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学惠 《收藏家》2003,(12):43-46
清顺治初年,明工部司务郑侠如“年未衰,即以恬退辞职,归田里,卜筑于宅之西,名之曰‘休园’”。休园位于扬州流水桥畔,占地五十亩,是清代扬州地区著名的私家园林。  相似文献   

2.
曾磊 《西夏研究》2022,(2):110-116
地方“八景”是基于地域自然环境与文化的景观塑造和意象表达,不仅反映了区域环境的特质与变迁,也是地方精英表达乡土认同和思想的重要手段。明代以来,肃藩移兰带动了兰州城市建设的兴起。以肃王为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通过景观书写,塑造了兰州城市的地域形象,兰州“八景”开始成为兰州城市意象的文化表达。清代陕甘分治后,兰州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沿用至民国的“八景”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兰州城市建设的加快,古“八景”中的一些景观已不复存在,在地方文人的推动下,兰州“新八景”的评选凝练出新的城市形象表达。历代兰州“八景”的塑造,不仅是知识分子对地方景观的建构与认同,也反映了兰州地域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3.
金鉴 《文史月刊》2009,(12):31-31
圆明园是我国清代盛时最大的皇家宫苑之一,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成丰六朝,兴建历时150年之久,是我国数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圆明园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相互辉映,是东西方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典范,在世界上享有“万园之园”的盛誉。然而,它却历尽了磨难——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相似文献   

4.
《边缘地带的行政治理:清代厅制再研究》一书,以清代独有的地方行政制度——厅制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形成过程、各种制约因素以及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厅制是清王朝为解决“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超大规模”与“有限政府”这两对结构性矛盾,在各种“边缘地带”实施国家治理的弹性制度与空间。该书推进了清代地方治理和政治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丹 《丝绸之路》2014,(2):22-23
作为西北边陲重地、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兰州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是黄河之滨的重要工业发展基地。鉴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历史文化的悠久性,国家在“一五”计划期间将多个重点项目放在兰州。勤劳的兰州人民同援助兰州的工业移民一起共同创造了那一时期兰州工业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正>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清代最大皇家园林,占地面积五百六十四万平方米,自1703年康熙兴建山庄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其规模宏大,环境幽美,山水林泉具备,殿宇楼阁技艺精湛,园林布局手法高超,集全国园林精华于一园,兼具南秀北雄的特点,是一颗瑰丽的明珠,在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中独树一帜。 笔者在本文专论避暑山庄的活文物——古松,在山庄内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自然衰弱死亡和当前如何防治保护管理措施。 一、古松的历史概况 清代皇帝玄烨出京师到围场“木兰秋弥”时发现热河上营(即承德)这块地方自然环境幽美,草木植被丰富,古松参天,随下令于康  相似文献   

7.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教育中心。兰州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兰州这座古老的丝路重镇和新兴的中心城市增添了耀眼的光彩。一以官办书院和民办私塾为主体的古代封建教育汉唐时期的兰州是军事重镇,战乱频仍,经济不发达,教育发展情况史无记载。元代以后地方官学逐渐兴起,至清代中后期,兰州教育才步入鼎盛时期。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创办的金州儒学为兰州最早的官办学校,以教授儒学。元顺宗至元五年(1339年)又创建兰州州学。明景泰五年(1454年)段坚创办容思学院,聚徒讲学,宣扬封建理学,是兰州最早的书院。明清时期,兰州共建书院11所,其中清代所  相似文献   

8.
清顺治初年,明工部司务郑侠如“年未衰,即以恬退辞职,归田里,卜筑于宅之西,名之曰‘休园’”。休园位于扬州流水桥畔,占地五十亩,是清代扬州地区著名的私家园林。郑侠如,明末清初江苏扬州人。字士介,号俟庵。初中崇祯己卯(1639年)副榜,庚辰(1640年)授工部司务。工诗文,有文气,  相似文献   

9.
张素容 《清史研究》2007,1(2):75-84
清代的赋税“原额”与明代“万历原额”之间具有特别的承继关系,本文以大庾岭路所经之南雄地区为对象,考察清代原额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受到交通要道影响之后所出现的模式,藉此展现“万历原额”演变成清代“原额”的具体情形,以探讨国家赋税制度与基层地方历史的互动,以及在赋税问题上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0.
山川坛——先农坛是明清时代保留下来的一大建筑群,位于北京内城之南,外城正阳门至永定门大街约二分之一后部分西侧,隔街与东侧的天坛为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启建,嘉靖年间坛址扩建以前,长达百年称山川坛。此后至有清一代改称先农坛。民国迄今沿称先农坛(民国初一度称先农坛公园、城南公园),  相似文献   

11.
杨蕤  车昌洋 《民俗研究》2024,(2):111-120
古州厅是清代开辟黔东南地区时所设“新疆六厅”之一,自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后逐渐被纳入直接统治。在西南多民族地区,清廷为巩固统治所需,秉持剿抚相成的治理思想,对其设流官进行治理,并利用地方士绅力量辅助,试图架构起从“多元”到“一体”,从“新疆”到“旧疆”的统治体系。在大一统进程中,古州厅努力塑造出代表国家性与地方性的乡贤身份,彰显其忠义精神。古州厅乡贤殁后多入祀名宦贤良祠与乡贤祠,通过国家祭祀与地方祭祀两种方式推崇忠君爱国思想,体现出儒家文化在地方上的传播和认同,是统一多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写照。  相似文献   

