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道居延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北角、河西走廊中部的北方,有一个叫作额济纳旗的地方。额济纳是西夏党项语由元代蒙古语“亦集乃”的音转,意即“黑水”之意。黑水是指从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中流泻而下的一条著名河流——黑河。黑河在张掖附近汇入同是发端于祁连山的古弱水,自南向北向先秦时被称为“流沙”的额济纳地区缓缓流去。  相似文献   

2.
至少在2000多年以前,有一支叫“狄历”的古老少数民族就已经生活在北海,即今天的贝加尔湖地区。这支民族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学典籍里被写作“丁令”、“丁灵”或“丁零”,它是古代中国最北边的游牧民族。汉武帝时,被匈奴人流放在北海边上放牧的大汉使节苏武还曾被丁零人盗走过牛羊。丁零人逐水草而居,过着食肉饮酪、衣皮寝毡的游牧生活,曾长期被匈奴奴役,其中许多人沦为匈奴贵族的奴隶。当匈奴被西汉王打败而走向衰落时,这批丁零人就和匈奴奴役的其他民族的人一起逃到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为开发古代甘肃做出了…  相似文献   

3.
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甘肃省北部额济纳河流域,古代泛称"居延"或"弱水流沙",绵延三百公里,遍地沙碛,气候极其干旱。由于东西两侧巴丹吉林沙漠和北山山脉的天然遮挡,使额河两岸成了我国西部的一条重要的南北通道。其下游和居延海一带,远控大漠,近屏河西,东西襟带黄河、天山,而且水草丰美,宜于农牧,在汉代,乃是中央王朝与匈奴领主激  相似文献   

4.
“始建国二年诏书”册所见诏书之下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近发表的额济纳汉简中,有一件“始建国二年诏书”册,①其内容涉及新莽分匈奴为十五单于、向边境大发兵、赦免罪徒等事,与《汉书》中《匈奴传》、《王莽传》之记载可相印证处颇多。该册书已残乱,但其下行文部分却相对完整,反映了这件诏书在西北边地逐级颁布的情况。现依据其  相似文献   

5.
刘鑫 《神州》2013,(31):5-6
以《最后一个匈奴》为代表,高建群小说营造了一种特有的创作情结,被称为“匈奴情结”。有别于历史上对于一个游牧民族的特定称谓,高建群熔铸于作品中的“匈奴情结”更多地表现为匈奴记忆基础上的主体精神构成,历史的匈奴与作家内心完成了古今对接,并且通过笔下的人物一一呈现出来。“匈奴情结”在时代精神的召唤下被唤醒,在时代的召唤与匈奴的历史中审视高建群的匈奴情结,还原作品中的标志性精神构成,是高建群小说的重要欣赏维度。  相似文献   

6.
(一) 《史记》与《汉书》中所讲的匈奴“左方”或“左地”包括的地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人们对此往往不加分辨。丁谦认为匈奴左地包括今克鲁伦河以东及内蒙古东四盟地,且在此地驻有匈奴左方王将。1956年前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辽宁西丰西岔沟,清理了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六十三座古墓。孙守道同志认为“这一墓地的部族应属于匈奴部族集团,当归匈奴左地所辖。”并认为其族属“就现在的初步分析,以为匈奴  相似文献   

7.
“居延泽”即“碱泽”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居延海位于内蒙西部额尔济纳旗境内,古称“流沙泽”,汉及魏晋称“居延泽”,唐以后称“居延海”。“居延泽”以何而得名?“居延”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聚讼纷纭,争论已久的问题。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名辞海》“居延海”条说:“‘居延’由匈奴语‘伊吉奶达拉达’一词演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天汉三年,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一般都认为司马迁遭祸是由于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最近,倪昭敏同志发表文章,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司马迁并没有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李陵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兵败被俘的。被俘后并没有马上投降匈奴,其投降匈奴是在天汉四年全家被杀以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李陵兵败被俘不久,其受刑则是在天汉三年,而这时李陵显然还没有投降,司马迁怎能是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  相似文献   

9.
史籍记载,匈奴“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似乎没有文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匈奴有自己的语言,不同于华夏,《礼记·王制》有“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的说法,戎子驹支也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匈奴语的一些词汇在两汉时期被汉语音译保存了下来,如“胡”、“单于”、“头曼”、“冒顿”、“撑梨”、“孤涂”、“若”、“阏氏”、“居次”、“屠耆”、“谷蠡”、“当户”、“且渠”、“祁连”、“稽粥”、“瓯脱”、“逗落”、“径路”、“服匿”、“比余”、“胥比”等等,两汉人还说匈奴“箕倨反言”1,成为后人…  相似文献   

10.
吴芳 《江淮文史》2008,(3):130-137
在我国西汉时期,名将霍去病曾经对匈奴民族屡屡侵犯中原发出感慨:“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在2000多年前的那场较量中,最终汉王朝取得胜利,匈奴一部分被驱逐出了中国北方,另一部分留在中原。  相似文献   

