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叶赫部首领的族属问题赵东升明末活跃在关东大地上的扈伦四部,是以海西女真人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四部首领的族源族属,亦皆海西女真部落酋长,他们又身兼明朝政府任命的地方卫所长官,“凭敕入贡”,接受明朝皇帝的敕书与赏...  相似文献   

2.
努尔哈赤制造了“叶赫之墟”。复苏以来的“叶赫之墟”,人口改完易姓,鸡犬另引他种。在割断的历史处,在废墟的空间上,欲探寻古今的联系,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试对昔日叶赫部的“张”地、粘罕器、三九山等一些地名进行考证,敬请指正.一叶赫城和叶赫山城。《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严(本文下简称《战迹舆图》)“三排四”载:(跨处叶赫河)“叶赫山城”和“叶赫城”.“叶赫”,文献也作也赫、也合、野黑、夜黑、也许多.李凤舞、李林《(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往战迹舆图)考略》“备注”载:“yehe汉[语)译为‘…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国与国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尤其后者之间,往往没有确切的分界线,其事实上的界限,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如某江河流域为某部落的住区,该部落除在住处附近渔猎外,还常常渔猎活动于某几个特定的地方。而相邻的部落则往往指以某山、某水、某森林或某个地面为界限,彼此尊重、礼让、和睦相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  相似文献   

4.
叶赫部,作为一个地方统治集团出现于明代万历年间。叶赫部是扈伦四部之一,后逐渐成为扈伦四部的盟主,曾显赫一时,与建州女真抗衡,争分天下,后终被努尔哈赤所灭。叶赫是满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叶赫部是满族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叶赫又是两代皇后的故里,即孝慈高皇后(皇太极的生母)的出生地和慈禧太后的祖籍地。研究叶赫部的历史对于研究满族史、清史等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近年来查找了一些资料,愿就叶赫部的历史发表一孔之见,求教于有识之士。 一、叶赫部的形成 叶赫部,也有史书称为叶赫国。笔者认为称叶赫部确切些。叶赫,又写作也赫、也合、野黑、野赫。叶赫系满语Yehe的音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贵州省博物馆等文物部门在关岭县的花江崖和牛角井崖、贞丰县的花江崖、丹寨县的银子河、开阳县的大崖口和小崖口,以及六枝特区的桃花洞等地陆续发现了一批古代崖画。这批崖画的作画技巧古朴而自然,题材广泛而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其中的开阳崖画尤其令人注目,是研究贵州古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开阳崖画位于开阳县羊场区平寨乡顶趴村附近的山崖上,其下为乌江支流——清水河。目前已发现两处崖画遗迹,一处位于大崖口,另一处位于小崖口,两者间距约600米。大崖口崖高12米,画面长4.6、高1.6米,离地约1.5米,共有图象五十余个;小崖口崖高20余  相似文献   

6.
一明朝时,海西女真中主要有扈伦四部,即哈达部、辉发部、乌拉部和叶赫部。扈伦四部后期,以叶赫部为强盛,但是,叶赫部贝勒们一身傲岸,锋芒毕露,处事往往缺乏认真、细致的思考和理智的处理,而致叶赫部渐趋窘困,终于陷入绝境。1叶赫部的建立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塔鲁木卫,打叶为指挥①。道光三年(1823年)抄本《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序》载,叶赫贝勒始祖星报达喇汉原系蒙古人,姓土默特氏。初,明永乐年间,带兵入扈伦部招赘,遂有其他,因取姓日纳兰氏。后来,明宣德二年(1427年)迁至叶赫利河涯建城,放号日“叶赫国”。星…  相似文献   

7.
空间是历史科学的要素之一。空间结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过程和活动的舞台。如果把空间弄错,就可能造成历史事件过程的错乱或人物的张冠李戴。研究扈伦四部史,其中无论是叶赫部史或辉发部史,开篇就会遇到一个"张"地。对"张"地的所在,众说纷法,莫衷一是。笔者因为研究进程所关,过去曾对"张"地进行初步探讨,而随着认识的深化,今天更有再深入探讨的必要。一叶赫部史长二百年清初,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他的老师、著名学者徐乾学在为他所撰神道碑文中道:"君始祖讳星报达尔汉,据有叶赫之地二百余年,中国所谓北关者也"。"…  相似文献   

8.
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为搜集海西女真史料,编写《海西女真史》,从1988年以来,在所长李澍田教授的带领下,一行数人进行扈伦四部故地考察,现将3次考察叶赫古城的情况,综合文献资料,整理如下: 一据《柳边纪略》载:“也赫,一作也合,又作叶赫,又作野黑。”习称叶赫。叶赫之名,源于满语,因系译音,写法不一。关于叶赫的译义,有的译为“练麻”,有的译为“皇帝赐给有功之臣头上戴的盔缨顶甲的库筒”,也有的译为“水鸭子”,其说不一,尚需探讨。叶赫部的先世,本是世居松花江北岸明朝塔鲁木卫羁縻州的官员。正德年间(16世纪  相似文献   

