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汉民族大部分地区一样,张掖民俗中的丧葬仪式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据说,人类最初(大致在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并不那么看重丧葬。虽然相信人死后灵魂存在,但对尸体的处理却十分简单,往往把死者抛弃在原野当中,仅用柴草覆盖,并不埋葬。《周易·系辞传》载:“...  相似文献   

2.
牛玲 《沧桑》2014,(5):185-187
甘肃庆阳唢呐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辅之以锣、鼓、镲等打击乐合奏的吹鼓乐合奏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庆阳唢呐已融入到庆阳人的生活之中。本文将对庆阳唢呐的名称、历史、传承、编制、在仪式中的应用进行了考究,并对庆阳唢呐从乐种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人生在世,终有一死。这是由生物的属性所决定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丧葬习俗。丧葬习俗作为人生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死”作为一个人生命的终结,其实和“生”一样,是同等重要的。这一点在藏族的丧葬习俗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在没有接触过“天葬”以前,我和大多数人一  相似文献   

4.
民俗词语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振兰 《民俗研究》2004,(3):133-139
民俗词语即负载民俗事象的词语,也包括了少部分兼表民俗事象的词语。前者如“春节”“端午节”“踏青”“踩生”“抓周”“赶庙会”“耍龙灯”“烧周年”等,后者如“红布”“红枣”“栗子”“桃枝”等。它们是民俗事象的语言符号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洛阳的丧葬礼俗王中茂洛阳为九朝古都,丧葬旧俗甚多,尤其是乡村民间更为突出。这些礼俗从侧面映照出洛阳人民对先人的无限尊崇及生者对死者的绵绵情思。本文仅就洛阳乡间的丧葬礼俗扼要地介绍于后。洛阳人对丧事的一个重要信念是“不死其亲”,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事死如...  相似文献   

6.
潮汕丧葬禁忌习俗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即忌讳,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习俗,在文化人类学上通常称为“塔怖”(Taboo),指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具体说来,即“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的总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禁忌源远流长,涉及社会生产、日常生活、语言行为、建筑、娱乐等各个领域,多个层面。本文试就潮汕丧葬禁忌习俗的种种表现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原因作粗浅的探讨,诚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正>《荀子·礼论》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大意是丧礼是用生前的样子去装饰死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着的时候,对于生死存亡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这八个字十分精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特征,它以灵魂不死为精神寄托,追求的是对死者生前世界的“镜像”表达,最大程度还原复制生前的物件、场景、血缘关系、精神意志等,为死者打造一个可以继续“享用”的地下世界。  相似文献   

8.
兰坪县普米族“给羊子”的丧葬仪式,带有远古游牧部族的浓郁风格。“给羊子”仪式,通常是经过“给羊”、“指路”、“下葬”三个程序进行的。每当普米族人家里死了老、中年人,人们就马上派人到远近的亲戚家里报丧,并请本族的一位男祭司给死者举行“给羊子”的丧葬仪式。本村和附近村寨的每家每户都要派人带祭品来参加。在远处的亲戚还未到达之前,祭司叫人给死者剃头洗澡,按男女各别,给他(她)们穿戴上早已备好的衣服、帽帕、鞋袜、首饰等,脸面上盖张白洁纸入棺,并把棺材置放在家门前的两条板凳上,前面摆  相似文献   

9.
孙宜志 《民俗研究》2000,(3):115-122
民俗词语是用来指称民俗仪式及其相关事象的词语。对民俗词语进行调查和研究,近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笔者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以自己家乡安徽宿松方言中有关婚嫁和丧葬的民俗词语为例,谈谈个人对这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生者出于义务或者孝道安置死者的一种仪式,还是表征人类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诸多因素变化的影响,民间丧葬文化发生了很多变迁。文章就豫南皖西地区龙口镇1990年前后丧葬民俗事象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藉此探讨豫南皖西地区文化生态嬗变之因。  相似文献   

11.
刘念海 《旅游》2008,(2):34-37
每年春节,按客家人的传统,在这些天里,各家各户会点灯万盏,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其间,各种民间民俗表演活动大放异彩。从正月初一至十五出元宵为最甚。乡村祠堂,圩镇街道上处处挂灯燃放鞭炮,唢呐欢歌,呈现出太平盛世的喜庆。是夜,灯彩龙灯,大有古诗人描述的“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相似文献   

