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芒康山区的盐井,以其沿传数百年的古老晒盐工艺和宏伟壮观的盐田,形成独特的历史地理学;而这里信仰藏传佛教的纳西人群与皈依天主教的藏族人群同住一室、彼此包容的奇景,更使盐井成为这个纷争不断的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人文地域。  相似文献   

2.
千年盐井     
李旭 《华夏地理》2001,(6):68-77
盐井的大多数居民仍认同自己是纳西族,仍以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着传统的晒盐生计,盐井也就成了整个西藏唯一的一个纳西族民族乡.  相似文献   

3.
盐井:古老采盐业和天主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的盐井乡是一个无论从文化上还是从地理物产上都非常独特的神秘之地。现在盐井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它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端,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平均海拔  相似文献   

4.
李旭 《中华遗产》2006,(3):130-137
位于云南和西藏交界处的澜沧江河谷里,生活着两个古老的民族——藏族和纳西族,他们世世代代以背盐水、晒盐巴为生。千年过去了,如今盐井人的生活方式是否有了新的改变?本文作者先后十几次深入到盐井地区,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了当代盐井人真实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云南盐业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盐井地名,其专名种类丰富,通名则相对单一,云南的盐井地名反映着云南盐业生产的方式。盐井地名具有历史继承性、时代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明清时期云南盐井地名变迁与该时期盐业发展规模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盐业的大规模开发导致盐井地名数量增加。盐井地名的分布和变迁则受到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双重影响,地区盐业开发使盐井地名产生和增加,卤水枯竭、自然灾害和官方盐业政策则会导致盐井地名减少。此外,云南盐井地名的时空分布和变迁,还反映着国家经略西南的进程和汉文化影响在云南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过去,在藏区喝起香喷喷的酥油茶,就会想起盐井的故事,幼时记事的时候,就听说过盐井这个地名,顾名思义,这里因盛产盐巴而得名。  相似文献   

7.
千年盐井     
在西藏和云南交界处的澜沧江河谷里.我们不管向谁询问.人们都一致认定.他们的祖先发现和经营芒康的这一得盐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很久以前直到如今.这里就叫做“盐井”。没有任何记载或传说表明人们是如何找到这片盐井的。也许是一个或几个衣杉褴褛的猎人在追寻猎物时发砚了动物们常在这里流连.也许是牛羊凭着本能嗅到了盐巴的味道而把它们的主人领到了这里。  相似文献   

8.
黄健 《四川文物》2003,(1):69-72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区之一,本文是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对芒康县盐井乡晒盐工具进行描述、分析,通过对这些独具特色的文物的介绍而揭示“盐井”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生产工艺,揭开了西藏“盐井”晒盐工艺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9.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篇《盐井赋》,系清朝乾隆年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人李芝所撰。作者选择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的井盐业为创作题材,描绘了明清两代川盐生产的情况,写出盐工的苦难生活。在古代辞赋中,这样的作品是难能可贵的。明清川盐业概况与《盐井赋》的作者《盐井赋》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写作的: 四川是我国主要的井盐产地。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10.
盐井故事     
从北京飞昆明,转机香格里拉,搭上长途班车又走了三天,我终于抵达了古老的盐井,不仅完成了一次空间的大挪移转变,连时间也仿佛回溯到了古老的过去,经过数天的奔波,我走进了这里的深山峡谷,村落仍然如往昔般古老,传统;  相似文献   

11.
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退迩,被誉为"千年盐都"。至今,在自贡民间还流传着"自流井盐井多如麻筛"的说法。正是凭借这数以万计的盐井,才使地下丰富的盐卤、天然气资源被不断地开发出来,促进了盐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百业的兴旺和都市的繁荣。作为创造自贡辉煌历史的遗迹,一些古盐井仍然保存了下来。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燊海井、东源井和吉成井。  相似文献   

12.
王牧 《旅游》2007,(10):16-21
历史上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是一条由云南普洱经丽江、中甸、德钦至西藏的商道。当年,客商们通过这条古道,将云南的茶叶销往西藏,换回大量的兽皮、虫草、药材。而地处古道的盐井的食盐,也就此驮上了马背,销往西藏及整个康巴藏区。  相似文献   

