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凤英 《文史天地》2008,(12):10-14
左宗棠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左宗棠为官一方,总要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从1866年在西北任陕甘总督,至晚年到东南任两江总督前后十几年,在各地督办水利一直没有间断。  相似文献   

2.
历代封建统治者从巩固政权出发,都非常重视选人、用人,被誉为“晚清四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他一生经历了率领湘军对抗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定陕甘“同治回乱”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他以独具特色的用人艺术.选用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顺利完成西北平叛大业,保全祖国领土完整奠定了基础。现将左宗棠用人的“九验九术”之道推荐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胤凌 《文史天地》2008,(4):57-58
1866年左宗棠由江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次年,他在赴酒泉途经武威时,前往文庙拜祭儒门鼻祖孔圣人。当左宗棠走到文庙门口时,管理人员却只打开文庙两侧的小门迎接。  相似文献   

4.
国内五十年来左宗棠在西北活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左宗棠研究尤其是左宗棠在西北活动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评介,概括出50年来左宗棠研究的三大特点,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以期为深化左宗棠研究、推进近代西北边疆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光绪十年(公元1881年)九月,年已古稀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建功西陲后不久,又以“尔向来办事认真,外国怕尔之声威,,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腊月二十二日,左宗棠抵江宁(今南京),两天后即“受印视事”。从这时起到光绪十年三月奉调进京为止,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以其“衰病余生”,不辞辛劳地建设海防、兴修水利、整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名人,与兰州有深厚关系且名播中外的,可以说无有出左宗棠其右。兰州有关左宗棠的遗迹、物甚多,常常为前来参观、旅游的中外人士所瞻仰。左氏是晚清名的爱国人物,统治阶级中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莅官陕甘总督长达14年。他在任时对兰州城市建设所做的贡献,是很值得一说的。甘肃省博物馆所藏《金城揽胜  相似文献   

7.
光绪七年,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后从新疆奉诏回京,出任军机大臣.本文运用清人日记、书信、诗歌等第一手记录,研究左宗棠入直军机处的境遇,同僚与他的交往和观感,其最终外放两江总督的内幕运作,各种派系对左宗棠的关注和利用,以及他的性格特点,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也考证了野史笔记的真伪,从而展示了左宗棠生动而丰满的性格和形象,揭示了晚清官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又字朴存,湖南湘阴人,早年自号“湖上农人”,道光举人。咸丰十年(1860)率湘军赴江西、皖南军镇压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任浙江巡抚,次年升任闽浙总督。同治四年(1865)节制赣、粤、闽三省军务,镇压太平军。同治五年(1866)调任陕甘总督,次年镇压回民起义和捻军,  相似文献   

9.
张繁 《巴蜀史志》2005,(5):37-39
19世纪中后期,在中国边疆海防处于严重危机的形势下。清朝疆臣之间就国防战略部署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有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在这场争论中,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以大局为重力排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重“海防”轻“塞防”及以湖南巡抚王韶等人为首的重“塞防”轻“海防”的主张,总揽全局,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并重”的战略思想并积极将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0.
镇西保卫战     
巴里坤秦汉时称“蒲类”,元代称“巴尔库尔”,清雍正十三年(1735)称“巴里坤”,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改称“镇西”,1954年恢复为“巴里坤”。清同治十三年(1874)夏,左宗棠派提督刘宏发率部解镇西之危。镇西军民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有了强大的后盾。民国7年(1918),镇西协镇多凌撰写碑文,所记载的就是当时保卫镇西的这一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史。  相似文献   

11.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1881年至1884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海安、如皋、东台乃至如东的不少地方.许多耄耋老人口口相传,左宗棠曾不畏沿海风潮灾害和舟车疲惫亲临丁所、拼茶巡察网业加工出口和范公堤的毁损情况。那么,历史上的左宗棠是否真的到过丁所、拼茶?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清朝旧事     
潘小平 《江淮文史》2009,(2):171-176
李鸿章送礼 封建旧官场,送礼的名堂是很多的,除一年“三节两寿”的“节敬”、“贺仪”外,冬天有“炭敬”,夏天有“冰敬”。这当然是文雅的说法,说白了,就是送些银子给你烤火、吃冷饮。左宗棠做闽浙总督时,据说每年冬天送给工部右侍郎潘祖荫的“炭敬”银子,照例是1000两,这是报他多年前的救命之恩。  相似文献   

