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传伦 《收藏家》2002,(12):59-62
“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居室厅堂的风雅绝俗,端赖千奇石的点缀,古人的这一番话,说尽了“室无石不雅的道理”。从古至今,国人于园林的构筑、居室的调停,无不以能体现自然之美为最高追求,大自然中自然的物质形态,最可恒久直观的是奇石,洼泓易尽,而一峰一石  相似文献   

2.
黄河奇石热虽然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采集收藏黄河奇石的历史却源远流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奇石是灿烂黄河文化的一脉。中华民族一诞生就与黄河石结下了不解之缘。石刀、石斧的使用,石之器乐的出现,石之装饰品的制作,无不与黄河石有密切的关系。在一些文献中,对黄河石也作过多次的记载。宋代杜绾所著《云林石谱》就有对黄河奇石的记述。文中所称黄河石为“兰州石”。他说在兰州的黄河水中,产一种大而纹理很好看的石头,其中有些石质如玉,并有图案和物像,颜色黑青者,可以试金。有一…  相似文献   

3.
瞻园名石记     
<正>观赏之石,古代又称"奇石""雅石""丑石""文人石"等,是古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审美门类,也是文学、哲学、绘画、经济等诸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高度相融合的产物,是审美自觉的一种完善,也是寄情于山水的一种形而上的心灵依托。南京瞻园素以奇石为胜,本文拟从史料和实物遗存两方面,对瞻园的古代赏石作相对严谨和全面的梳理。瞻园奇石的历史记载瞻园被誉为"金陵第一名园",始建于明嘉靖年  相似文献   

4.
黄河石鉴赏四要素吴恭让随着黄河石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如何鉴赏黄河石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十分明显,黄河石有黄河赋予的自然美,蕴有阳刚之气的雄浑美、含蓄幽远的朦胧美、异彩纷呈的形态美以及色调古雅的凝重美。太湖石“皱、瘦、漏、透”的鉴赏标准,...  相似文献   

5.
奇石之雅藏品类良多,所好者或爱其孤出耸峙、群峰竞秀,大者标逾檐际,小者一拳盈握;或爱其岩峦逶迤、洞壑幽明,望之如临深秀,叩之磬音清越,若空谷回声。虽居陋室,处境微狭,然可纳尽林泉丘壑之高致,皆赖奇石之美,美在兴象天然,足慰古往今来托石寄情者卧游山川之情。唯大理石之鉴赏,最重通犀。其肖形状物之奇巧,恐非昆吾刀刻所能办。考大理石,亦称云石、立石,产滇南大理点苍山。变质岩之一种,由石灰岩重结晶变质生成,碳酸钙含量达百分之九十五,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人类文明瑰宝,流传至今,它是东方传统景观之魂,而景石作为园林景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是核心之所在。只要是园林就必定会有石,没有石也没办法形成园林,景石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是尤为重要的,是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园林设计中,造园必有山,无山不成园。假山是园林的主景与骨架,假山以土、石等为材料,自然山水作为设计蓝本,运用艺术的手法加以提炼,用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浓缩山水之美,体现出了"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给人一种身处大自然的感觉。本文对景石特性、空间布局、设计方式方面进行了剖析。对于景石设计,有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园林空间造出符合时代审美文化的山石景观,表达形态之美、人文之美与生态之美,烘托历史底蕴,提高园林设计文化品位。在景观设计中,山、水、植物、建筑为设计基础,用置石结合植物、水体、建筑、道路,依托场地地形组成不同的园林景观。从而创造出有生态效益的环境,体现园林设计中景石美感。  相似文献   

7.
天地大美     
天地大美——取自庄子《知北游》中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句。从庄子原来探讨顺应自然之道的句子抽出来的这四个字,却如此精彩地写出那种美到极致的意味,这种美宏大、宽广、悠远,而将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的大好河山时,那种对故土浓烈的赞美和热爱情感便喷薄而出。  相似文献   

8.
奇石园记     
柴宝成 《世界》2005,(8):60-61
有人问我:应该怎样评价奇石园?我说:奇石因是投资6亿多元,藏石4000多块,占地200多亩,存石200多种的集奇石、古树、艳卉、亭榭、长廊、拱桥、碧水、锦鱼、珍禽、名犬、佛塔、木化石、古建筑……于一体的园林之大成。  相似文献   

9.
靳章军 《神州》2012,(19):81-81
纵观历史,横看百科,语文给予其他学科工具性作用,但它不仅停留在工具性质上,还具有语文独特的魅力——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  相似文献   

