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中的祷文     
印有经文的“风马”经幡,据说最早出现于噶举教派寺院的旗绳上。藏传佛教主张信徒循环往复地诵念经文,特别是六字箴言(即观音神咒“嗡、嘛、呢、叭、咪、哞”),因为这六个字被认为是一切经典的根源,只要反复诵念,便可以积累功德,功德圆满时就能够得到解脱。当印有六字箴言的“风马”经幡被风吹起时,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仿佛在诵念经文,所以无论寺  相似文献   

2.
蓬溪宋墓中的宗教石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蓬溪县赤城镇西的鹫峰山后半部,新出土毗邻两穴宋墓石棺经文石刻,宗教家称为“镇墓石”或“度亡石经”。一方为《天宝度人金书玉篆》(图一);一方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神咒经》(图二)。前者为道家经文,字书“云篆”;后者为佛家经文,字书宋楷。两碑相距2.8米,均开穴为墓深埋地下,地表似乎未砌冢茔。其宗教石刻置于亡人石棺前档,即尸体脚抵之处。奇怪的是竟无亡人姓名及其生平的碑记或题刻。两方宗教石刻的出土,揭示了宋代的殡葬风俗和当时流传的佛、道经文和书法艺术,这对今天考证宋代文物,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经初步考  相似文献   

3.
顾炳枢 《丝绸之路》2004,(12):37-39
在藏区,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看到那奇特的嘛呢石堆。那些或形成石堆石墙,或散布在山沟水流之中,或高踞于山崖之上的嘛呢经石,那些刻在青、白、红各色石头或石板上的单色或彩色的经字,散发着一种圣洁肃穆的神秘气氛。嘛呢堆,是藏区自然和人结合的产物,是宗教的衍化,精神的雕塑,是一种少有的化奇迹。  相似文献   

4.
秋天的颜色     
雪白的隆冬,嫩绿的新春,火红的盛夏,它们各有各的颜色,可是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我在老爷山上寻找秋天的颜色。 在老爷山下的田野里,我看到了金黄的麦子随着微风一起一伏,好像在对我点头微笑,山半腰的丛林里,枯黄的落叶从树上飘下来,好像一群黄蝴蝶在翩翩起舞,树叶落在地上,铺成了黄地毯,踩上去“咯咯”响,绵绵的舒服极了,哦!秋天是黄色的!  相似文献   

5.
商代金文中出现的族名主要有单一族名和复合族名两类.古代氏族名号有称二字者,或称其为复氏族名.复氏族名与复合族名较难区别.复合族名是在同一器物上铸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族名,其出现的原因有多种,或为标识母族,或为某种性质的联合,或为通婚,或为同宗祭祀等等.复合族名中还存在着私名、地名、职官名等成分.  相似文献   

6.
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然而对于它们的用途和功能却一直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其形制以及它们在墓葬中安放的位置及与相关器物的关系之考察,确认不同形制的骨牙“雕筒”具有性质不同的用途和功能。其中A、B型“雕筒”可能是一种与宗教有关的器具,而C型“雕筒”应是套在斧钺(锛)类器物木柄尾端的饰件——即镦。不论是作为宗教器具还是礼仪用具(附件)的“雕筒”,显然都是当时社会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人们才能拥有的。环顾各地的发现,类似大汶口文化骨牙“雕筒”这种特殊随葬品的出现,当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而得以管窥当时社会权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7.
“山水佳处”的安岳卧佛院,位于县城北面39公里之八庙乡卧佛村,地处安岳、遂宁、乐至三县交界地方。这里地形是一个山湾,南北两岩对峙,相距30米,东临琼江河,岸左为月亮坪坡,摩岩石刻镌在南、北岩及月亮坪坡三处岩壁间。造像岩面总长637.7米,1982年安岳文管所编为125号,共1593身,其中凿造佛教经文洞窟15个,刻经文壁面142.31平方米,经目54种,341300余字,在全国石窟艺术中罕见。  相似文献   

8.
有关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日石敢当.以厌禳之”。此文化在闽台民间甚为流行.其意义是借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带来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9.
飘曳的经幡     
大凡到过藏族地区的人,留给他们最深印象的是房前屋后、山顶道旁在大风中猎猎飘扬的五彩缤纷的经幡。这些或竖立在高杆,或横挂在牛毛绳上的印有藏经、宗教图案的经幡,和那些堆磊在道旁山口的大石堆,山头的山神箭丛以及寺院周围的嘛呢经轮构成了藏族山寨特有的神秘感和藏族化特有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7月,故宫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康巴地区民族考古综合考察团,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重要的文物和主要的文化点进行综合考察,位于石渠县的松格嘛呢石经城为此次的重点考察对象之一。松格嘛呢石经城由东、西两部分构成,全部用刻有文字和图像的石片层层砌筑而成。文字以咒文和祈愿文为主,图像主要是格萨尔题材和佛教题材。现在观察到较早的嘛呢石经和图像为18世纪的作品。嘛呢石经文化是藏区很普遍的一种宗教文化,但像松格嘛呢石经城这样保存有早期遗迹的经城,则是异常珍贵的。  相似文献   

11.
玛尼石,泛指刻有玛尼字样或神佛形象的石块,玛尼是佛教经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可谓“玛尼石”一词的由来。 玛尼石是广泛流传在西藏民间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集宗教与民间艺术为一体,是自然崇拜的延伸,是巨石文化的再创造,是本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原始本教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灵魂所组成,包括山、石、河、湖、土地、树  相似文献   

