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建与台湾两地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交往,但是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唐中叶以后,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台湾的交流逐渐密切起来。到了宋元时期,福建人民移居澎湖,从事开发,由此以澎湖为桥梁,闽台两地各种形式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从而揭开了闽台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蜀地是秦汉西南地区经济和化的中心,河西走廊则是防御匈奴的前沿,又是通向西域的“孔道”。作通过河西走廊和蜀地发现的物以及敦煌、居延出土的汉代简牍,对汉时两地的交往作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江南和朝鲜半岛都发现有支石墓和史前稻作农业遗存。本文从支石墓和稻作遗存的比较研究中,推断先秦时代两地存在着海上文化交流,古越人的造船、航海技术以及海流和季风是两地海上交往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颜延亮 《丝绸之路》2012,(22):35-45
归义军张氏初期敦煌僧界与长安僧界的多次交往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大中五年(851)五月间悟真及其所率敦煌僧界使团的京城之行.到达后,在“诏人丹墀,面奉龙颜”并受敕封外,还被“诏许巡礼左右街诸寺”,因得与京城朝官及诸大德相过从并互有诗歌酬答.这次诗歌酬答既是归义军设立前夕两地僧界唯一的一次文学交往,也是整个归义军张氏时期两地间的第一次文学交往,在敦煌文学史上颇具史料意义和文学意义.其所留下的作品既是敦煌文学千年史中一批史籍无载的重要文学资料,表达了敦煌人的心声,又最早奏响了整个归义军时期敦煌文学的主旋律,为之后长时期敦煌文学主旋律作品的大量出现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5.
据推测,至少在三国时,居住东南沿海(包括闽东)的古越人应已到过台湾,台湾居民前来闽东则始于东吴黄龙二年(230年)后,直至明中后期,因当时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航海困难等方面原因,两地间交流交往处于零星、偶然状态。至明末,在古田等一些地方出现季节性劳动人口过剩,特别是闽台关系日益密切等背景下,闽东与台湾的交流交往开启了文化交流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北省分会是湖北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民间对外经贸机构。成立四十年来,我省贸促会在中国贸促总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利用民间经贸组织的优势,积极扩大对外交往,宣传我国、我省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大力促进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外经济技术合作,为“湖北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湖北”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促进湖北和香港之间的经济贸易、加深两地人民的友谊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一、组织赴港洽谈会,宣传湖北,招商引资香港历来是湖北省传统的对外…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王朝的400多年间,是中国和朝鲜半岛交往的一个重要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两地考古发现的城址,竖穴土圹墓、竖穴木椁墓和瓮棺葬等墓葬,瓦当、铜镜、钱币以及盖弓帽等出土遗物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汉王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既有政治上的联系,又有文化上和经济上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后半和公元前后,是交往的两个高潮时期。这种交往,是通过辽东半岛路线和渤海及黄海等海上通道实现的。汉文物的流入、技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朝鲜半岛国家的形成有着某种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1909年全线竣工的沪杭铁路,便捷了沪杭两地的交通及经济、人文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交往互动,同时,也使铁路沿线市镇货物、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使城乡和区域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对传统市镇格局和民众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浙北的交通区位优势使之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文化较为活跃的区域,沿线区域的交通、经济、生活方式及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该区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过程,现代化铁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变迁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西藏地方政府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试图弄清它与周边地方政权不丹之间早期交往的历史,追溯两地宗藩关系的产生、发展,并分析了随着清朝中央政府的衰落和英国政府加强对南亚渗透,两地宗藩关系逐渐弱化并瓦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珠海开放和澳门回归的年代里,珠澳两地之间飞架起了雄伟的钢铁大桥。而在两地经贸交流和民间交往中,也架起了一座丰碑式的大桥———珠海海外联谊会和澳门珠海社团联合总会。其中,就有一个架桥人:吴福。说起吴福这位澳门工商业成功人士和珠海外商界名人,虽然是大名鼎鼎但媒体报道却非常之少。这位低调的实业家自从20多年前在珠海的石景山缔造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之后,投资触角步步深入,社会公益时时在心,却总是不愿意接受媒体的访问。尽管如此,吴福先生仍是澳门和珠海两地市民都熟悉的名字。一、建造澳门第一座跨海大桥吴福先生…  相似文献   

11.
傅山与屈大均,为清初南北两大遗民,在山西、广东两地遗民群体和士大夫阶层中均为旗帜性人物,而两人在当时也有交往,本文拟就傅、屈两人的交游进行考证,并对这两位煊赫青史的文化巨人在志节、思想等方面做出比较和论述,以冀对明遗民的行藏异同进行探考。  相似文献   

