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现中华第一龙的人——记濮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孙德萱文/付瑞琪栏目主持人:王长春一、孙德萱是一本书,一本有关濮阳历史的书黄河岸边有个濮阳市,濮阳有个孙德萱。他是一个性格开朗的胖老头,也是在文化界、考古界卓有声望的学问人。他今年已近花甲,不但任着濮阳市文化...  相似文献   

2.
李留文 《民俗研究》2005,106(3):205-216
黄大王是明末出现在民间的黄河神。大约在万历以后有关黄大王的神话开始在豫鲁黄河沿岸地区传播,到乾隆三年经河东河道总督白钟山和河南巡抚尹会一的奏请,黄大王被敕封为灵佑襄济王,进入国家正祀,与金龙四大王并为河神。  相似文献   

3.
奏中自古帝王都浩浩黄河绵绵渭水,润育了中华古国灿烂文化.但自盛唐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或南迁或东移”长安回望绣成堆”的盛景已是昨日黄花.汉宫内的编钟古乐已被历史的风烟吹尽而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依然鲜活嘹亮回荡不息.听民歌知民风.不曾听得一曲(走西日)不曾学得两句(三十里铺)乃枉来陕西一遭也.因处四塞之地,山高路险陕西逐渐沦为中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祖宗留下的唐宫汉殿与百姓世代蛰居的窑洞形成强烈反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塑造出了陕西山民勤劳、朴实、淳厚,容忍的个性.”莜麦辣子菜籽油,老婆孩…  相似文献   

4.
《旅游纵览》2008,(8):18-20
萝北,黑龙江省鹤岗市下辖县,因位于托罗山之北而得名。6991平方千米的土地呈L型,像一条小黑龙卧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与三江平原交汇处。它抻长着身子贴着黑龙江南岸与俄罗斯隔岸相望,边境线长达146.5公里。它演绎着"龙"的造型,在太平沟制造雾龙峡谷的神奇,又在西北部相连嘉荫县恐龙故乡的神秘。它一钩子(L)下去,勾出清金、土著、抗联、拓荒、知青、俄犹六大萝北文化体系,致使萝北文化也序列成一条龙,充填了"龙"魂、活化了"龙"身……  相似文献   

5.
春节搞迎春、调板凳龙,是浦江民间延续了几百年的民间活动,每到新春佳节,浦江地区的乡村百姓都会汇集一堂,用迎会,调板凳龙这种独有的民俗风情来除旧迎新,以求五谷丰收,美好生活。2006年6月2日,浦江迎会、板凳龙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寻龙记     
龙,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每一个炎黄子孙骨子里都有一条龙脊,而我们3个大男人怎能不知龙。寻龙,寻找那条属于自己心中的"龙"。  相似文献   

7.
龙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在悠远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底蕴丰厚的龙文化。而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龙只游弋于长江、黄河为界的中原大地。由于层层关山的阻隔,即使能兴风作雨的龙,也未能腾越到南蛮北荒、东夷和西域。新疆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在研究梳理了新疆近百年出土文物中龙的图像后,发现龙在西域大地上已经腾飞了3 000年。龙,一向被认为是汉民族的图腾和精神象征,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出土如此众多的龙的形象,令人深思。 1987年,新疆天山南麓和静县一条叫作察吾乎的小山沟里,出土了一面铜镜。铜镜的背面盘绕着一条蜷曲成反C形的…  相似文献   

8.
胡其伟 《历史地理研究》2023,(4):87-95+149-150
明清时期漕运受黄河夺淮影响,先后有“借黄行运”“避黄行运”“束水攻沙”“蓄清敌黄”等一系列治黄保运措施,尤其潘季驯治河之后,大筑堤防,将黄河河道固定在归德—徐州—淮安一线,采用“束水攻沙”之法,导致黄河河床不断升高,原进入泗水的沂、沭、濉诸河流出路受阻,致使水系紊乱,苏鲁豫皖接壤地带的环境产生了剧烈变化。受黄河泛滥及汛期影响,鲁南、豫东、苏皖北部的耕作制度在黄河泛淮期间出现了“逆变”,即稻作农业变为以麦、豆为主的旱地农业。  相似文献   

9.
魏飚  李占轶  邵琨  恩浩  靳赫  许雄 《中国土族》2023,(4):38-39+45
<正>万里黄河,九曲回环。奔腾咆哮,蜿蜒入海。黄河,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脉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曾几何时,污染、断流让这条母亲河伤痕累累。近年来,沿黄地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一条古老的大河,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0.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先笑了:这可能吗? 然而它就发生在我的故乡。记得解放初出版的全国地图册上,在介绍兰州的风景区时,只写了两处地方:五泉山和崔家崖。这崔家崖便是我们村的名字。它所以出名,是因为有一座“脉”气很旺的积寿山。远远的看起来,这山就象是一条活龙,倚着涛涛黄河奔腾飞舞。就在这条“龙”的头上,历经好几代金城商绅的努力,修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白云观。这白云观依山而建,层层迭迭地盖了许多院落,将天上的三清殿、王母宫、南天门、玉皇殿那一套玩艺儿全搬来了。这么说吧:现今座落在兰州雷坛河畔的白云观,就其规模而言,  相似文献   