12.
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曾经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朝署禁地。法国作家雨果说,圆明园“不仅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相似文献   

13.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大批清代戏衣,这些戏衣是南府和后来的昇平署戏班的“行头”,多是用清代(也有明代)华丽的丝织锦缎面料裁制的。明清时代,我国丝织业生产很发达,有些地方设有统管织染作坊的官府机构。明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邮戳源于治印,因此最早的邮戳都刻以篆文,如已知最早的元代“常乐蘸印”(图一)。而自清代开始使用的我国邮戳的图式、文字就较为复杂得多了,特别是地方邮局使用的邮戳更为繁杂,样式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文字有阴文、阳文篆字等,楷字戳为最多。(图二)是1892年1月至1896年12月阳文篆字“上海”海关汉文戳;(图三)是1905年楷字山东莱州府“灵山卫”的地方邮局戳,这两种戳的文字书法堪称上乘。  相似文献   

15.
清代“科举必由学校”,学额的分配实质上是国家政治资源和权力在县级政区的分配。清朝近三百年间,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厅制行政区划为清代独有,其形成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后有废县(州厅卫)置乡;还形成具有“分征钱粮”职能的分州、分县。不过,按照规制非州县不得设学校。通过统计和案例分析可知,为保证各地都有一定数量基层绅士(生员),减少不同地区的学额之争,产生了散厅、废县置乡、分州分县设学立额的现象。清代看似严格的学校学额制度,在地方实际运作中有一定的灵活度。又通过适当的变通,保证了国家政治资源和权力在地方的有效分配。  相似文献   

16.
《郑和研究》2004,(3):57-57
漳平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置县,1990年撤县设市。国土面积2975平方公里,辖8镇6乡2个街道办事处,173个村委会和25个居委会,人口27.42万;漳平的基本市情是“三区三乡一枢纽”。“三区”:一是老区——漳平是原中央苏区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留下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二是矿区——漳平市是福建省八大重点矿产县(市)之一,尤以石灰石、煤、铁、花岗岩、五彩玉石和紫色陶土等驰名;三是林区——漳平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6.3%。“三乡”:一是花乡——漳平市及永福镇分别被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杜鹃花之乡”,全市花卉基地1万多亩,其中西洋杜鹃8000多亩,是全国最大的杜鹃花生产基地;二是画乡——漳平市新桥镇是国家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三是茶乡——漳平水仙茶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省茶叶博览会、鉴评会“名茶奖”、“优质茶奖”。“一枢纽”:就是漳平地处闽南金三角的边沿和泉州、漳州、龙岩、三明的结合部,鹰厦电气化铁路纵贯南北,漳龙坎、漳泉肖铁路横穿东西,为华东地区铁路二等编组站,是闽西南乃至闽粤赣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中期,年逾六旬的邓宝珊先生,因早年长期鞍马劳顿,身体多有不适,一直在家中治疗休养。一日,由新疆赴京经停兰州的王震将军闻讯后即往兰州市广武门外的邓宝珊寓所“慈爱园”  相似文献   

18.
东艺 《中华遗产》2007,(6):23-23
圆明园,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铭记的名字,它既让国人感到骄傲,却又带给国人难以磨灭的伤痛。这座清代五朝皇帝在一百五十余年里倾心营造的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的大型皇家宫苑,在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的焚掠。  相似文献   

19.
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北京海淀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召开“文史资料征集员”聘任会。 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前所长金启孮教授应邀出席并讲话。金教授认为诲淀区的特点是清代圆明园、清漪园(即今颐和园)、静宜园(即今香山)等都在本区范围之内。咸丰以前,清帝一年之内,多在园居。海淀无形成为政治中心,至今澄怀园、朗润园、蔚秀园、成府等众所周知的地名皆是昔日王公大臣寓园遗址,且多环绕御园而建,而外火器营、健锐营、圆明园八旗等外三营,亦集中于此。据调查至今海淀一带农村、工厂之住户多为满族,乃清代銮仪卫苏拉后代,海淀区实为北京满族集中居住点,且为研究满学之未开垦的处女地,过去无人注意及之。此实为北京海淀区特点之一,应组织人力撰写资料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宋江起义究竟与梁山泊(泺)有无关系?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卷十八《梁山泊之讹》中考证云: 俗传宋江三十六人据梁山泊,此误也。按《徽宗本纪》,侯蒙、张叔夜二传纪宋江事者,并无据梁山泊之说,惟《蒲宗孟传》言“梁山泺素多盗……”《孙公谈圃》云:“蒲宗孟知郓州,有盗黄麻胡依梁山泺为患”云云。——此是神宗时事,与宋江之起事宣和,已相隔数十年矣。近人邱炜萱氏之《菽园杂缀·梁山泊辩》曰:《宋史》无梁山泊,而有梁山泺。梁山泺虽多盗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