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阿申 《收藏家》2009,(12):49-54
五.理学、金石学和香炉 文献记载,宋代,随着佛前焚香的开始,香炉始有定义。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说:“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辞海》讲到了用途:“熏炉,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香炉,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  相似文献   

2.
炉是古代的一种生活用具和焚香用具。分熏炉和香炉,繁昌窑烧制的香炉以青白釉为主,其釉色清丽,纹饰简洁流畅、造型高古隽永,备受世人青睐。本文以安徽博物馆藏繁昌窑青白瓷香炉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繁昌窑香炉的种类、制作和装烧工艺,以及宋人"置炉、焚香、品香"等性灵生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四神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又被很多人称之为四灵、四象、四维、四兽等多种的叫法。四神作为一种以动物形象出现的神灵,以前一直是古人对一些威武的有灵性的动物原始崇拜,四神的起源产生应该与古人对于星辰的原始崇拜有着密切的直接关系。随着道教文化的兴起,道教思想将古人所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喻为可以镇守道观山门的天神,因此它们又被称之为四象或四灵。  相似文献   

4.
古代避瘟驱疫,以香药熏治最为盛行。古代燃香器具熏炉既作为祛病养生的工具,更是我国的文物瑰宝,彰显出古人的智慧与传统艺术价值。本文以满城汉墓出土熏炉为例,阐释汉代熏香历史、熏炉的种类及熏香在古代防疫发挥的作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暴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健康。为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中医药广泛参加新冠肺炎治疗。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段描写:“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来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由此可见,古人是曾经用香来熏衣裳的。古代的衣服用料一般为丝、麻、葛、布等,易遭虫蛀。因此古人要熏香驱虫,不独为衣服生香爽身。熏衣用熏炉、熏笼。熏炉的样式不一。有的似小瓮,口小肚大;有的如短足香炉,口大肚凸。有的带铁把,有的上铜钩。熏笼是罩在熏炉上的笼子,样式类似今之烘笼,作烘干及  相似文献   

6.
品香、佩香、焚香、薰香,是香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其中充满着生活的艺术情趣。人们通过这种优雅的文化活动去追求一种真挚和纯净。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雅兴,更是古代文人怡情养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纵观整个明清时期,香熏的制作和使用已进入繁荣阶段,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熏炉营造出怡性逸情的高雅意境,它在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文人百姓的起居生活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夏慧 《大众考古》2023,(11):62-65
<正>兵器铁蒺藜的发明源自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模仿与创造,南京城墙博物馆藏铁蒺藜数量较多,根据制作工艺可分为模铸型与打制型两大类,每一类又可根据形制细分为不同的亚型,是见证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铁蒺藜是中国古代战场上一种常见的撒布型障碍物,其形制一般是从中心向外伸出铁刺。宋代罗愿《尔雅翼》卷七载:“茨,蒺藜也。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状如菱而小,刺人,生道上。长安最饶,人行多著木屐……今军旅亦以铁作茨以布敌路,谓之铁蒺藜。”可见,铁蒺藜的发明是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蒺藜。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6,(11)
正熏炉是古代的燃香之器,它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较为流行。熏炉的质地有陶质、瓷质、铜质等。铜质的熏炉,是一种实用器,它类型丰富,装饰风格独特。属于熏炉中的上品。目前,据公布的资料中汉代铜质熏炉数量不足200件。分布较为广泛,以陕、两湖、两广、河南、河北数量较多,其他则属零星出土。其形制有盖豆形、博山形、鼎形、行炉形、鸟形和一些特殊形制。博山炉是博山形熏炉的简称,是熏炉中最为优美精致的一种。一般由炉盖、炉身、炉柄、承盘等部分组成。出现于西汉中期,它是在春秋战国以来持续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焚香习俗在时代发展中作用、文化的变迁,以及博山炉的造型、材质等角度出发,对古代熏香文化与汉代博山炉进行研究,分析熏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博山炉与熏香文化的关系,认为博山炉是在历史主流精神信仰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下所产生的熏香器具,是熏香文化与汉代思想艺术结合的产物,将熏炉和熏香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0.
书拨云兰     
刘英杰  木子 《旅游》2014,(1):52
读书,无论古今,都是一件雅事,而且越是在古代,越是讲究氛围与意境的书香门第,读书愈发成为一种仪式,这在历代文房清玩中便可窥一斑。在风清月明、古朴悠然的书房中,读书不仅要有书案杌子,不仅要有红袖添香,就连翻书,也有专用的书拨。说到书拨,很多现代人会感到陌生。看其形状,会觉得和现代的书签类似;摩挲其质感,又恍然如同"环佩叮当"的女子发饰,岂不知这种用于读书的工具,与书签、发饰却是风马牛不相及。"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的文人将读书作为一种意境,以至于读书之前要净手焚香,书拨云兰。试想,香炉一盏,线装古卷,本  相似文献   

