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选题的结尾。落在了“在如今的‘地球村’里。饮食与任何交流一样,已经越来越少障碍。越来越多杂糅”。烤馕就是一例。去拍摄烤馕的时候,我们无意中点了一份“馕包肉”。它又有点羊肉泡馍的意思。按说。正宗的泡馍里,馍要掰成很小的颗粒。这是粒食传统使然,而这盘里的馕块。太大。粒食的影子在此怎么投射呢?我又忍不住联想了。  相似文献   

2.
在青海省黄南地区一个叫年都平的土族村子里,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带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的虎舞。每年农历12月20日,是传统的祭神驱鬼日。七名男子赤身露体,在面部和身上用锅底灰绘以虎头形和虎斑纹,两手举树枝。他们从村外踏着原始拙朴的舞步进入村子。进村时,一名头戴五佛冠的饰虎者敲着单面羊皮鼓,与另一名打锣的饰虎者立于村口,与巫师一起击鼓鸣锣、诵祷舞蹈。其它五名“虎”则越墙进入各家,见肉就“叼”,见馍就拿。如果家中有病人,“虎”在病人身上跨越几次,意在驱魔,而肉、馍是家人提前准备好的,“虎”拿去的越多越好。之后,五只“虎”在巷道中列队而行,并向围观者炫耀拿到的  相似文献   

3.
西安泡馍     
西北的特色风味得数那里的面食了,其品种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拽”字,大概表示两手用力的动词都用上了。然而这“拽”字也未能省却。 最令人惬意的当属羊肉泡馍。那是地道的陕西风味。说是不吃羊肉泡馍不算到了西安。既然这么说就吃它一回。 泡馍馆随处可见。据说只有一处最为正宗。因无暇探寻,再说家家招牌都有正宗二字,没有一家说自己是枝叉。那日就在大雁塔下随便走进了一家。原来那泡馍的吃法类似北京的卤煮小肠焖火烧。只是那火烧是用刀拦成几块浇上卤煮,而馍的质量与风味自是与火烧卤煮不同,且须自己动手撕成小块放入碗中,然后…  相似文献   

4.
许春芳 《湖南文史》2014,(12):67-67
“无山不客客住山”,客家人生活在山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所以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因为肥腻的食物能增加饱感和补充体能;同时,客家菜的口感还偏重“咸”。客家人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是富裕大户一天至少也要喝一顿粥,多数人家经常以稀饭充饥,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能增加体内盐分;加上山区竹木繁茂,养成了客家人烧柴做饭,用竹蒸笼蒸制菜肴的习惯,鸡、鸭、鱼、肉、红薯、芋头……可以说,客家人无菜不蒸。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生活了近7年的毛泽东,对客家蒸笼菜和辣炒田螺肉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5.
晋南馍馍     
在晋南,馍馍又叫馒头、干粮、给养、卷糕等。不论谁家里有多少人口,都有一口大锅灶和一套蒸馍的炊具,每蒸一次馍能吃一星期,盛夏天热怕霉变适当少蒸些。晋南有句“离了馍馍不是饭”的说法,一天三顿饭顿顿必有馍。早饭是腌咸菜或其他小菜、辣子、米汤,以馍为主;中午是一碗面条,馍管饱;晚饭是米汤、炒菜,馍吃个够。即使农忙顾不上做饭,只要有馍便是饭。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家乡陕西关中西府的扶风,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风味食品,叫扶风鹿糕馍,是用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圆形烙馍。  相似文献   

7.
“无山不客客住山”,客家人生活在山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所以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因为肥腻的食物能增加饱感和补充体能;同时,客家菜的口感还偏重“咸”.客家人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是富裕大户一天至少也要喝一顿粥,多数人家经常以稀饭充饥,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能增加体内盐分;加上山区竹木繁茂,养成了客家人烧柴做饭,用竹蒸笼蒸制菜肴的习惯,鸡、鸭、鱼、肉、红薯、芋头……可以说,客家人无菜不蒸.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生活了近7年的毛泽东,对客家蒸笼菜和辣炒田螺肉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8.
苏北金湖面塑礼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华 《民俗研究》2005,(2):230-238
面塑礼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它是千年来在民间形成的面食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创造。面塑礼馍伴随着各种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生产生活习俗,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面塑礼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娱乐价值。它不但品种丰富多样,造型奇异多姿,色彩绚丽明艳,是馈赠赏玩的佳品,  相似文献   

9.
有诗赞扬忻城米馍云:“正月团圆话短长,家家炉火散清香;要知何物沁人鼻,米馍芬芳满壮乡。”这是一位外籍客人到忻城作客,走村串户品尝到烘烤米馍的异香时而题的诗句。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09,(7):87-87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职务,由乡而县,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相似文献   

11.
魏风 《福建旅游》2005,(1):43-43
游桂林,览漓江,不仅大饱眼福,还可大饱口福。尤其是名闻遐迩的漓江螺,肉嫩滑结实、细腻清甜、鲜美无比,堪称桂林山水又一甲。  相似文献   

12.
吴若峰  阿芳 《旅游》2004,(5):68-72
面花,在我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花馍”、“花馒头”,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也是中国北方“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花选料考究,制作精巧,用色鲜丽,大多通过气息纯正的乡土语言,巧妙地用面粉和颜料手工组合出令人愉悦的形态和风貌,既有能吃的实用性,又有可看的观赏性。其中“秦艺六绝”之一的“合阳面花”就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在合阳乡村,面花就是村妇们的精神世界,她们靠制作面花来展示风采,更是用面花来寄托感情。几百年来,黄土高坡上的婆姨们就是这样为自己、也为全人类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面花奇葩”。  相似文献   

