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佃权和“一田二主”,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租佃形式,近年来已为史学界所注视和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从已发表的有关论著来看,史学界存在一种传统的提法是,“所谓永佃制,就是土地所有权分离为田面权和田底权”;“所谓田皮权是永佃权的一种形式”;“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永佃权的首要特征”等等。所有这些提法,无非是把永佃权和“一田二主”不加区别的等同起来。同时在已发表的论著中,对于永佃权和“一田二主”的存在和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如何为地主阶级所占有,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研究。本文试就上述问题提出拙见与同好者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田面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在某些地区出现的一种土地所有权的形态。据已见资料,它大约始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延至民国,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南农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台湾等省。一些学者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永佃权”、“永佃制”,我觉得此说名实不符,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明代华南的土地开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本文对明代华南土地开发和利用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 ,在整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 ,论述了明代华南各地土地开发的历程、垦田面积的变化、垦殖指数的消长以及土地开发的地区差异 ,分析了明代华南土地开发的结果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两种“田面田”与浙江的“二五减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产权中不同性质的永佃权问题需要做具体研究。从1927年后浙江省推行二五减租实践过程看,尽管浙江各地区大都存在土地所有权被分为“田底”与“田面”的情况,即所谓的“一田二主”现象,但是,由于土地来源不同,“田面田”的性质亦有不同,既有欠租撤佃的“相对的田面田”,也有欠租也不可撤佃的“公认的田面田”。由于两种“田面田”的地租率不同,所以,在政府推动的减租过程中,拥有“相对的田面田”的田主积极推动“二五减租”,而“公认的田面田”主则反对“二五减租”。后者成为浙江“二五减租”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以工匠身份而被拔擢为工部尚书的,只有明朝的徐杲一人。总结他在建筑上和水利上的成就,分析他脱离匠籍,超登仕流的原因,澄清他遭诬陷,被罢官的冤案,对于研究明代的技术史和政治史有一定的意义,也可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徐杲,生卒和籍贯已不可考。明代中叶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22—1572年)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有增无已,土地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汾阳县西北二公里的田村,位于太汾公路西侧、将近公路终点处。村里有一座圣母庙(又名后土庙)。据传说,此庙建于唐以前。据《汾阳县金石类编》所载《重修田衬里神母庙碑记》,此庙重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原有正殿三间,单檐硬山顶,进深两间,殿内梁枋上有明代"庆成王府扶枋梁功德主芦大富"等题字(芦大富是庆成王府的官吏)。庙内原有东西钟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杭州湾南岸盐场地区产生一种名为“子母传沙”的土地占有惯例。世代居住于此的灶户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早在明代就被官府“勒派为丁”而从事煎盐生产;清代摊丁入地改革后,他们的丁名又被官府登记在册,从而获得了当地盐场沙地的所有权;自此以后,从这些沙地由南向北淤涨成陆的土地,一律归灶户及其后裔所有,由他们围垦、出租或者转卖,子母相生,永永相续。在此基础上,当地逐渐产生出形态各异的“一田两主”格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军屯是一种通过军事编制把劳动力与土地相配置从而进行生产的组织形式。历来的研究者大多从明初军制、卫所与军屯、军户制三方面来立论下笔。本文以明代贵州地方军屯问题为视角,主要从明代贵州卫所旗军数、明代贵州军屯生产两大方面来探讨明代贵州军屯的历史状况,通过对明代贵州军屯研究一丁点肤浅的探析,以期对明代贵州教军屯能有个一般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在中古時期的吐魯番,田土的種類中有"部田"、"常田"等。但何爲"部田",學術界則衆説紛紜,莫衷一是。本文認爲,部田可能與水利灌溉的關係最爲密切,因爲吐魯番主要靠天山的雪水灌溉,土地的好壞取決於是否有灌溉用水,並隨灌溉用水的有無、多少在變化。部田在文字上與薄田相通,中古時期的"白田"指旱田,而從音韻學、文字學角度考察,薄、白又相通,即"白田"之"白"與"薄田"之"薄"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部田"是旱田,是無法澆灌或不能盬C水利灌溉的土地。與其相對的"常田"則是能夠保證水利灌溉的土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古时期的吐鲁番,田土的种类中有“部田”、“常田”等。但何为“部田”,学术界则来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认为,部田可能与水利灌溉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吐鲁番主要靠天山的雪水灌溉,土地的好坏取决于是否有灌溉用水,并随灌溉用水的有无、多少在变化。部田在文字上与薄田相通,中古时期的“白田”指旱田,而从音韵学、文字学角度考察,薄、白又相通,即“白田”之“白”与“薄田”之“薄”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部田”是旱田,是无法浇灌或不能保证水利灌溉的土地。与其相对的“常田”则是能够保证水利灌溉的土地。  相似文献   