12.
漳台文化同根同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其两地交融的历史渊源,发挥两地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离官亭镇约5000米的红崖下黄河缓流处,有一座黄河上游老渡口——临津渡,它是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始于汉代、繁荣于唐宋时期。千百年来,作为古道要津,临津渡不仅连接着甘青两地的交通地理,更见证着两地文化交流、经济繁荣、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4.
晚清至民国前期徽州地区与浙江农业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交流和互动,这不仅表现在两地临近地带的农人到对方地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大量徽州人在浙江杭州等多处的经商活动,还表现在两地之间农产品的输出和调剂等方面。两地之间农业经济交流的动因,包括徽商推动、地理邻近、交通枢纽带动等因素。这种农业交流不仅调剂了双方的农产品余缺,也促进了两地之间农业技术的传播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徽州留守农民的收入。通过个案考察,我们发现,近代农业经济变迁以及区域互动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常有限,但农民能积极根据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差异,主动适应市场,反映了传统小农经济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唐晓 《福建史志》2012,(1):27-31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次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此后,闽台两地由于地缘、血缘的关系,经贸往来迅速发展,并出现两地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6.
关帝信仰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福建东山是台湾关帝信仰文化的发祥地。海峡两岸民众对关帝信仰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精神追求。东山关帝庙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成为海峡两岸关帝信仰文化传播的前沿和热点。两地通过交往,有效地促进和密切了海峡两岸民众的骨肉亲情。  相似文献   

17.
深圳工业化过程中同全国各省区建立起了资金、技术、市场以及人才(包括劳动力)方面的广泛联系。本文基于外来人口指标,构建了深圳户籍人口迁移模型,并加以测度及分析,从人口迁移角度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深圳同全国各省区经济联系强度与两地的人口规模成正比;其次,与两地的交通距离成反比;第三,深圳与全国的经济联系呈辐射状的圈层结构;第四,外来户籍人口数与两地收入差距相关性不明显。进而分析了形成这种联系格局的其他影响因素,并对深圳加强与全国区域经济联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雨蕾 《文献》2018,(6):88-99
《乘槎录》是朝鲜文人崔斗灿1817年漂流到浙江后的中国记录,为现今所发现朝鲜漂海录中年代最迟的一部,其中有大量篇幅记述作者在被送往北京、再经由陆路返回朝鲜半岛过程中,与各地文士诗文唱和、书画相赠、共作笔谈的情景。《乘槎录》现存有刻本和抄本多部,抄本当出现在刻本之前,为作者原作。依据抄本内容可以看到,崔斗灿漂流到浙江,沿途在定海和杭州与清朝文人交往最为频繁。凭借着对江南景物的熟悉和优秀的汉诗文水平,崔斗灿为当地文士所接纳,一时成为文人雅会的中心人物,这不仅基于共同的汉文化背景,而且还有赖于当地从官员到普通文人对朝鲜礼仪之邦的认同和对朝鲜文人的友善。虽然两地交通不易,但是汉字、汉诗和江南的风物成为两地文人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媒介,双方的文字情缘诚挚而富有情怀。  相似文献   

19.
陕西新发现的高句丽人、新罗人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安又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之地。地上与地下文物古迹之盛甲天下。近十几年来,随着陕西经济建设的腾飞与文物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陕西境内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中,不断有许多新发现,其中于碑石、墓志、摩岸石刻等记载的高句丽人、新罗人就是不见于文献所记载的宝贵史料。韩国半岛与中国大陆山水毗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两地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密切的交往与联系。汉以后高句丽(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于半岛上定鼎而立,彼此兼并,互相争夺。隋和唐代初期,三国与隋唐之间政治、军事关系…  相似文献   

20.
陈荣坤  陈立  杨志军 《百年潮》2008,(10):76-79
唐代高僧鉴真6次东渡日本,是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丰碑。2008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曾专程到奈良唐招提寺参观,拜谒了鉴真大师像,还向该寺赠送由扬州漆器厂制作的鉴真东渡船模型“友谊之舟”。作为鉴真大师故里的扬州人,我们不由得想起28年前的一段往事。当时,经中日两国共同努力,在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鉴真大师像千年后第一次回国“探亲”,在扬州和北京两地巡展,轰动一时,造就了中日友好交往的又一段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专门为此题写纪念碑文“遗像千年归故里,友情万代发新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