11.
略论匈奴西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西迁,行踪万里,历时数百年,震烁天地,在上古时期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匈奴西迁的行程,中外史料,语焉不详。拙文拟就匈奴西迁的背景,行程作一阐述、考察,恳请专家、同行赐教。匈奴,先秦史籍或称为昆夷,混夷、獯鬻。荤粥、淳维,王莽改匈奴为恭奴。最初匈奴西栖息,繁衍于阴山山脉一带,“逐水草迁徒,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①战国后期,匈奴始露头角。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遂东破东胡,西逐月氏,南联诸羌,北服了零、坚昆,雄视西域。西汉初,匈奴不时劫掠边郡,杀掠吏民。汉因初创,百废待兴,实力不足,…  相似文献   

12.
探访荒漠     
驱车沿着河西走廊西行,快到酒 泉时,祁连山的雪峰在朝霞的 映衬下变成了粉红色.戈壁间充满生机的绿洲.也沐浴在金碧色的朝晖里,汉、明长城沿山逶迤而去只有在这里才能见到的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时空定格在这个令人难忘的早晨. 我们要去一片荒原,一片很少有人涉足的荒原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居延海. 酒泉的钟楼告诉我们”北通大漠”.我们驱车从当年霍去病抗击匈奴的酒泉向北.想去探访今年北京沙尘暴的发祥地。看看昔日人丁繁盛的泱泱垦区。是怎样变成流沙满目荒原的. 7月 30日清晨.西北的燥热尚未及浮起时我们就上路了.…  相似文献   

13.
匈奴进入欧洲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匈奴人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战国时期,匈奴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常南下攻扰中原,我们所熟知的“修长城”、“公主和亲”、“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重大事件,都记录着汉与匈奴的纷争与和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阿拉善盟、河西走廊和腾格里沙漠的地理位置,历史时期休屠城与武威郡治的关系,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几条沙漠绿洲路线的探讨,说明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古代沙漠绿洲路,是在当时政治形势、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民族迁徙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历史时期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理想路线,即石羊河流域、额济纳河流域的两条古代沙漠绿洲路和北匈奴与南羌人的联络路线,也就是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三条古代沙漠绿洲路。  相似文献   

15.
西汉的屯田     
一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部落。大概在商代,我国就已经受到匈奴族的侵扰。到了秦代,匈奴族占领了现在我国的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广大草原,并且南踰阴山,渡过黄河进入河套。当时,匈奴族已进入家长奴役制阶段,他们侵入中国以后,掳掠人民畜产,使边境人民受到灾害。为了抗击匈奴的入侵,案始皇于统一中国后,曾发兵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又发动四方的“罪人”去充实和守戍边境,即史记匈奴传所谓“徙适  相似文献   

16.
一东胡青铜短剑《史记·匈奴列传》:“燕北有东胡、山戎”。“索隐”:“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案:《续汉书》曰:‘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以为号。俗随水草,居无常处。以父之名字为姓。父子男女悉髡头为轻便也。’”东胡之名始见于周代。在《逸周书》一书中,东胡与屠何、孤竹、令支并见,这些族在战国以后都被燕所并,可见这一记载不会晚于战国。《管子·小匡篇》:“(桓公)中救晋公,擒  相似文献   

17.
王蓬 《丝绸之路》2014,(11):28-41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越使,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史记·大宛列传》 历史的呼唤 司马迁与张骞均为西汉同时代人,尽管史家讲究“生不列传”,但由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出生入死,敢为人先,打击匈奴,交好西域,当时也为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故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开篇即以数百字介绍张骞生平业绩及贡献。东汉班固作《汉书》时,则把张骞、大将军李广利并列建立专节作传,使得张骞“凿空”,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勋,名标青史,永垂后世。2000年间,非但没有被岁月淹没,倒因为中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欧亚大陆桥”,在我国对外经济交流上发挥着重大作用。追思先贤,当年张骞不畏艰险,“凿空”丝路的精神也益发应该彰显、发扬光大,张骞当之无愧地被列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8.
郑霞 《丝绸之路》2010,(16):16-19
匈奴是自先秦时代就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秦汉以来,一直与中原处于相互攻伐的状态,直到东汉后才逐渐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洛阳发现了不少北魏、隋、唐时代的匈奴族石刻,主要包括匈奴呼延氏、赫连氏、斛斯氏和宇文氏等姓氏。石刻资料表明,匈奴族自汉代以后已逐渐融合于华夏大家庭之中,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伊犁河流域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乌孙国的游牧地。乌孙属哈萨克族祖先的一支。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西北边塞的匈奴,张骞建议用厚赂招引乌孙,同时下嫁公主,与乌孙结为兄弟,这样就可“断匈奴右臂”,共同夹击匈奴。于是,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刘细君。西汉前期,北部边疆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  相似文献   

20.
《文史博览》2014,(8):34-35
根据《世说新语·容止》的记载,曹操统一北方后,政治地位提高。北匈奴派使送来了大批礼物并要求面见曹操。曹操认为自己的长相有损国家形象,就叫外貌很合国家口味的部下崔琰穿上他的衣服,扮成“山寨”版的曹操履行外交程序,而曹操自己则拿着刀扮成护卫。之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听他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如何?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有威严,确实不错,但是站在座榻旁边的那个捉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捉刀”一词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