号定名为“周”。秦:秦的祖先大费(伯翳)因佐助禹治水有功,舜便赐其姓嬴氏。大费的后人非子又因养马有功,周孝王封其秦邑,到了襄公时…  相似文献   

13.
论闽台文化传统的共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经属于福建行政区域管辖。宋赵汝适《诸番记》载:宋时,澎湖台湾就“隶福建路泉州府晋江县”。元代,中央政府在澎湖置巡检司,届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明代因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台湾府,置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与福建分治,但仍称“福建台湾省”。台湾士子仍要来福州参加乡试。台湾宝岛,主要是靠闽人开发的,宋元时代就有闽人去台,明末郑成功以后,大批闽人开发台湾。自清  相似文献   

14.
渤海始祖姓大氏,史有明文。惟大氏之源流,至今史学界尚存异见。金毓黻先生在《东北通史》一书考释说,因祚荣父乞乞仲象官至大舍利,故以官为氏;日本稻叶君山氏则认为大祚荣因族属靺鞨,靺鞨音近玛法,而女真语大人曰玛法,故因以为氏;日前,偶得《吉林大学学报》一本,拜读罗继祖先生“以大为氏”一文,得知“盖胡人呼一部之长为部大,犹乌桓、鲜卑称大人也,渤海王族之氏大,殆源于此。”综上观之,渤海始祖姓大氏,至少已有三说。  相似文献   

15.
2012年4月1日,前“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戴笠生前手稿、函电等珍贵情报史料59卷,正式由台湾“军情局”授权台湾“国史馆”解密公开,其中多数是首度曝光的第一手情报资料。  相似文献   

16.
水南交盘会     
《神州民俗》2007,(8):36-36
清代广东著名学者、东莞龙溪书院山长韩荣光《龙溪竹枝词》有云:“香尘十里绮罗堆,竹轿纱窗四面开。堤上行人纷似织,交盘会到水南来。”说水南交盘会是东莞大型民间风俗活动。唐《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黄修毅  黄奕潆 《纵横》2012,(11):46-48
2012年4月1日,前“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戴笠生前手稿、函电等珍贵情报史料59卷,正式由台湾“军情局”授权台湾“国史馆”解密公开,其中多数是首度曝光的第一手情报资料。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恐怕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人生的最后26个寒暑,会在台湾这个蕞尔小岛度过。从1949年12月起,他一步都不曾离开过台、澎、金、马的范围,直到1975年4月5日,在  相似文献   

19.
平台初期,清廷因台湾新纳版图,尚注重挑选贤良之士任台,台湾吏治状况较佳。但康熙末年特别是乾隆以后,历经嘉庆、道光变乱时起,全国各地吏治皆日趋糜烂,台湾孤悬海外,吏治败坏状况尤其严重。乾隆年间台湾贪污现象极为普遍,知府孙景燧、台防同知刘享基、台湾县知县程峻、署诸罗县事董启延、署诸罗县事唐镒等等尤为声名狼籍。道光年间,台湾道徐宗干在致友人信中亦说:“各省吏治之坏,至闽而极;闽中吏治之坏,至台湾而极。”  相似文献   

20.
温州古称永嘉,历史悠久,山水秀美,人文鼎盛,有“东南邹鲁”之称。壮美的江山,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诗人、画家、书家辈出,就连苏东坡也曾发出“自言长官如灵运,能得山水似永嘉”的感慨。永嘉自古富丹青之才,传闻陈式、项信就是从永嘉山水获得灵感发明了水墨画。明清以来,书画名家代不乏人。以永嘉马氏家族为例,自清乾嘉以降,书画一脉连绵不绝,诗画金石传其家者近三百年。到了现当代以马孟容、马公愚兄弟为最,发扬光大,艺事益盛。他们寓居上海,广交名士,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天马会、中日艺术同志会、秋英会、寒之友社、雨社、蜜蜂画社、中国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