11.
王欣 《湖南文史》2014,(2):56-56
在民间,提及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伯虎,总冠之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名。,这里的“风流”有文采飘逸、性情狂放不羁之意,但更多的是被理解为形迹放纵,尤其是当今关于唐伯虎的众多影视作品,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常将他的浩然才气与逛青楼睡妓院、贪图色欲混为一谈。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真的是一位风流好色之徒吗?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出现的是“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分田劫假”和“与田户中分”之类的租佃关系。隋唐时期,无论在公私土地上,租佃关系均有所发展。介于两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怎样,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呢,还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呢?长期以...  相似文献   

13.
明代河南的土地垦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河南的土地垦殖马雪芹本文旨在对明代河南省土地垦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有明一代的276年中,本省的土地垦殖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阶段。明初期指洪武。永乐两朝(1368—1424年),共计57年。明中期为洪熙──一隆庆等9朝(1425—1572年...  相似文献   

14.
徐渭的缓画在明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上,虽不像吕幻、林良等人那样有开创之功,但他的花鸟作品是明代文人画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后来花鸟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徐渭的书法艺术承继了米芾沉着痛快的风格,而又自具特色,与他的绘画相映成辉。  相似文献   

15.
黄道周,福建漳浦人,先后在明天启、崇祯朝南明隆武朝做官、重节操。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明代儒家、诗人、书法家的典型代表。徐霞客评价他:"书法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黄道周的诗歌特色有:一、以文化符码(典故)写时事。二、写世界内心。三、生涩、不安稳的词汇。其最大特色是奇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青阳及绩溪县官田、青阳县学田和屯溪义田为例,对近代皖南官田、学田和义田的地权状况进行了考察。考察表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官田、学田、义田等公田管理机关与佃农的关系逐步趋于平等,对佃农不利的官田国有制、学田及义田的普通租佃制发生了重大变迁,皖南官田、学田和义田等公田的地权普遍发生了双层分化,逐渐形成了公田所有者主要掌握田底权、永佃农主要掌握田面权的双层地权格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 规模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战国时期 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和明代 的张居正改革。它们分别出现在封建社 会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各自反映出封 建社会在其产生、发展乃至衰亡过程中 所出现的剧烈矛盾和变动。而发生于晚 明时期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在封建社会 走下坡路时,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 士发起的一场挽救危机的运动。 改革背景:“势不容于不变” 建立于公元1368年的大明王朝,在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叶,已经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厦,千疮百孔,破败剥落,呈现出末世之相。土地集中,财政困难,吏…  相似文献   

18.
宋代"典需离业"的规定表明了典之本原,但其派生的权益及其多样化表现却引发歧义。譬如承典人将土地租佃给出典人,在宋代不被认可;而清代这种形式广为流行,却又在表象上造成"租息相抵"的错觉。承典人可选择典田的经营收益、投资收益,或变现未来收益,突出反映了田主、典主、佃农三者依托市场交易构筑的共享地权格局。典权不是使用权,也不是所有权,而是一种限定性物权形态的财产权,与抵押也有明显的区别。典权的时代性差异在政府规定上得到相应的反映,宋代典田需要赴官办理合同契,并过割田赋和纳交易税;清代中后期则免除了交易税,无需过割田赋,契约形制上多采用单契,使转典等相关后续交易更为便利。凡此阶段性差异与特征,揭示了在典权发育过程中,交易规则与社会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演变,纵贯比较有助于把握典权之本原与多样化形态,也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传统中国的土地产权与交易形态。  相似文献   

19.
于淑娟 《中华文史论丛》2013,(2):301-320,401,402
"虎溪三笑"是傳統中國畫的重要題材之一,並由此產生了《虎溪三笑圖》的題詠。宋人已考證"虎溪三笑"本事爲虛構,其源流當是佛門僧衆對《高僧傳·慧遠》的踵事增華,至遲在晚唐五代之際已形成,宋代時廣爲人知,成爲《虎溪三笑圖》題詠的發端期,出現了贊頌三教同一、思慕高賢的主題。元代是《虎溪三笑圖》題詠的繁盛期,主題呈多樣化,其中遺民情懷主題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與個人情感。明代《虎溪三笑圖》題詠漸呈式微,在佛教衰落、學術風氣漸趨謹嚴的背景下,質疑畫題失真的詩作漸多。入清後,題詠詩作主題漸呈單一,但在藝術上仍有獨到之處。  相似文献   

20.
从《吏民田家莂》看汉代田税的征收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牍表明,孙吴把国有土地按质量分为“熟田”、“旱田”两类租给农民,征收不同标准的田租,其“熟田”、“旱田”的数额是人为地“定”出来的而非依据土地质量的自然状况而统计出来的数量;东汉自章帝以后把土地“差为三品”而税之,吴简的问世,间接地证明了东汉土地分为三等之后是分别征以不同数额的田税;孙吴的“熟田”、“旱田”之分是东汉田分三等的发展,尽管租、税性质不同,但方式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