13.
左宗棠与西北茶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以来,西北茶务与财政、军事、国防关系密切,地位十分重要.清代雍正、乾隆以后,兴盛了千余年的茶马贸易走向衰落.受多种因素影响,咸同时期西北茶务更加残破不堪.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从巩固边防、筹集军饷的目的出发,大力整顿西北茶务,深刻分析了西北茶务十余年停滞的五个原因,采取了试办茶务的四个办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顿茶务的三大政策,产生了四大重要影响,最终使西北茶务摆脱了困境,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14.
<正>同治四年(1865)十二月,闽浙总督左宗棠上了一道名为《陈明广东兵事饷事片》的奏折,暗指粤海关在税收征管方面存在严重情弊,并推荐浙江布政使蒋益澧赴广东督办军务兼筹军饷。作为回应,署理广东巡抚郭嵩焘拟写了一道《密陈粤海关情形疏》,为粤海关及该关监督师曾进行辩护。此两道奏折,一来一往,使得原本关系密切的两大名臣左宗棠和郭嵩焘彻底决裂,成为晚清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  相似文献   

15.
张一麐于1867年出生在江苏省吴县(今属苏州市)。少有神童之称。12岁入县学为诸生时,代为监临的两江总督左宗棠夸赞其说:“此小子将来当有出息。”19岁在顺天乡试后,受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器重,鼓励“须多读书”。1903年应试经济特科第2名,被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招入幕府,操掌学务。1911年辛亥革命后,一度被免去职务的袁世凯东山再起,成了北洋军阀的首领,担任了内阁总理之职,进而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时,他又将已南归的张一麐电召回到北京,担任总统府秘书、政事堂机要局局长之重职。期间,袁世凯解散国会,篡改约法,…  相似文献   

16.
每当我们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注视祖国西北大好河山的时候,很自然的会想到:一个世纪以前,左宗棠率军出征西北,为粉碎俄英侵略势力瓜分新疆的阴谋、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完整所作出的历史贡献。马玉昆,作为当年跟随左宗棠在新疆南征北战,并被左宗棠依为靖边臂助、长期驻守西北的清军将领,他在收复新疆,巩固边防,开发西陲作出的贡献,也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南华书院     
正南华书院初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十分关注文武官吏与士民子弟的求学问题,任期共倡导新建书院9所,恢复书院12所。甘州绅民集资,欲为左公立生祠,左公不许,以之兴建南华书院。解放后,南华书院改为新生机械厂,后辟为南环路。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新疆镇迪道系由安西道和乌鲁木齐差缺粮务道改置而来,在同治以前的承平时期肩负着内地直省藩、臬两司之任,辖境内既有正式设立的府厅州县政区,也有分防佐贰杂职分担州县的部分职能。同期该道由陕甘总督“统辖”、乌鲁木齐都统“兼辖”,乌鲁木齐都统同时受伊犁将军“节制”。但总督对镇迪道的“统辖”很大程度属于“遥领”,将军对都统的“节制”也流于形式,从而使都统的“兼辖”有了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道员任兼藩臬,都统职权与直省督抚相仿,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行省性质的特殊政区——乌鲁木齐都统辖区。这种特殊的行政体制被其他面临相似情况的地区援例效仿,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爱青 《沧桑》2009,(5):47-48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曾通过票商筹借和汇兑了大量银两,以解西征军饷的燃眉之急。为感谢票商,左宗棠在回京述职路过山西时,特地到祁县乔家堡拜访票号东家之一的亮财主乔致庸并题词。本文通过票号在反对沙俄和阿古柏侵略新疆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来理解左宗棠此次题词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20.
左宗棠是晚清封疆大吏,在农业水利方面也很有才干,他经营西北10余年,十分重视水利事业的恢复和发展。1897年,他在给刘锦棠的信里说:“西北素缺雨泽,荫溉禾稼蔬棉,专赖渠水。渠之来源,唯恃积雪化及泉流而已,地亩价值高下,在水分之多少水足则地价贵,水绌则地价贱。盖自凉、甘、安、肃以达新疆,大致相若。治西北者,宜先水利;兴水利者宜先沟洫,不易之理。”后又在给狄道知州批札中强调:“甘肃治法,以均赋税,兴水利为首务。如能事事讲求实际,地方必有起色。”左宗棠把对兴修边疆地区的水利看得尤为重要。他要求部将张曜在哈密治理水利,认为这是“哈密永久之利。哈密为西陲屏障,地形极要”,体现了一种政治远见和爱国主义精神。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东边的崆峒山,东南流经甘肃平凉、泾川等地,到陕西省入渭河,全长达450多公里。由于泾河水流湍急,泥沙极多,发水之季,浊水横流,往往“不受其利反得其害”。左宗棠驻节平凉时对治理泾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前人修治泾河,“均慕郑、白故迹,但拟治其委而置来源于不问。以径流之悍激性成,自高趋下宜非人力所能施。盖来源既长,收合众流,水势愈大。但于其委治之,断难望其俯受约束”。他主张“从其发源之瓦亭、平凉、白水、泾川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