11.
在大同市博物馆的常设展中,有这么一件并不太起眼的博山炉:通身铜制,炉盖镂刻状若山峰,喇叭状柄,底座是一个圆托盘。这是汉代熏炉中的经典造型。  相似文献   

12.
炉,亦称香炉。古人焚香之事甚多,主要有三,一为熏衣之用,古时凡入朝觐见或拜谒尊贵必须将衣服熏香,方不失仪,因之相习成风,即便平民社交亦多行之,直至清代乾隆时,西洋香料东来此风姑息。二为书房必备,古人读书必焚香,以使读者心中愉快,有益于理解及记忆,并能提神醒脑,免  相似文献   

13.
到目前为止,河北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完整汉代熏炉共有34件,根据形制特征可分为普通型熏炉和博山炉两类,具体又可分为若干型式。根据熏炉的时代及类型学分析结果,河北地区出土汉代熏炉的发展可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四个阶段。其中,西汉早期已出现陶质普通型熏炉;西汉中期以后,铜质博山炉蓬勃发展,陶质普通型熏炉趋于衰落;西汉晚期到东汉,陶质熏炉卷土重来,在数量上远超铜质熏炉。这一发展趋势与统治阶层的需求、熏香习俗的发展、社会信仰的变化等有密切关联。此外,河北地区的汉代熏炉还呈现出集中出土于中南部地区的特点,这与地区间自然环境及考古工作开展程度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杜宏礼等著《东京梦华·开封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993年版 ,第 82页 )有云 :“宋太祖开宝年间 ,亲登朱雀门 ,手指‘朱雀之门’的门额问大臣赵普 :为何不直书朱雀门 ,加上‘之’字有何用处 ?赵普回答这是语法上的助词罢了。太祖听后大笑 :‘之乎者也 ,助得甚事’。从此 ,将城门四字之额作为三字 ,简单明了”。今按 ,此处所述宋太祖改“朱雀门”门额之事似不确。《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东京大内》云 :东京旧城“南三门 :中曰朱雀 ,梁曰高明 ,晋曰薰风。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可知 ,北宋都城东京旧城即里城南面正中之“朱雀门”迟至宋太…  相似文献   

15.
古人治印,有印文曰:“焚香扫地。”其实,无论焚香之雅、扫地之俗,都与曰晷同效,非要长年累月敬勉为之不可。若要见功,自然不易;而一日不为,却是一日的荒疏芜杂。这四个字里,有一种安宁而坦然的姿态,是文人敬惜时光,不避细碎,日积月累自然而有一番作为。方一新教授便是这样一位“焚香扫地”,与日晷同效的学者。  相似文献   

16.
四川汉墓中的四神功能新探──兼谈巫山铜牌上饰上人物的身份刘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我国古代神话中镇守四方的神祗。《三辅黄图》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所以它们除被称为四神外,又被称作四灵。四川的汉代墓葬中(包括葬具和随葬品...  相似文献   

17.
《文史月刊》2014,(3):F0003-F0003
通高30厘米、盘径19厘米。年代: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这件灯的朱雀昂首翘尾,嘴衔灯盘,足踏盘龙,作展翅欲飞状。双翅和尾部阴刻纤细的羽毛状纹。灯盘为环状四槽,内分三格,每格各有烛钎一个。盘龙身躯卷曲,龙首上扬。灯盘、朱雀和盘龙三部分,系分别铸成后再接铸在一起的,朱雀的嘴部和足部均留有接铸的痕迹。此灯造型优美。形象生动,而又厚重平稳。  相似文献   

18.
1987年,黄岩市文物部门对位于城西20公里的灵石寺塔(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进行大修,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各种质地的佛像、供养人像和供养品,这件越窑青瓷熏炉就是其中的一件。熏炉通高19.5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2.6厘米,整器呈球形,熏盖以三瓣卷叶缠枝花为主纹,  相似文献   

19.
谈哥汝二窑     
我初研究陶瓷时,读了一些讲瓷的书籍,这些书籍多着重于理论上的论述。如广州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论:“古瓷之底有丁痕者古人思想较拙,以铁籖支器底入窰而烧,烧成则撤去铁籖,故底有丁痕也”(注一)。又有江浦寂园叟著雅卷下39页论:“瓷丁有二种,有垂垂如足者,所谓爪者是也;又有以竹籖支掌皿底而入窰者,迨火侯圆满撤去竹  相似文献   

20.
《长安志》以及其它多种文献中记载:皇城朱雀门南至外郭城明德门即朱雀大街,是说唐朱雀大街北到朱雀门。但是,除了上述记载之外,在古籍以及明以后的著述中也提到:朱雀大街应当包括从宫城承天门经皇城朱雀门直至外郭的明德门,则又说朱雀大街北起承天门。笔者认为后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隋唐长安城在初建时的布局,是根据龙首原六坡北高南低的地理形势,规划出:“朱雀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高坡,象乾坤六。故于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与兴善寺以镇其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