13.
新娘馍     
在草地的边缘,白龙江的源头,川甘的接壤地,巴西藏族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世代居住在这里。 “亲爱的孩子,努力吧,抢到新娘馍就有好运气啦!”母亲慈爱的嘱咐我。 今天是良辰喜期,隔壁阿吾大伯家娶儿媳妇。母亲鼓励我抢到新娘馍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不止一次参加抢新娘馍的“战斗”。但当时还小,每次都只能望着马匹驰去,空着双手归来,一头扑进母亲的怀里,难为情地  相似文献   

14.
有民谚:陕西三大怪──烙的饼像锅盖,吃的面条像裤带,买块手帕头上戴。三样东西,为陕西民间习俗代表,其鲜明与独特,与任何地方民俗不相雷同。 不说头上戴手帕。其一,这样的装饰于今在陕西也不多见;其二,手帕非食品,不在本文涉及范围。 秦人喜面食,用餐,非饼(馍)和面条不饱。 锅盖一样的饼,俗称“锅盔”。圆形,厚约寸许,直径起码1尺以上,极像过去大家口人家使用的铁锅上的木制锅盖。这么厚这么大的饼,让外省人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人见了,既想不出它的制作方法,又判断不出它的生熟,更弄不明白如何食用这巨型食品,所以才…  相似文献   

15.
汤炳正 《文史天地》2003,(12):44-48
以饱吮传统旧文化乳汁的我,竟然就读于北京民国大学的新闻系(当时全国大学设新闻系者极少),原因虽然复杂,但人们所常有的所谓“逆反心理”,也许是主要因素。可是,要说这时我已决定彻底抛弃了旧我,又谈何容易。在考大学之前,我曾忙于补习中学课程;而进了大学的门,这些又都弃如蔽屣。我听新闻系的课,倒很专心;但传统文化,仍给我以极大诱惑。因此,我这一段求学生活,可以说是矛盾百出,也可以说是斑斓多彩。初到北京,我住在宣武门外的“山东会馆”,房屋虽老旧,但不付房租。无怪旧时代举子进京考试,多住会馆,宣武门一带,各省会馆极多。有龚自珍住…  相似文献   

16.
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的建筑,以“三雕”艺术闻名海内,而“二雕”艺术中,又以木雕窗棂、石雕匾额更加引人注目。这不仅仅缘于有文人士大夫和画家的介入,更因有美学家理论上的指导,从而创造出儒雅大方、韵味浓厚、内涵深邃,饱浸乡风民俗、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清代著名美学家李渔,在他的美学著作《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创造了以山水画作窗,以梅作窗和以“尺幅小窗”为“无心画”的审美理论。“尺幅窗”。“无心画”的意思是说,天暖时窗户上干脆不安窗棂,借屋后真山真水入窗,从室内外…  相似文献   

17.
三星堆遗址是古蜀文化的代表,其中出土的“牙璋”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牙璋”的比较研究,对理解古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牙璋”的研究主要为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易于直观对比的标准。本文通过几何形态学方法,对三星堆一、二号器物坑出土的“牙璋”与其他地区的“牙璋”进行形态学数据的分析对比,进而探讨其形制特色及其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互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一号坑A型(1A型)“牙璋”与三星堆出土玉戈相近,可能由戈演变而来;(2)二号坑A型(2A型)“牙璋”具有鲜明的形态学特征,是三星堆“牙璋”最典型的代表;(3)三星堆“牙璋”的鉏牙类型与“牙璋”分型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4)“牙璋”没有特定形制。对“牙璋”尺寸的统计学分析也支持了上述观点。不同区域“牙璋”形态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2A型“牙璋”为代表的三星堆式“牙璋”与中原式“牙璋”相独立,代表了古蜀文化中“牙璋”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而东南沿海、越南地区的“牙璋”深受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与古蜀地区不存在明显的互动。本研究为探讨“牙璋”的形态、对比和传播提供了一种思路,对于解决器物的形态学问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晋南人的馍,晋北人的糕”。这句民谚由来已久.道出了山西省南北两地食俗上的区别。长期处于封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般农家只能是种啥产啥吃啥。馍,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食品。晋南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出产小麦较多,因此当地人便养成了“爱吃馍”的习惯。糕,是由黄米面加工而成的食物。晋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瘠薄,适宜于种植黍子,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黏,面可做糕,这便是当地人“爱吃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名扬海内外的“天府之国”四川,世居着彝、藏、羌、土家、苗、回、纳西、傈僳、布依、满、傣、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为开发巴蜀大地作出了贡献,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之一就是独特的饮食文化:碗碗酒、咂酒、砣砣肉、猪膘、烤茶、酸奶子等,让人既饱口福,又饱眼福。本文特对四川少数民族食俗浅作介绍。  相似文献   

20.
“洛赛”是藏语“新年”的音译。甘肃拉卜楞寺院旁边一个半农半牧的藏族村庄——富地的洛赛,以它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的千姿百态而饶有趣味。 传统风俗以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为正年,而在富地,十二月下旬,家家户户就开始赶制节日新装,清扫门户,炸油馍,煮肉,骑自行车上县城甚至坐汽车赴邻县购买年货。期间有三件准备工作颇有特色。其一,裱糊门窗。藏族老式房屋多有内窗、外窗之分,均为小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