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最初与丝绸之路有缘,是1957年去敦煌的时候。日本考古学代表团应中国政府的邀请,于二战后首次访问中国时,我也作为代表团的一名成员参加了。那时,非常希望去敦煌的水野清一先生在北京病倒了,所以我就代先生去了敦煌。当时,我是宁肯去安阳殷墟的,只不过是遵从了先生的意思。可是,一去敦  相似文献   

2.
刘鑫 《丝绸之路》2012,(2):99-100
敦煌壁画临摹由最开始作为敦煌学显著于世的视觉代言,再到敦煌研究机构的研究手段,以及由此派生出在绘画艺术创作方面的创新运用,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敦煌壁画临摹对艺术创造的影响。敦煌壁画临摹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应该怎样更好地和时代形成对话?敦煌壁画艺术的继承模式是精英阶层的精神交流,还是成为中国人进行艺术性创造可以随手拈来的自然影响因素?临摹是复制还是创新手段?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究。  相似文献   

3.
皮耐安 《世纪》2022,(6):88-89
<正>我是1981年至1983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的。这也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和日本导师“先怀疑,后喜欢”我当时在上海师范学院化学系任讲师。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出国只有公派。公派就涉及到名额分配及国家统一考试。上师大有一个去日本的名额,可候选人沒考上。是放弃,还是换人?我就不得而知了。在此关节点上,我的恩师吴迪胜极力为我争取,学校最后同意让我去试试。那时名额虽少,可有准备的竞争者也少。居然让我考上了。  相似文献   

4.
敦煌飞天记     
在我生活的这座工业城市里,现在用“飞天”命名的东西多起来了:飞天杂志、飞天商场、飞天小姐……这使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一次敦煌之行,正是那次敦煌之行,我有幸在莫高窟佛国世界的边缘上看到了飞天,感受到了敦煌飞天的魅力。那是1981年的初春。我陪同英国剑桥大学的麦克马伦博士去敦煌。他是要:“担取去”,要亲眼看看儒家文化对佛国世界的影响。因为他那时正计划写一部关于中国唐代儒学的书,所以少有  相似文献   

5.
画家苗地长我几岁,前几年已经办了离休手续。我也退休在即,非得找他要一张画不可了。 40年来风里雨里,我们在一个单位工作,几乎天天见面,原以为相处的日子还长着呢,索画的事何必着急。看来在阳世间要办的事,最好不要拖到阴间再去补办,到那时也许因地址不详,未必能找得到他。于是同他讲了,他马上拍胸脯:“那还用说?我一定给你一张我最得意的画。咱俩还有什么说的。”拍拍屁股,他骑着自行车就溜了。看那背影,当然没有30年前那么麻利,甚至连背也有点驼了。岁月不饶人哪!当年我们在青年团一起筹备个联欢会或舞会什么的,他可是个活跃分子,很多女…  相似文献   

6.
<正>起点:依托“车都”艰难起步2001年,政府提倡停薪留职,鼓励员工到企业去自主创业,我就提交申请从政府机关里走了出来,尝试自己创业。经开区是车都,当年最大的行业是汽车制造业,最大的企业就是宁康园这边的神龙汽车,成规模的企业只有几十家,其他地块基本上还是农村。就业平台除经开区劳动人社局下设的沌阳街劳动保障所之外,没有其他的职业中介类平台。创业之前我在经开区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7.
老鬼子藤井和许多日本老兵一样,几十年来对自己的家属只字不提关于战争的事,更何况对我这个中国留学生。一个人埋藏在心里的事越深就越难以启齿。我不断去他家,终于敲开了他的心扉。其实他一点儿都不倔,很有思想,还很有观察力。他问他,你当过军人吧?当过军人的人,都特别规矩。这种规矩不是害怕,而是经过严格的训练所产生的遵守纪律的行为。我早注意你了,我还想问你呢。话人正题,我问藤井:“我问了你多次‘去过中国吗?’你怎么总不回答我呢?”老头儿笑了笑算是回答。我又问:“你当年知道去中国干什么吗?日本国有人管去朝鲜和…  相似文献   

8.
一、我存心要做一点有意思的事一九三五年九月,我由贵州省立师范学校毕业。还在毕业前一个月,附小主任就给我说好,一出学校,就得去帮帮他的忙,上几节功课。那时,很想离开那颇为闹热的贵阳,一连给他几个“恐怕不能来”,但,课还是排定了。毕业后,带着刚刚受军训而削光了的头到附小去。第一天,我就没有感觉到十分浓厚的趣味。学生们很规矩,课堂秩序很好。上课的事,也给安排得妥妥当当,有进度表,有准备好了的补充材料,等等。总之,不要我化费一丝的力量。我就象一颗螺丝钉;若大的一架机  相似文献   

9.
淘书记趣     
杨静荣 《收藏家》2002,(3):68-68
1974年正是“文革”进入第8个年头之际,虽然社会上盛行“读书无用”,且又“批林批孔”、“评法批儒”,但中国书店还是悄悄地开放了。前门和西单的中国书店主要卖解放后出版的旧书,而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尚卖解放前出版的旧书和新书。所谓的旧书主要是科技类和考古学方面的,文学类的则没有全面放开。我那时刚调回北京工作,一个月只挣40多元,但书的定价也相对便宜,中华书局标点本的新书《史记》也不过10元多一点。而像《陶说》、《陶雅》等旧书,才几角钱。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书店开放的旧书逐渐增多了。我那时一直在工厂上班,三班倒,除了白班没时间,中班和夜班都有空余时间去中国书店淘书。虽然书价不贵,但工资也着实可怜,除了吃饭以外的零花钱,我几平都交给了中国书店。工夫不负苦心人,  相似文献   