11.
鄂州市鄂城区东门外长江中的龙蟠矶有一座石寺,它便是被鄂州百姓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阁”的观音阁。矾,古来有之;批上的建筑,据载始于宋,初为小庙,大抵为镇水祭神用;建寺则始于元代。元代监邑铁山(主持人达噜花赤,时武昌最高行政长官)在矾上“垒石成台,以石梁属之”,建龙皤矾寺。以后,观音阁便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龙皤矾石,石势婉蜒,自西向东,每至秋冬,黝黑的石头露出江面,似鲤鱼脊背一般。据旧《武昌县志》所载,幡龙脱,亦称蟋龙石,位于县东北不盈一里的大江中。这与东边“节度石”、阎王山,西边的西山,共其…  相似文献   

12.
独木龙舟节是清水江畔台江县施洞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盛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风情古朴浓烈,被美誉为节日中的明珠。独木龙舟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龙头用水柳本精雕细刻而成,施以金、红、黄、绿、白各种颜色。龙眼部嵌入小玻璃片,须发飘飞,神彩飞扬,栩栩如生。最为独特的是,龙头上弯弯的大牛角,两只角上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词儿。这缘于苗族的“龙”是“水牛龙”之故。舟体则一律用三根粗大的长条杉树挖成槽形并排捆扎而成。中为母船长21~24米,宽约0.7米,挖成六个舱,每舱长约1.8~5米不等;两侧为…  相似文献   

13.
黄河,遥远东方的一条龙,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是古老文明诞生的摇篮!滔滔黄河水,养育了龙的传人,上下五千年,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4.
碛口之名,最早见于《隋书》,是山西面对匈奴的防御要塞。乾隆年间,碛口则是有名的"晋商西大门,黄河大码头"。时至今日,山西碛口镇长在被黄河造就的黄土高坡上,受着繁荣的晋商经济辐射,这里的人们也有了新的生活。摄影师李双喜在山西碛口李家山拍摄到一组图片,借着窑洞、黄土和城墙,记录下历史的脚步,和这里万年未变的黄河交响乐。  相似文献   

15.
碛口之名,最早见于《隋书》,是山西面对匈奴的防御要塞。乾隆年间,碛口则是有名的"晋商西大门,黄河大码头"。时至今日,山西碛口镇长在被黄河造就的黄土高坡上,受着繁荣的晋商经济辐射,这里的人们也有了新的生活。摄影师李双喜在山西碛口李家山拍摄到一组图片,借着窑洞、黄土和城墙,记录下历史的脚步,和这里万年未变的黄河交响乐。  相似文献   

16.
高城 《中国西藏》2013,(5):78-81
黄河源所在的青海省玛多县,有4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最近,我来到玛多县城玛查理,在县城小憩适应了一天,一路向西上行60公里,游览了夙愿已久的黄河源区鄂陵、扎陵姐妹湖。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及其支流洛河的汇流处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域。古代文献中常把洛口与洛汭混同在一起,实际上洛口与洛汭并非一地,河、洛汇流而形成的洛口应包括在古洛汭之内。历史上,洛河流注黄河后所形成的河、洛汇流区域存在着巨大的变迁,今天河洛汇流区域的形成仅有450余年。引起河、洛汇流区域频繁变动的原因,除了地形地貌因素外,与黄河曲流运动的方向也有密切关系,黄河变迁史研究应该关注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一号器物坑曾经出土一件通高40.5厘米的爬龙铜柱首(K1∶36)。该铜器主体截面呈鸡蛋形,侧视呈倒置的圆筒形,筒的一侧有一条龙形的动物,正在向柱帽顶端攀爬。这原本应当是套在一根木柱上的,故原报告称之为龙柱形器[1]。由于该器原  相似文献   

19.
在大理县七里桥公社境内,有一个很大的“干龙潭”。这个干龙潭,当地白族人民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干龙潭”不干,周围苍山脚下的大理地区风调雨顺,白族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可是,不知什么时候,龙潭里跑来了一条“怪龙”,于是,人们把它叫做“怪龙潭”了。说起这条龙的“怪”来,使百姓们恨得咬牙切齿。七八月间,它下起瓢泼大雨,从龙潭里喷出滔滔洪水淹没田地;二三月间,它又借着风吹日晒,潭里滴水不留。它高兴了,供给人们几月碾碓用的水,不  相似文献   

20.
黄土壤赤子情──为《陈天然书画集》作序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学仲在中岳、伏牛、太行群山环抱中,静卧着连绵裸露的黄土脊背,黄河蜿蜒乐驰,紧紧缠绕着错综起伏的黄土高坡,高坡上蠕蠕行动着一个人影,那是大山的儿子走来了。在窑洞棋布的大山深处。聚居着与黄土屹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