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为配合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建设,从2002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宫署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清理出南越国及其他时期的大型宫殿、衙署及各种重要建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重要文物,为研究南越国的社会经济历史及岭南的社会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2009年,在发掘二区西出土了一件南越国时期的陶鸠杖首,为遗址首次发现(见图1)。本文就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陶鸠杖首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为配合城镇建设,1993年,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西关居民区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0余座,出土文物近百余件(套),其中的一件铜鸠首杖为我省首次发现。鸠首杖分杖首、木杖、杖镦三部分。木杖已毁,杖首、杖墩为青铜质,有错金银装饰。杖首长2.3厘米,顶端为鸠首,尖喙,眼部为贯通孔,头部饰错金银羽纹,有对应的一对穿孔以固定木杖(图一)。杖镦长10.5厘米,  相似文献   

3.
2003年浙江德清出土一件青铜鸠杖。本文对此杖作了初步研究,认为系春秋时期吴国或越国器物,作权杖使用。  相似文献   

4.
鸠·鸠杖·鸠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鸠杖、鸠车在汉代甚为流行。对于这一文化现象,作者在对鸠的原始造型及其文化含义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鸠杖、鸠车在汉代受到青眯的原因,指出鸠杖、鸠车流行于汉代是当时尊老爱幼之风甚盛的物质体现。  相似文献   

5.
1990年3月22日,绍兴县浬渚镇中庄村农民在坝头山北坡挖池塘时发现青铜鸠杖1件,(图一)出土时杖首、杖镦分在二处,杖已朽.附近周围有方格纹、“米”字纹印纹硬陶碎片,但朱连片,此处水土流失严重,似为冲存遗物.杖首长26.7、銎径3.7、厚0.2厘米.可分三部分.杖首顶端站立一鸠,短喙,通身羽纹,昂首翘尾,展翅欲飞.鸠下有由双线水波纹、蝉翅纹、云纹一圈组成  相似文献   

6.
2009年,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征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两件青铜杖较具地方特色,保存较好。它们与盐源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研究盐源地区类似的青铜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羊首虎纹杖1件(C∶01)。杖首略似一对羊的弯角,杖身为扁长条形,下端呈锥  相似文献   

7.
王晓晖 《华夏考古》2020,(4):102-107
通过对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鸠杖实物和鸠杖图像的对比、分析,探讨了相关汉代墓葬的墓主人身份,进一步了解了汉代鸠杖敬老制度的执行和流行情况。该研究对于深入认识鸠杖敬老制度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作用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尊老养老在我国既是人们崇尚的传统美德,又曾是政府制定的法律制度。西汉时期,汉王朝颁布并实施了鸠杖制度,鸠杖赐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可以享受各种特权。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出土了大批有关鸠杖与尊老法令的汉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与史料。  相似文献   

9.
2004年2~3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新安县洛新开发区发掘了一座西晋时期的墓葬(C12M262)。墓葬为穹隆顶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耳室等组成。随葬器物较为丰富,出土有陶器、铜器、漆器、铁器、金银器等。其中陶三足炉、铜熏炉、鎏金铜架、铜鸠杖、漆奁等,是洛阳地区这一时期墓葬随葬品中较罕见的器形。  相似文献   

10.
古朴浑厚的汉代艺术品--铜鸠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郑市博物馆在整理藏品档案时 ,发现一件珍贵的汉代艺术品———铜鸠车 (封三 :1 )。该件文物是 1 985年春新郑车站乡小李庄农民李国顺在县城北关生产公司院内取土时发现的 ,现介绍如下 :铜鸠车长 1 2厘米 ,宽 5 5厘米 ,高 1 5厘米 ,重 35 0克。整体为一鸠 ,昂首翘尾 ,正视前方 ,胸下系有一个小铃铛。两爪处安有两个轮子 ,鸠背上站有一只调皮的雏鸠 ,形象生动 ,栩栩如生。在《续汉书·礼仪志》中记载 ,“鸠者 ,不噎之鸟也 ,欲老人不噎 ,所以爱民也。”汉代有尊老、优老、养老的法令 ,“高年老长”受到人民的尊敬 ,因此 ,鸠有了特定的含义 …  相似文献   