12.
经幡是藏族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接、最普遍的宗教意识的表现形式。在西藏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等处都可以见到印有经文及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经幡,它们系在树枝或木杆上,插立于民房屋顶,村口、山口、河口、湖畔的玛尼堆上,或在山岩之间、树木之间牵挂,以简练的形式张扬着人们厚重的思想内涵,构成了西藏社会传统文化的一方面突出的内容。 西藏经幡按蓝、白、红、绿、黄次序排列,五种颜色为一组,成组张挂。当地民谣曰:黄幡象征自现莲,红幡象征  相似文献   

13.
青铜器"纯铜晶粒"现象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平陵 《文博》2002,(5):65-69
青铜器鉴定或修复过程中,不时地会发现有的器物表面或在锈蚀产物掩盖下的器物表面呈现出金黄色,仿佛鎏上一层金或镀上了一层铜,故称此器物出现“纯铜晶粒”现象。这种现象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它是在一定的金相组织状态下,  相似文献   

14.
郑艳 《民俗研究》2011,(1):229-241
精怪信仰是我国民俗信仰的一个方面,也是民众宗教观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器物精怪属于精怪族群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它是由人造物件幻化而成的自主且具有灵性的生命个体。古代文献中描写的器物精怪具有类似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等,但它也作祟于人,并遭到人的厌镇和剿灭。器物精怪的特点既来自于原始性宗教思维观念的形塑,也受佛道二教的侵染,并包含着古代文人的创作意识。在统治力量和正统宗教的长期围剿下,器物精怪被异端化,而人们对待器物精怪的态度又彰显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张扬。  相似文献   

15.
谈“河市”、“河亭”和秦墓断代黄吉军黄吉博1998年3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西郊于家营发掘了6座秦墓,这是该队继1986年在孙旗屯发掘3座战国晚期秦国墓之后第二次正式考古发掘的秦墓。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秦墓中发现印有“河市”、“河亭”戳记的随葬器物,...  相似文献   

16.
周祥 《钱币博览》2005,(2):9-11
湖北本省银元.是因其背而镌有“本省”两字而得名.一般以为一套仅有大小三种.面额分别为库平七钱二分、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库平七分二厘。正面中央球圈纹内为满汉文“光绪元宝”四字,珠圈纹外上端镌有“湖北省造”字样,下端镌有面额.左右两侧各镌有一六瓣花星。背面中央为坐龙纹.上端镌有英文HUPEH PROVINCE,下端镌有英文面额,左右两侧镌有“本省”两字。  相似文献   

17.
黑陶高足杯     
黑陶高足杯,是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物。1965年河南省淅川县黄楝树遗址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杯高20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9厘米。小口、折沿、高圈足。杯的腹部和圈足上,分别饰以弦纹和划纹,圈足上并有圆和“T”形镂孔各两行,从而显示出它在装饰艺术上的独特风格。从  相似文献   

18.
六字真言、六字真经或六字大明咒,是藏传佛教诵咒“嗡、嘛、呢、叭、咪、吽”六个字。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对“六字真言”的诠释颇多,但究其根本,不外乎以下几种:(1)据藏传佛教经典记载,六字真言,“嗡”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世界硬币的边饰边铭胡幼文,吴根生当代世界高面值硬币中有的在光边或齿边上镌有币饰,称为“边饰”;或镌有币铭,称为“边铭”。有的甚至在币边中央切有一条沟,国外称为“安全边”,在凹沟的底部再镌有币饰或币铭。在高面值硬币上加有边饰或边铭,不仅是为了美观,而且还增加了伪造者的困难。这些边饰或边铭有阴刻的,有的是阳刻的。这种边饰或边铭难以墨拓,现手绘展开放大(摹本),以说明之。按特征大致可将其归纳为以下6类。1.纯币饰这种边饰和在币面上的币饰一样,纯然是一种装饰,没有意义。如罗马尼亚1列伊币光边上有两颗五角星和两条蛇形纹饰,见图1;德国1马克币光边上有图案币饰,见图2;毛里求斯5卢比币安全边的两外侧是齿边,中切沟内是由点划组成的币饰,见图3。2.国名这种边铭的铭文是发行国的国名。如希腊20德拉马克币光边上,镌有希腊文国名"希腊共和国",见图4。3.面值这种边铭的铭文是本币面值。如蒙古革命50周年纪念流通1图格里克币,光边上镌有纪年的起止年份及蒙文"1图格里克",见图5;前苏联50戈比和1卢布币光边上镌有年铭及俄文面值,见图6、7。4.国名、地区名和面值这种边铭的铭文既有发行国、地区名,还有面值。如日本500元币光边  相似文献   

20.
1971年,洛阳市关林车圪垯120号唐墓出土,现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马体长79、高66.5厘米。四足亭立,作低首鸣状。全身披黄釉,背塔绿棕色鞍鞬。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釉陶制品。关于三彩,说法颇多。如红、黄、绿,或红、绿、白、或棕、绿、黄,或黄、绿、白,或黄、绿、蓝,都可称作三彩。其实所谓三彩,并不限于三种颜色,往往一件器物,常有五彩、七彩甚至更多的色彩。多年来,洛阳出土的三彩马不少,但黑釉三彩马却极为罕见。制造唐三彩的独特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先把坯体放入烧窑内加温至摄氏一千一百度左右,施彩后,再放入窑内,以一定的温度烧成。其釉色为各种金属氧化物,在烧制过程中,通过釉质的自行熔流、自然搭配,即所谓的“流串”工艺,取得一种绚丽多彩、深厚饱满,既兼绘画、雕塑艺术之长,而又迥异于绘画雕塑的艺术效果。唐三彩的造型多仿金属器物,成为当时王公贵族的日用品,也用作冥器。有文臣武将、宫娥童仆等人物,有狮、驼、犬马等动物,有造型优美、玲珑剔透的杯、盘、盂、尊等器物,生动地反映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