10.
王彩云 《文史月刊》2006,(6):F0003-F0003
到了敦煌,怎么能不去观赏一下汉代的长城呢?汉长城在该市西北的不远处,为了好奇,更为了体验历史的凝重,我乘车来到一望无际、黄沙遍地的荒原上。来到残缺不全的汉代长城前。这里有孤零零的一座烽火台,有几处用铁栏杆围起来的长城短段,还有一处长约里余的长城遗迹。因为此处当时就环境恶劣,建筑不便,粘土较少,所以目前仅存的几处长城,都是土夹干草夯筑起来的。由于年代久远,如今看到的长城遗迹中的草茎都已钙化。站在汉长城前,我们能够想到为防范匈奴而闪射出来的刀光和目光,能够想到当年的牧歌和人声,想到因长城而给边界地区赢得的安详和宁静。  相似文献   

11.
圣地敦煌     
圣地敦煌夸父敦煌是非得细品方可获得真味的。我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长大。这是一片圣土。古老的太阳在这里象对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一样已照耀了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甚至还可能是几百几百万万年,现在仍还是那样美丽而又和蔼地照耀着。然而,阳光在这里却是极清丽,...  相似文献   

12.
正我一直对艺术探索着迷。2008年,《敦煌遗书》结稿,进入出版环节,我开始为创作《野马,尘埃》做准备。那时正当壮年,有大量时间,我计划用30年时间写三部敦煌文化长篇小说,每部写10年,100万字,分别反映吐蕃攻陷河西走廊前后、吐蕃占领敦煌时期及归义军时期。通过这种宏大书写对抗越来越严重的浅阅读及碎片化阅读。完成这三部大书,算是告慰平生文学梦。  相似文献   

13.
干巴巴地说一些民俗变化,还是从生活中出发谈一点亲眼感受呢?我看还是后者好! 那时我是十四岁,别看年龄小却已经是解放军的通讯员了。我骑马去兵站送信,跟马的是个年轻人。马是领主的,跟马的是个佣人,到达目的地以后跟马的要  相似文献   

14.
正中秋节那是1951年中秋节。当年我仅16岁,是汉口一家私营工厂的学徒工,调到位于汉口的中国机器制造业工会武汉市委员会担任通讯员。那时,武汉解放刚两年。在我工作的单位里,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拿的都是包干制和工薪分制,我的工薪是每月115分,按当时公市的每分为二角二分一厘三毫计算,我每月住单位宿舍除了不交水、电、住宿费外,还有二十多块钱。别人虽多些,也只多个几十分。由于我最小,又是新  相似文献   

15.
闯祸以后     
1977年,我还是个12岁的孩子,时常和小伙伴们打成一片、惹出事端,让父母、老师操了不少心。可是,或许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盖过了其他同学,体育比赛也总能为学校争光吧,学校竟然让我做了少先队大队长。那可是三道杠啊!但我那时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份荣誉。  相似文献   

16.
难忘的岁月     
电话铃响了。“你找谁?”我问。“我找胡铭心同志。”一个女同志的声音。“我就是!你是谁?”“我是陈彬彬,铭心舅舅,你还记得我吗?”陈彬彬!?我怎么会忘记呢?我手头还有一张她当年的照片,梳着两个小辫子,一脸稚气,当时她才十一、二岁吧?可现在,已经是四川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丈夫是名作家徐迟,女儿是名演员白灵,她现在也该有五十七、八岁了。我怎么会忘记她呢?老年人本来就爱回忆.何况是对那沸腾的战斗岁月,那生死系于一线的时候。1948年底,我那时也才二十一岁,社会职业是中学数理教师,是中共地下市委武昌地区中学联合…  相似文献   

17.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不久前访问了北京。这位几十年未曾离开台湾的学者,小时候曾在北京居住过。他在对媒体谈到上个世纪40年代的北京时,提到那时他对北海公园的滑冰场面印象深刻,并说,那时他见过一位银须白发的滑冰老人,花样滑冰非常精彩,很吸引人,使他至今难忘。但他并未说出这位滑冰老人的名字。在这里我想告诉李敖先生,当年我也见过这位滑冰老人,而且知道他的名字叫吴桐轩。这幅老照片,是半个多世纪前我为滑冰老人吴桐轩拍摄的,他正和一位外国女士携手滑冰。说起吴桐轩的滑冰历史,可以上推到清代光绪年间。每逢严冬时节,慈禧太后就组织一些…  相似文献   

18.
敦煌探艺第一人赵毅1963年4月,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王书庄率领专家考察团来甘肃进行文物考古调查。省文物局文物处派我搞接待工作,使我有幸跟随专家们进行从天水麦积山到敦煌莫高窟一线30多个文物点的考察。从酒泉到敦煌,汽车在简易公路上颠簸,行进困难,大家便...  相似文献   

19.
军营寻梦     
1995年6月20日晚,我坐上北京至太原的19次列车,心情格外激动,阔别朝夕相处的三晋名城太原市已15年了,可在太原当兵三年的军人生活,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一下车,我顾不及过去时行商务工作,立刻转乘汽车前往我曾当兵的海军通信学校。啊!我心中的海校已面目全非,我努力从还未拆除的几座旧房屋上来寻找昔日军营的岁月。当年院墙上兵营字样的特制墙砖,如今只剩下几十米长了,且听人讲还是因为历史名人阎锡山和海校的名声而保留下来的。沿着校园内的一条大路向前走,只见原来高大明亮的餐厅已残破不堪,地面上一层厚厚的尘土。当年一日三餐,军号声响后…  相似文献   

20.
赵文洪 《丝绸之路》2006,(11):35-38
2006年5月14-20日,我在兰州、敦煌地区有一些感受,这里是其中的几个片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