11.
丹徒大港背山顶春秋时期吴王余昧墓中出土一件鸠杖,青铜杖首上立一鸠,枝镦的末端有一裸身跪坐的人像,其胸、背、臀部和腿部皆刻划花纹(见本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类似的铜杖镦也出现于谏壁青龙山春秋大墓中.背山顶墓中一件青铜悬鼓的环座上还铸有四个跪坐的人像,额前短发,身上也满刻花纹.这些对研究古吴、越人的“断发文身”习俗有极大意义.历来文献记戴,吴、越地区的土著居民流行“断发文身”的风俗.《论衡·四讳篇》云:“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夏禹时期吴地称为“裸国”,《风俗通义》曰:“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  相似文献   

12.
汉代王杖制度若干问题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浩 《史学集刊》2008,(3):94-99
王杖制度源于周代"齿杖制度",以鸠饰杖是由原始先民的鸟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从周代的"献鸠养国老"到汉代的"助食养老", 鸠杖的权杖功能不断弱化,养老寓意逐渐形成.汉代王杖制度进一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尹湾汉简所记授杖人数应为东海郡当年度新授杖人数,而非东海郡授杖总人数.  相似文献   

13.
<正>2004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发掘黑龙江宁安渤海上京城第2号宫殿基址时,出土了淡黄色玉石质器物一件(04NSGⅢT002006(2)∶1),高10.4厘米,管箍状,中空,上为母口,下为子口,器表透雕3条首尾相逐的龙(图一)(1)。此器物在上京城址发掘报告、《海曲华风》等图录或著述中(2)均定名为杖首,这显然是错误的。秦汉以来杖顶端有横出之扶手,呈丁字形,直到唐代尚  相似文献   

14.
北龙宫位于河北藁城西北15公里滹沱河北岸。1974年在发掘台西遗址的同时,北龙宫村群众挖山药窖时,发现两件铜器,当即交给了台西发掘小组。同年底我们做过一次调查。据群众反映,解放前在这次出土铜器的同一地点,还发现过一件铜鼎。1976年石家庄地区开展文物普查时,在这里又做了一次调查。两次调查期间,群众在村内又零星挖出过一些遗物。兹将两次调查所获和收集到的遗物,简报如下。北龙宫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藁  相似文献   

15.
1987年,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文物普查时,在该县三岔高庄遗址出土人头形器盖盖钮一件,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图一)。这件盖钮为细泥质红陶,高15、颈径9.8厘米。人脸近圆形,额与眼眉间的分界线不明显。眼以两个扁圆孔表示,鼻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开展文物普查的过程中,神农架林区文物普查组征集到一件磨制石斧。这件石斧长21厘米,上宽7厘米,下宽9厘米,厚2厘米,表面光滑,上部有一直径15厘米的圆孔。经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  相似文献   

17.
<正>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沉淀了无数璀璨瑰丽的文化珍宝,堪称中国文物的宝库。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共发现野外不可移动文物13284处,其中古遗址8594处、古墓葬1919处、古建筑1187处、石窟寺337处、石刻750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43处,其他文物122处。甘肃全省馆藏文物42.93万余件(组)件,一级文物3240件(组)。其中以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址墓地、长城遗址、简牍、石窟遗址和汉代到宋金时代的城址数量最多,保存也较为完好。近年来,甘肃省文物部门加大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一大批专题科研性和区域性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在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秦文化和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三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省考古学内涵,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1959年在昭乌达盟宁城县发掘辽中京城址时,曾协助宁城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根据普查材料得知,必斯营子乡小刘仗子村附近曾发现过许多辽墓,出土各种有契丹特色的文物。我们于10月先后两次前往发掘,其目的在于:为进一步研究辽中京城内文化遣物提出一批可靠的比较材料,系统地整理研究辽代墓葬制度,以及培养一批初步熟悉钻探发掘古墓的技术人材。  相似文献   

19.
藏品管理     
正近年来,镇原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共对全县19个乡镇、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进行了踏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853处,受到甘肃省文物局表彰奖励。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共对馆藏5000多件文物进行了普查登记,摸清了家底,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在流散文物征集方面,共征集到具有较高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400多件,其中2件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43件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在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为了全面掌握和摸清现存文物遗址分布状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从1984年起,我们组织了约四万余人的普查队伍,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文物普查。两年来,共发现和复查各类文物遗存28168处,征集和登记流散文物76544件。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原地区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现择其要综述于下:一、丰富的地下文物遗存建国以来,河南曾多次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人类化石。如南召县杏花山,卢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