13.
盐井地处藏东昌都地区的南面,是芒康县的一个乡镇,这儿四面环山,处在澜沧江的河谷之中,气候温暖,一年有两次收成,所以这儿人们生活较其他乡村是富足的,这里有西藏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及为数不少的藏族天教信徒.还有盐田这个此处独有的人造景观.我一直好奇,在西藏这个藏传佛教广为弘扬的地域.天主教是如何兴起并延续至今的.  相似文献   

14.
陈丹 《中国西藏》2010,(3):24-31
盐井人的信仰和晒盐生活 今天是星期天,藏族妇女阿呢早早地就换好了一身干净衣裳,发辫也梳得光滑鲜亮,牵着女儿妮娜汇入步履匆匆的人流,朝着村头的教堂走去……和阿呢一样,对于上盐井村的绝大多数村民来说,今天,是真正意义上的"礼拜天"……  相似文献   

15.
朱霞 《民俗研究》2005,6(2):142-150
求雨是中国农业社会中典型的生产祭祀活动,是旱情威胁农业生产时举行的重大祭祀活动,是以祈求龙王赐给雨水,解除干旱,获得农业收成为目的。2002年6月和2003年3月,我两次到云南省云龙县诺邓盐井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在非农业社会同样存在着求雨仪式,并获得了第一手关于井盐社会求雨的田野资料。诺邓井是一个有着1200年历史的井盐村落,以生产井盐为生。与农业社会的求雨仪式相比,诺邓村的求雨仪式别具特色,并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含义,反映了盐业社会的特点以及与农业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正>很想一开头就描述盐井,这是西藏归来后压在我心底最久的一个地方。在前往西藏的路上,那些颠簸而过的路段,夜宿过的小镇,偶遇的骑行者,擦肩而过的青稞地,还有那些叩着长头往拉萨去的朝圣者深深地栽种在我脑海中。在深夜,或是工作后的一点点空闲时间,只要翻到一路上自己随手拍下的图片,心就会颤动不已。  相似文献   

17.
在西南边地的广阔空间中,土酋政权逐渐整合入王朝版图的过程极为漫长、复杂,每一个小地方、小事件都是“改土归流”这一宏大政治过程的重要元素。云龙州的改土归流正是这一历史过程的缩影。本文以土官杨氏和武官赵氏两个大姓家族为例,以家族墓碑为核心史料,从当时当地的人物立场出发,厘清云龙盐井社会的文化变迁过程,进而剖析边疆地区在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上逐渐内地化的转变。云龙土官的儒化历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边地社会的文化发展进程。从云龙州数百年的儒化进程中,可以看出“改土归流”并非只是朝夕之间的制度嬗变,而是历经铺陈、过渡和完善的长时段文化濡染。  相似文献   

18.
盐关与杜甫     
公元759年初冬,诗人杜甫结束了他在秦州(今甘肃天水)的“百日孤独”之后,经赤谷,穿铁堂峡,向南到达同谷(成县)盐井。盐井,就是今天甘肃陇南礼县的盐关镇。  相似文献   

19.
漳县因盐而立,先有漳盐,后有漳县。漳县手工制盐始于商周,战国已成规模,秦在盐井镇设盐川寨,此为漳县建置之始。漳县因盐而兴,东汉章帝元年初置"障县",治所设在盐井镇;漳县因盐而盛,元明之时,漳盐远销陕、川、甘等地,清代仍销及天水、陇南、甘南等地。千百年来漳县商贾云集,百业兴旺,为当时西北最大的井盐场之一。  相似文献   

20.
走遍万水千山,仍对世界充满憧憬,每当我再次出发,便又有了期待。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到这里,从印加古城库斯科到网红马拉斯盐井,再到心心念念的马丘比丘,最后钻进亚马逊的丛林之中。这里有沙漠、有海岸,有茂密的高山丛林,独特的地貌和多样的生态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便形成了她多维的美丽。这就是秘鲁,这个神秘的国度,来一趟便能走遍万水千山,不虚此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