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斋的智慧     
一斋知百味 古时吃素,是因那时已经出现了“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名山名寺,禅修素食,一代代传承下来,让我们这些凡人心生倾慕。每每一尝,就心生不归之意。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文化本应崇尚素食》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是很流行素食的,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一些流派里面。大家知道印度的甘地,他吃素的习惯不是在印度养成的,而是在去了英国之后,和那些吃素的基督徒交往,才开始习惯素食,然后把这个习惯带回了印度。在中国,有几个政界的重要人物,间接地受到了素食主义的影响。一个是李石曾,由于受到素食主义的影响,他写了一篇关于黄豆的博士论文。此外,他在巴黎还创办了一系列做豆浆、豆腐的工厂。李石曾一直鼓励国民要吃素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孙中山。  相似文献   

3.
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积芦灰以止淫水”乃是“往古之时”女娲所建立的又一件伟大功绩之一。在后来的一些古代典籍里,把这件事省略记载为“湮灰止水”或“积灰止水”;更有时间在后的《补史记·三皇本纪》把它记载为“聚芦灰以止滔水”。一、“积灰止水”易成误解从表面看来,以上几种记载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在认真研究、分析后就会发现:后面的三种记载,轻视和忽略了对于“芦灰”和“淫水”等  相似文献   

4.
世界古代高速公路之首——秦直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倾全国之人力、物力,兴建了两项名传亘古的浩瀚工程,一为修筑长城,二为“治直(道)、驰道”。长城绵延万里,巍然耸立,作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历代吟诵,妇孺皆晓。而同等距离内修建规模和工程难度与长城相差无几的秦直道,则世人所知者甚少。关于秦直道,文献虽有记载,但极为简略。翻遍《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史料巨著中,仅觅得“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数年不就”等这…  相似文献   

5.
人物     
《神州》2003,(3)
一部《刘老根》续集使赵本山的人气指数再度飙升。近日喜获春节期间北京地区人气最旺演艺明星奖,作为一年一度的有奖评选,赵本山此次是蝉联这个奖项。他说:“绝对是托了刘老根的福。前年在拍《刘老根》时,自己是头一回当导演,说实话有些心虚,片子播出后大家爱看,这才让我有了信心。在鼓捣第二部时,自己总结了不少经验。”对于《刘老根》第三部的拍摄,赵本山表示,目前心里还没什么谱,但对于观众喜爱的节目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但不能为做而做。如果它是个牌子,咱不能用粗制滥造把它砸了。”  相似文献   

6.
我国关于铜的产生和冶炼的传说 ,在夏代以前就有“黄帝铸鼎及蚩尤作五兵 :戈、矛、戟、酋矛、夷矛”之说。《史记·封禅书》记载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等等 ,说明铜器在夏代之前 ,炎黄时期就已经出现 ,但史书记载并不多见。关于夏代的铜器状况 ,史书记载则很多 ,而且在周代的文献中 ,就真真切切地记载着当时仍保存夏代的九鼎 ,例如 :《左传》宣公三年有 :“昔夏之方有德也 ,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 ,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 ,不逢不若 ,魑魅魍魉 ,莫能逢之。”又有桓公二年 :“武王克商 ,迁九鼎于洛邑。”《墨…  相似文献   

7.
秦人的崛起强盛与畜牧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相传秦人祖先伯翳曾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伯翳的后代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造父的后裔非子居犬丘时“好马及畜,善养息之”为周孝王“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故被周孝王封为附庸,“邑之秦”。而历史上有名的能识千里马的伯乐,据《庄子》和《吕氏春秋》记载,说他就是秦穆公的大臣。又据《淮南子》记载,历史上有名的另一位相马者九方皋也是秦国人。没有发达的养马业就不可能产生这些有名的相马者。  相似文献   

8.
正在现实生活中,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吃斋"与"吃素"是一回事,因为大家到寺院里吃到的所谓"斋饭"都是素食的。然而,其实"吃斋"与"吃素"是两回事,因为"吃素"简单来说就是不吃一切诸如猪肉、鱼虾等荤菜,而"吃斋"则是佛教的术语,是一种佛教行为。"吃斋"其实应该是"持斋",因为对佛教来说,过午  相似文献   

9.
西黄续考     
《左传》僖公十二年记载的“自郢及我九百里”,为楚所灭的黄国,在弦、蒋二国间,位于今河南潢川以西的淮河南岸。历来认为,《左传》中的其余有关黄的记载,全都是指的这一个黄国。在《春秋时楚灭国新探》一文中,笔者根据《左传》桓公八年“楚子会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以及《左传》  相似文献   

10.
《左传》中“启”字多次出现,学者一般以“开启”等义来解释,但在一些句子里释为“开启”则扦格不通。杨树达先生曾指出,金文中的“启”字可训为“助”。本文对《左传》中68例“启”字的用法加以全面考查,认为其中9例若训为“助佑”.则文义畅达,较旧释为胜,也证明杨先生的观点可从。  相似文献   