9.
王煜 《巴蜀史志》2009,(4):41-43
古代西北地区氐羌系族群的南迁,对川西高原山地乃至云贵高原的民族分布和文化都造成了深远影响。对比相关的文献.氐羌系族群明确地大规模南迁的时间在西汉以后、汉晋之间。西汉以来川滇西部石棺葬文化的消失正是这次南下的结果,石棺葬民族的族属并非氐羌.虽然它与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但族属和族源应该是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叶赫古城调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赫是满族那拉氏的故乡。今天,叶赫故城尚矗立在吉林省梨树县叶赫公社境内,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林省文物工作队曾多次对叶赫故城进行调查。1983年,为编写梨树县文物志,四平地区文管会又作了重点复查。现将多次调查结果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明初以来,海西女真各部陆续南徙。先后迁到吉林松花江至开原东北地方的海西女真人,于嘉靖年间,逐渐形成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四部,此即清史料中之扈伦四部。此四部是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清前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叶赫部的一些史事,明清史籍记述抵牾,古今史家看法分歧,许多问题,亟待探讨。本文对当前叶赫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2.
王明霞 《满族研究》2004,(4):32-35,89
满族祭祖之礼非常隆重,各家族之间的祭祖礼在具体程序和方式上多有不同,此次发现的叶赫那氏满族《本家族祭礼祖上之礼节》,具体展示了这个家族祭祖的特点。它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了解和研究满族民俗的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建筑是人类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时代传承下来的制作技术和人类居住空间的体现,它不仅具有一般物的直观性、真实性特点,还是人类风俗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载体,具有较深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设立于敦煌的沙州卫废置内迁后,明廷又以只克为指挥使在沙州卫故地设立罕东左卫。该卫部众主要由蒙古、西番(藏族)构成,也有一定数量的撒里畏兀尔人等其他族属。由于吐鲁番的袭扰和诸卫之间的互相劫掠,罕东左卫的人口和族属时有变化,并最终难以自立不得不废置内迁。内迁部众主要有都督佥事乞台、日羔剌所率部众,总牙部众,剌麻番僧哈尔麻、结思冬部众及帖木哥、土巴部众,均被明廷安插于肃州一带居住。  相似文献   

15.
明代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中最为强盛的叶赫部曾与明及蒙古势力结合,一度号令女真话部,“拓地益广,军声所至,四境益加畏服”,但它最终却没有能担负起统一女真的大业,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出局,而势力相对较弱的建州努尔哈赤部却不仅完成了统一,并且能够入主中原,其教训是深刻的,这段历史的成败得失对今人不乏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叶赫的衰亡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历史启示:一立“国”之道须识大体,顾全局。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包括哈达部、辉发部、乌拉部及叶赫部。叶赫始祖星报达尔汗原系蒙古人,姓土默特氏。自十六世纪初,叶赫开始强盛起来…  相似文献   

16.
<正> 战国中山的族属,由于文献不足征又相互歧异,成为千古纷纭莫定的疑难问题。七十年代以来,有关这个问题见之于发表的文章已达三十余篇,这在中山诸问题研究中占了突出的份量,并且目前仍具迭出不止之势。所以如此,在于它即为研究中山国史所无法回避,又同探索其文化渊源,特征及与周邻文化演变(融合)关系等考古学课题直接相关。本文就目前存在的诸说试作浅议,以期见仁见智,有裨于中山考古取得更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1965年,辽宁省朝阳出土的北魏刘贤墓志,是北朝时期的重要碑刻。笔者试据碑志所载,就刘贤的族属问题,谈谈个人意见,希望方家不吝赐教。志文如下:  相似文献   

18.
贵州遵义,古属夜郎范围。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置为播州。僖宗三年(公元876年),四川杨端应募入播平南诏,驻军高遥山,据险立寨,名所居为“白绵堡”,遂世有其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恭帝授铁骑左第二军都校马全义领播州刺史,后周亡,杨保才正式据有播州。杨氏盘据播州历宋、元、明三代,传二十九世,达八百年之久。播州杨氏究是何种族属,迄今尚无统一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一、西团山文化的分布及特征西团山文化是吉林省古代重要文化遗存之一。这一考古文化的命名,是佟柱臣先生1964年首先提出的。目前,它已为广大考古工作者所熟知。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对它的分布、内涵、文化性质等方面,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西团山文化有其自身的分布范围。就目前的考古资料看,它大致东起张广才岭南端  相似文献   

20.
五国部是辽时居住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流域的五个部落,关于五国部的居住地、名称、五国部与辽朝、与生女真完颜部的关系等问题,学界论述较多,其中尤以五国部的族属问题争议较大。结合史料对五国部物质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判定五国部是原靺鞨部落的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