10.
吴恭让 《丝绸之路》2004,(12):63-64
或许西北民风崇尚自然,或许军旅生活单调需要丰富业余爱好,或许长期置身戈壁滩野与石为伴,反正西北军人爱石赏石藏石,已成为本职以外的一种特殊爱好。在辽阔的大西北,不论你走进哪座军营哨所,甚至随便一个武装部,你都会见到官兵们用大大小小的奇石,装点绿色,放飞青春,用大自然的天赐来展示新一代军人对美的渴望,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亲近。  相似文献   

11.
菊花石,又名石菊花,乃石中珍品,堪称世界一绝。她取之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南岸以富硒闻名世界的鄂西深山石丛之中,其花纹生在石中,酷似菊花,故名菊花石。据有关专家考证:花纹生成于两亿年前,是世  相似文献   

12.
中国銅仁     
《文史天地》2009,(8):F0003-F0003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佛教文化圣地。梵净山14亿年的地质历史,造就了红云金顶、七级浮屠石、太子石、万卷书等千古奇观,另有紫袍玉带石、马蹄石、纹化石、国画石、青化石等,有“奇石之山”之美称。梵净山是地球同纬度上神奇的“绿宝石”,是“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6,(12)
正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将山和水的自然特征人格化,达到仁智者追求的优良品德。古人崇尚山水情结、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大都对奇石情有独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赏石文化。奇石是天然的艺术品,是大自然的鬼斧巧琢而成。赏石艺术是以自身的学识素养和审美水平为基础的发现艺术,赏石者多寄予奇石以象征意义和人格化,能够从一块冰冷的石头上,联想到人生的各种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石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爱石赏石古已成习,于今尤盛。黄河石因独具的自然美、雄浑美、朦胧美、形态美和色调美而成为一种天然的化载体,多少艺术家未曾状写、塑造出的大漠山川.敦煌彩绘与书法字,多少科学家未曾最后破译的生命进化、岩层构造与地球演变等图符号,都无所不包地  相似文献   

15.
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中国从西向东有三条江河。北方的一条水是黄色的,炎黄二帝又出生在那里,人们就称它为黄河;南方的一条,水系很长很长,而且水流的很快,人们就叫它为长江;中间的一条按照方位人们叫它中河,由于这条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引得古人类纷纷来此集居;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开始觉得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形态美,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隹”(zhuī,短尾鸟名)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之名改为淮河。  相似文献   

16.
黄河石     
黄河石田丁黄河石,早年间是散见的。由少数爱好者搜集,收藏,观赏。原因是黄河河床显露不多,水深浪涌,砾石露者较少,珍稀的黄河石更是寥寥。近几十年,黄河上游造大坝,修水库,建电站,有时河水较少,黄河石也显露于河床。加之有那么一拨对黄河石极其投入的爱好者,...  相似文献   

17.
“赏石”,顾名思义,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即不同于普通岩石的“奇石”。奇石按其供置地点来分,大致可分为三类:(1)名胜奇石。遍布于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之地,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以大型为主,如云南石林、黄山奇峰;(2)园林立峰。常见于皇家园囿和私人园林,或叠石成山,或列石成景,以中型为主,如太湖石、灵壁石等;(3)文房雅石。作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2012,(12):36-39
最美名山江郎山一座山,三爿石。山聚岩、洞、云、瀑于一体;石集奇、险、陡、峻于一身。这一山三石,组成了中国最为奇秀瑰丽的丹霞美景,徐霞客也要极力盛赞它的美。它的名字叫江郎山,它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相似文献   

19.
李瑞洪 《武汉文史资料》2006,(4):F0003-F0004
简介吴汉东,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面对吴汉东水彩画新作,有一种很突出的感觉,就是:充实的完美性和直逼艺术生命的本身性。他完全荡涤了那种混浊不清和华而不实,也没有轻飘浮浅和滞涩繁琐。细而不腻,实而不板,厚重明快,玲珑剔透。主体与客体契合无间,自然与生命血肉一体,是浴天地之道,发自然精魂的极品,达到了人与自然交  相似文献   

20.
古代物质文化中凝结着先民伟大的创造和质朴的审美,其中玉器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结合,通过造型、雕刻、搭配改造自然玉石后所创作的艺术品,为我们留下无尽的遐想。"石之美者谓之玉""君子比德于玉",古来圣贤为我们解开了玉器通天礼地、风度翩翩的文化密码。珍藏存世古玉为一方天地增加灵气,其中"因物赋形"的商代玉器在浩如烟海的玉器世界中最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