12.
张国庆 《民俗研究》2009,(1):95-109
辽墓出土的墓志及墓幢等石刻文字蕴含着虽零散但却十分珍贵的反映辽人丧葬习俗的第一手资料。利用这些珍贵的石刻资料,对辽人丧葬习俗诸如“停柩权厝”、“遴选墓地”、“营造墓穴”、“卜占葬期”、“依礼下葬”、“褙葬先茔”、“特殊葬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弥补文献史料和考古实物对丧葬习俗记载、反映之缺漏,丰富辽代丧葬文化之内容,而且有益于进一步深化与丧葬文化相关的辽代社会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青瓷乐器在战国时期流行于太湖—钱塘江流域,青瓷乐器大多仿自青铜乐器,是越国贵族特有的丧葬用器。青瓷乐器的烧造体现出越人高超的制瓷工艺,青瓷乐器的器类组合反映了越国贵族墓葬的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越系青瓷又称原始瓷、原始青瓷,是越人的伟大发明,用青瓷烧造仿青铜器的礼器和乐器,是越人的一大创举。越国是于越族群在西周时期建立的国家。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越王句践徙都琅邪,北伐齐鲁。越人的北上争霸导致越国的礼制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对中原礼乐制度和礼乐器的模仿。青瓷乐器出现于越国最强盛的句践时期,沿用至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降越君之时。  相似文献   

14.
杨振兰 《民俗研究》2003,(2):151-159
民俗词语即反映民俗事象的词语。如“粽子”、“年画”、“踏青”、“登高”、“年夜饭”、“舞龙灯”、“扭秧歌”、“中秋节”等,都是汉语词汇系统中负有特殊民俗内涵的词语。色彩意义指词语中所蕴含的某种独特的格调、韵味、倾向等,一般视之为词义内容的一部分,与理性意义、语法意义共同构成词义的整体内容。色彩意义是由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等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正> 风俗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有传统性的一个层面,千百年来,“相沿成风,相习成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民间的节令、婚姻、丧葬、祭祀、饮食、产育、医药、乡规民约、礼节、风尚、习惯等社会现象或行为,内涵非常广泛。风俗与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地理环境和人们心态意识有很密切关系。司马迁说:“礼从宜、事从俗”,东汉应劭则更明确指  相似文献   

16.
浅谈民俗文物的特征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历史的产物 ,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因而 ,民俗学被称之为“历史之学”。许多物质的、精神的文化事象 ,都总汇到民俗之中 ,所以研究历史不能不研究民俗。目前 ,在我国民俗学研究上 ,大体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理论民俗学 ,一个是应用民俗学。理论民俗学侧重理论规律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应用民俗学则方面较广 ,重在实际的应用 ,有实际的效益。”① 而作为一个民俗类型的博物馆 ,研究民俗不能不研究民俗文物 ,研究民俗文物离不开对民俗文物的调查、搜集、分类、研究、整理 ,所以侧重点要放在对物即民俗文物的研究上 ,以民俗文…  相似文献   

17.
李良赞 《神州民俗》2007,(11):15-16
商洛“秦头楚尾”的山地区位,使其风土民情、丧葬习俗。既具中国传统习俗之共性,又富地方特色之个性,蕴含秦巴山民朴素的丧葬信仰。丧葬习俗是商洛诸多习俗的缩影,“成服”、“铭旌”、“入殓”、“出殡”等系列活动,体现了该地丧葬习俗“既具秦风,又含楚韵”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8.
李岩 《民俗研究》2001,(4):76-79
胶东的民间乐班传承可上溯到四五百年之前,众多乐班的存在与发展与民俗仪式息息相关。婚礼仪式要请乐班,丧礼仪式尤其要请乐班。民间乐班,俗称为“吹鼓班子”,艺人称为“吹鼓手”、“吹手”。婚礼的乐班,多在迎娶当天,由男家雇用,晨起即在门前吹奏,然后随迎亲队伍到女家,用大号“鼓门”,之后在仪式的各个环节伴奏。迎娶回程的路上,凡过村庄,必定奏乐。到男方所在的村庄,轿夫前三(步)后二慢行悠轿,乐班尽全力鼓吹,成为仪式中的音乐高潮,如果获得主家和前来看热闹的人的好评,乐班不但会得到赏钱,还会因此而出名,所以在这等场合,艺人个个尽力,班头也尽力指挥张扬。丧仪中的乐班往往比婚礼的鼓吹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9.
我一生经历过的最痛苦、最遗憾,也是最难忘的事,就是我曾因反对林彪把“毛主席的话”说成“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认为它“不符合毛泽东思想,搞形而上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这件事,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江青干预、以肖力为领导的解放军报的决定,加上红卫兵小报的渲染,传播很广,当时和后来的一个时期,人们都以为我被打入了“死牢”,“永世不得翻身了”。我重新工作之后,报刊对这件事根据传闻曾经作过一些披露,但知道前因后果的人不多。好心的同志,特别是党史界的朋友们要我把它…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化事象(即事物和现象),是区别该民族与他民族、这个社会群体与那个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民俗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我国学把一般的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四类。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民俗具有传承性,同时又有变异姓,信仰民俗也不例外。但无论其怎样变化,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