11.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6,(2):70-72
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积芦灰以止淫水”乃是“往古之时”女娲所建立的又一件伟大功绩之一。在后来的一些古代典籍里,把这件事省略记载为“湮灰止水”或“积灰止水”;更有时间在后的《补史记·三皇本纪》把它记载为“聚芦灰以止滔水”。  相似文献   

12.
老刘 《福建史志》2004,(1):63-63
我国历代以来的都城为何多取名“京”?原来“京”字的原意是“大”与“高”。《诗经》里就有“迺觏于京”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顾炳枢 《丝绸之路》2005,(10):58-59
帐篷,起源很早,不同的民族风格各异。藏族的帐篷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独树一帜。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里就有这样的记载:“一时间搭起了18种颜色不同的帐篷……这中间有一顶高大威严,显得格外光辉灿烂,引人注目,它就是岭大王角如的神帐。”这说明很早以前,藏族的帐篷就已经形制多样,而且因尊卑贵贱和家庭贫富不同而有了区别。  相似文献   

14.
《史记》云:苏秦,东周洛阳人也。《战国策》云:苏秦,洛阳乘轩里人。乘轩里在何处,文献失载。《洛阳伽蓝记》虽有记载,但令人生疑。自北魏至明1000余年亦无苏秦故里记载,明清文献云为“洛阳古太平庄”,不知所据何本。苏秦墓在山东、河南有数座,真伪莫辨。洛阳太平庄村出土唐代“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碑,证明了苏秦故里就在太平庄村,其墓亦在太平庄村南。  相似文献   

15.
任波  褚建平 《黑龙江史志》2003,(6):F003-F003
挠力河是乌苏里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有关挠力河的记载始见于明代典籍 ,旧称诺雷河、诺罗河。《吉林通志》释“诺罗”为“水鸟众多” ,《黑龙江省志·地名录》和《饶河县志》释为“流荡不定”。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所黄锡惠教授最新研究结果 ,“诺罗”满语为“鸟兽栖止地”之意。关于挠力河源头的记载 ,说法不一。《依兰县志》( 1990年版 )所附《吉林依兰道全境图》以挠力河支流大泥鳅河为源 ,其《清代三姓副都统辖区图》的记载则是位于今北兴农场境内的七里嗄山附近。同一部志书中两幅图对挠力河源头的记载并不相同。伪康德二年成书的旧《宝清…  相似文献   

16.
<正>剑到底源于何时,为什么要称之为“剑”,这一直是困扰古兵器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先秦史籍《逸周书·克殷解》里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记载,大意是“诛一夫纣”的武王攻入朝歌后,“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诸太白”,此处文字描述了武王使用“轻吕”“黄钺”对纣王的尸体施行击斩,学界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古老的复仇习俗。《史记·周本纪》对这段记载后进行采用(图1),但太史公司马迁在文字当中把“轻吕”改成了“轻剑”,甚至在后文种干脆写成“击以剑”,以及“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的内容,这充分说明司马迁认为早在西周初期剑就诞生了,“轻吕”就是剑。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注意到了司马迁的这一改动,同样认为“轻吕”乃剑名。  相似文献   

17.
番禺《今广州》古代是一个海岸河口港市。早在西汉前期,番禺就已是海产与珍稀物品聚散的都会。史书对此记载甚多。《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皇又利越犀之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西汉时期,番禺为全国九大都会之一。《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  相似文献   

18.
刘典 《湖南文史》2012,(9):56-57
“上班点卯”的由来 古代官员以“清、慎、勤”为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下班,不得有迟到早退、缺勤等行为,这是古代做官的基本原则之一。古代官员的工作时间与现在“朝九晚五”的八小时下作制不同,整体来说是上班上得早,下班也下得早。早在两千年前的《诗经·齐风·鸡鸣》中就记载了一则故事,妻子早晨催丈夫起床上班说:“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所以按时上班就需要很早就起来准备,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就有了“上班点卯”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二千纪的后半叶,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存在着被后世称为“殷”的古国,即商王朝。依公元前2世纪编著的《史记》之“殷本纪”的记载,这一国家兴盛了50 0年以上,随后被来自西部的新兴国家———周所灭。那么,殷商灭亡后,曾经组成王朝的各种组织与文化传统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而解体的,抑或被继承下来的呢?这一问题是探索商、周国家性质时十分耐人寻味的课题。尽管数量很少,但还是有若干文献述及这一时段的情况。关于周王朝在“克殷”后对黄河下游原商人领地采取对策的记载,就见于《左传·定公四年》、《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及《…  相似文献   

20.
一、新疆石油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北史》,不是《魏书》。 《北史·西域列传》载: “龟兹国,在尉犁西北、自山之南 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 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食弟)餬,甚臭。服 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疠人服之皆 愈。自后每使朝贡。” 早在三十年代,我国近代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章鸿钊辑录出版的《古矿录》一书,摘录《北史》上述记载,做为新疆石油的古矿资料。解放后,很多人都相沿引用,一致认为这是新疆石油最早的历史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